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常見公共設施公園,只有百余年歷史,華人與狗不能入內?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于話題#民國史49#中國近現代史103#中外生活史25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中國第一家公園,上海的外灘公園
如今的人們可能很難想象到,在古代乃至近代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是沒有公園這樣能供民眾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的。今天北京城內的許多公園,無論是天壇還是頤和園,抑或是北海公園等,都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專用園林,而普通人大多是前往城郊野外觀覽自然風光和寺廟道觀等,無法在城市里享受自然的景色。直到近代以來,真正具有公共場所意義的公園才產生。
今天的北海公園全景
一、中西方文明的交匯
中國一直有著“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的說法,將城市與自然之間進行了明確的區分,在古人看來,山水等自然景象是隱居的好地方,但這些“自然”卻只存在于城市之外的空間內。
但隨著19世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他們將西方的公園、娛樂場、跑馬場等,都移植到了中國城市里的租界中,如今跑馬場早已不在,但作為最具有開放性,且適合大部分民眾休閑娛樂的公園,卻一直留存下來,并在全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
上海的跑馬場
1868年,英美租界工部局在上海租界修建了中國第一座公園,這即是后來聞名遐邇的上海“外灘公園”,當公園在中國第一次出現時,并不是直接以“公園”二字命名,而是被稱作“公家花園”,直到1903年留日中國學生以日語當中的“公園”介紹日本國內公園時,“公園”之名才一直流傳至今。
上海自成為通商口岸之后,很快便取代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口城市,在上海各國勢力云集,租界的范圍當為全國各城市之首。在“外灘公園”出現之后,上海掀起了一陣修建公園的熱潮,如“華人公園、法國公園、昆山公園、虹口公園”等隨之而起。上海之外的天津、漢口、大連等較早建立租界的大城市,也開始大量地修建公園,到民國時期,公園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場所,不要說在上海存在著數以十計的公園,即使是江浙一帶的縣城,也開始出現公園。
天津租界內的公園
二、由皇家園林到大眾公園
在清末時期,上海城內的一些私家園林,如張園、愚園等,紛紛向公眾開放,開啟了私家園林公眾化的先河。進入民國以來,盡管國民政府已經具有建設現代國家與現代城市的意愿,但受限于財政資金的短缺,各地政府很難拿出專項資金大建公園,而在此時,前清時代的許多皇家專用園林開始被政府進行改造,并成為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共休閑場所。
老上海的“愚園”,如今已不存在
1914年,中國內政部長朱啟鈐向中央政府提建議,將清朝的皇家祭壇或園林逐漸向民眾開放,在他的倡導下,北京社稷壇、先農壇等原用于祭祀的皇家祭壇被改造為中央公園與先農壇公園,隨后向民眾免費開放。
北京先農壇公園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之后,將皇宮里的溥儀及前清皇室驅趕出紫禁城,隨后將故宮改造為“故宮博物院”,存在近600年的皇家宮殿自此成為面向所有民眾開放的博物館。在故宮之外,原有的北海、天壇、地壇、沈陽皇宮等皇家園林或祭壇紛紛被改造為公園。
天壇
有意思的是,即使是皇帝的陵寢,也被民國政府拿來改造為公園,如位于盛京(沈陽)附近埋葬著清朝第二代君王皇太極的昭陵,也被政府改造為北陵公園。毫無疑問,這場大規模的改造皇家宮殿的園林行動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人們不但能進入皇家生活休閑娛樂的場所,就是進帝王陵墓也不在話下,原先神圣的、不可為平民所接近的皇家場所,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任何百姓都能進入的公共休閑場所。
皇太極昭陵也成為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園
三、公園隱藏的中西之別
盡管公園的修建與蓬勃發展是中國城市變遷史當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但在公園產生之初,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那句“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標語,并將其視作西方對中國的侵略與侮辱,這條標語的真實性我們暫且不說,從這句話的流傳至少可以看出,公園在產生之初,是明顯帶有西方文化壓制中國的意味。
電影中流傳出來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標語
上海租界內雖公園眾多,但在建成之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是不對華人開放的,盡管并沒有實際證據證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匾真的存在,但單獨標明“華人不能進入”的標語,卻是很常見的。如法租界于1909年建成的法國公園,公園章程第一條即標明:“不許中國人入內,但照顧西方人家中小孩的中國阿媽可以入內”,這都是直接排斥中國人的公園。
1878年《申報》發文討論是否應準許華人入園
除這等普通公園之外,西方人還曾在租界公園內興建了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性建筑,如天津英國公園當中的“戈登堂”,以及上海外灘公園當中的“馬嘉理”紀念碑,戈登曾是太平天國時期洋槍隊的首領,馬嘉理則是引發英國入侵中國西南領土的罪魁禍首。修建這種類型的紀念建筑,毫無疑問帶有濃厚的殖民意味。
天津的“戈登堂”
總而言之,近代中國公園是在畸形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西方人將故土的公園移植到中國的同時,也在通過各種方式限制中國人入園的權利,并肆無忌憚地宣揚其作為殖民者的征服者地位。無論怎樣,公園的產生畢竟是中國現代都市產生以來十分重要的社會變遷,不僅改變了原先中國人的休閑娛樂方式,還通過改造固有的皇家或私家園林、宮殿等形式破除封建時代的皇帝權威,構造出一種人人平等的公共場所。
國民政府修建的中山陵同樣對公眾開放
文史君說
公園對今人來說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閑娛樂場所,無論是朋友之間的閑談,抑或是老年人的廣場舞,公園都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免費開放的公共場所。近代公園對中國來說,其實是一個新生的外來事物,但在100多年的發展歷程當中,卻見證了中國由貧弱走向強盛、由自卑走向自信、由傳統走向近代的過程。
參考文獻
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園開放與公共空間的拓展》,《學術月刊》1998年第 8期。
陳蘊茜:《論清末民國旅游娛樂空間的變化——以公園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4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系我們
稿酬優厚
原標題:《中國最常見公共設施公園,只有百余年歷史,華人與狗真不能入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