- +1
古川隆久:昭和時代對于現代日本人而言,意味著什么?
本文摘選自《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1926—1989)》前言,作者:[日]古川隆久,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
·何謂昭和時代
“昭和”這一年號,自1926 年12 月25 日開始使用,直到1989年1 月7 日結束。也就是說,從改元昭和算起,至今(2016 年)已經過去了90 年。
本書的目標,是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發生在昭和時代的日本歷史面貌(即所謂昭和史)描繪出來。雖然還是存在用日語寫作的局限性,但是我仍然希望可以通過本書,讓盡可能多的人,特別是那些平日里對歷史問題并不感興趣的人,也能對日本近現代以來的歷史有所關心。我衷心地希望,這樣的嘗試能夠幫助日本與世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說起昭和時代,這種區分時代的方式,完全是人為而非自然的。年號,本是中國歷代皇帝為了顯示自身對時間也能夠加以支配的無上權力而發明的。
因此,年號有時候并不能如實反映時代的發展變化。例如,1945 年夏天,日本戰敗投降,這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以此為契機,日本的現行憲法在1947 年開始施行,國家的姿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故而在高中的日本史教科書里,常常以戰敗為時間節點,將之前的歷史劃為近代,之后則為現代。另一方面,從民眾的生活這一角度來看,隨著家用電器的普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景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則是在20 世紀60—70 年代。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可知,用昭和來分期,其實很難說得上是個最優解。
但是在書店和圖書館里,還是有大量諸如“昭和史”“昭和史之……”,或是“……的昭和史”之類標題的書。我們必須承認,現代的日本人對于昭和時代,也同樣有著像對明治、大正時代那樣的熟悉感和親切感,甚至可以說,其程度還超乎前面的這兩個時代。另外,雖然是偶然,不過根據不同的視角,昭和時代所處的20 世紀20 年代到80 年代末,也確實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昭和天皇即位時,報紙刊登的天皇夫婦照片(書中插圖)
例如,從政治角度出發,20 世紀20 年代剛好是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在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遭到敵視和鎮壓的時期,而80 年代末則是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劇變,冷戰走向終結的時期。日本的政黨內閣時代同樣自20 年代開始,并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中斷后,在戰后進入了自民黨長期執政的時期,而這一局面也在80 年代末開始瓦解。從文化方面來說,在這60 多年里,先是電影、唱片和廣播等大家共賞、眾人同樂的大眾文化開始發展壯大,之后又迎來了卡拉OK 和隨身聽等偏向個人體驗的新型文化消費方式。
綜上所述,本書將會把昭和時代作為一個整體,去審視發生在這段時期內的日本歷史。
昭和持續了64 年,超越了持續45 年的明治,成為日本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因此,為了更清楚地認識其中的歷史動向,我們就需要對昭和時代做進一步的細分。
1937—1945 年,日本持續進行著大規模的戰爭,因此將這段時期視作一個階段是恰當的。到了戰后,自60 年代起,政界與社會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經濟發展上,這也可以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分界點。因此,我在書中把戰前、戰時、戰后初期、戰后后期四個時期分別作為四個章節來進行闡述。
盧溝橋事變(書中插圖,原圖來自《支那事變攝影集》)
另外,日本進入昭和時代初期,不管是政治制度、教育制度,還是當時人們對于社會與人生的看法,都與現在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如果不事先認識到這些差異,那么在審視那段歷史時,就有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誤解。因此,我首先會用一章的篇幅來介紹昭和初期日本的方方面面。
· 從三個角度審視昭和史
就算僅限于昭和史,憑我的能力,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將所有問題一一闡明,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會在敘述中有所側重。關于側重點的選擇,首先要讓那些一直以來并不關心歷史的人也能有興趣閱讀,同時要充分利用目前為止有關昭和史的研究成果。另外,還不能忘記立足于那些從現在回望過去,才能更鮮明地看清某些事物的視角。基于以上要求,我在書中會著重從以下三個角度來進行論述。
第一,重視普通民眾。這不僅是為了讓那些不太關心歷史的人也能沒有負擔地閱讀,從而提供與他們立場相近的視角,還是因為實際的歷史,其根基也是由民眾的日常生活積累而成的。
《蘇州夜曲》的海報(書中插圖)
第二,重視國際關系。在昭和時代剛剛開始時,日本已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世界密切相關,這一點在今天也沒有改變。
1964年10月10日,東京奧運會開幕式(書中插圖)
第三,不能遺忘少數派。一方面,實際的政治與人們的社會意識都會傾向于多數優先,正是因為這一點,那些居于少數的人們往往陷于被壓迫的境地,甚至被強制要求做出并非出于本意的犧牲。另一方面,也不斷有人在質疑這種情況,并為了尋求改變而努力著。改變雖然緩慢,但如今的社會相比過去已經變得更為寬容,這使更多的人能夠較為輕松地去過自己的生活。正是這些努力的成果,造就了今天的日本與國際社會。限于篇幅,為了簡單易懂地闡述歷史,我雖然不得不更多地將目光聚焦于多數派的行動,但也不會忽視少數派。
四日市的哮喘患者(書中插圖)
從這些角度來俯瞰昭和史,在個人與集體之間做出權衡這一問題就浮現了出來。在寫作書中各章時,我都會將這個問題牢記在腦海中。
我在日常寫作時,總是會引用大量的史料。史料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由過去的人們寫成并流傳至今。從廣義上說,基礎設施與建筑物、照片與影像,乃至工具與藝術品,只要是過去的人們所留下的物品,都可以視為史料。而從狹義上說,史料僅指那些文字材料。我認為,直接閱讀史料,從中感知生活在過去的人們的一舉一動,對于理解歷史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用這種方式寫作,這本書恐怕會變得非常難讀。為了能讓所有人都可以有相對輕松的閱讀體驗,我在本書中不會直接引用史料。
要根據第一手史料將昭和時代64 年間的歷史都研究透徹,憑我一人之力實在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本書中,我雖然會活用自己之前的研究成果,但肯定還遠遠不夠,所以我也會引用其他諸多研究者的相關成果。對于這些學術上的前輩,我要表示衷心的感謝。讀者朋友如果對本書的內容還想有更多的了解,或是對本書的觀點有所疑問的話,請務必參照卷末的參考文獻進行拓展閱讀。
推薦閱讀:
《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1926—1989)》
作者:[日]古川隆久
譯者:章霖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