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黎慶文:讓城市有機更新驅動美好生活實現
戴德梁行華東區董事總經理 黎慶文
城市更新對于激發城市內在活力、升級產業結構、打造宜居環境,意義重大。“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標志著中國的城市更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戴德梁行華東區董事總經理黎慶文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中國的城市將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城市有機更新驅動美好生活的實現。
國外: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戴德梁行長期關注全球城市更新,并參與了眾多項目。黎慶文介紹,國外城市更新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為貧民窟更新、福利性質的社區重建、市場導向的舊城重建、注重人居環境的社區重建。
最早的城市更新可追溯至1930年代英國的格林伍德住宅法(Greenwood Act)。政府對貧民窟土地予以征收,以較低價格轉售給開發商進行更新。二戰期間,英國近40萬棟貧民窟房屋被毀。在倫敦等遭受嚴重轟炸的城市,重建計劃規模更大,也更激進。這是世界范圍內城市更新的第一個階段。
1960-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人們認為政府有責任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這個時期的城市更新注重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強調改造社區的原居民能夠享受到更新帶來的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
1980年代,西方國家的政府與開發商深入合作,出臺激勵政策,提供寬松的投資環境,投資商在市中心修建標志性建筑、豪華娛樂設施,借以吸引中產階級回歸市中心,刺激舊城經濟增長。1980年,英國成立了專門的城市開發公司。這一階段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是英國斯皮塔菲爾德(Spitalfields)傳統商業區改造。
19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城市更新開始強調從社會、經濟、物質、環境多維度綜合治理城市問題和強調社區角色參與。同時,社區歷史建筑的保護,鄰里社會肌理的保持,與消除衰退、破敗現象同樣重要。這些理念最早體現于1991年英國的“城市挑戰”計劃中,英國政府將20個與城市更新有關的基金合并為“綜合更新預算”。這一階段的典型案例還有美國紐約Dumbo區、德國杜塞爾多夫媒體港等。
上海:要實現可持續的有機更新
兩院院士、建筑學家吳良鏞提出的城市有機更新理論認為,從城市到建筑,從整體到局部,如同生物體一樣是有機聯系、和諧共處的。城市建設應該按照城市內在的秩序和規律,順應城市的肌理,采用適當的規模、合理的尺度,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探求城市的更新發展,不斷提高城市規劃的質量,使得城市改造區的環境與城市整體環境相一致。
2015年發布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實施辦法》,要求推動地區功能發展和公共服務完善,實現協調、可持續的有機更新。
此前一些地方大拆大建、推倒重來的粗放更新模式,因其導致的資源浪費,區域歷史、文化特質特征的破壞,百城一面、水泥叢林的城市面貌,而備受詬病。顯然,這樣的更新模式,不是有機更新。
黎慶文表示,上海大規模的城市更新幾乎同步于改革開放。在幾十年間的城市更新行動中,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代表性案例包括南京路項目、太平橋新天地項目,以及世博會背景下的江南造船廠、上鋼三廠所在中心城區黃浦江兩岸功能轉型和再開發等。這一時期的大規模建設,使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得以改善。
2017年,上海又提出從“拆改留并舉,以拆為主”轉向“留改拆并舉,保留保護為主”。此后,城市更新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在政策、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創新,呈現出多種主體參與、多種改造類型、多個層次角度的新局面。在保持歷史風貌和建筑肌理的前提下,加大修繕力度,實施局部拆除重建,恢復老城區功能和活力。
新時代、新需求、新機遇
“內在需求和外部環境均已發生變化,歷史的城市更新方式可能無法解決新的需求和矛盾,上海的城市更新仍面臨周期長、成本高、難度大等一些難點。”黎慶文說。
他表示,未來產業升級、消費提質、民生服務、文化復興將成為城市更新的主命題。中國的城市將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城市有機更新為動力驅動美好生活的實現。
在上海,城市更新依然有很大空間和機遇。
第一、存量工業轉型升級。上海工業倉儲用地約占城市建設用地的27%,是紐約、東京的2到3倍。根據“2035規劃”,工業倉儲用地將壓縮至10%-15%,可騰挪出400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指標。“工改工”地塊主要進行結構調整與功能升級,重點發展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工改商”地塊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等,進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
第二、歷史風貌區保護改造。據戴德梁行不完全統計,上海現存近5000幢老洋房,形成了131個風貌保護街坊,僅市級優秀歷史建筑就達到1126處,中心城區約有730萬平方米里弄房屋需要保留保護。風貌保護是上海歷史更新一個恒久的命題。“十四五”規劃提出城市建設發展需要保留和傳承歷史文脈,重塑城市自身的特色。通過對歷史風貌區的活化改造,不僅可以實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更能擴展商業與產業的發展空間,實現片區活力煥新、特色更迭。上海新天地、衡復風貌區、思南公館等都是經典的歷史風貌保護活化案例。
第三、中心區低效資產更新。目前上海竣工樓齡超過10年的商辦物業面積超3000萬平方米,其中辦公樓約占43%,商業用房約占57%,大量老舊商辦物業存在更新改造需求。另外,上海中心區也存在大量閑置資產、低效資產、困境資產甚至不良資產亟待盤活。
第四、老舊街巷魅力提升。據統計,上海大約有47.5萬個商業網點,而其中馬路小網點占90%。“后街經濟”發展的意義不僅在于形成更加完整的商業生態,對于一些創意型、科技型企業來說,“后街”也成為產業發展的樂土。以紐約硅巷為例,在曼哈頓的老舊街區中聚集了諸多媒體類、創意類、數字類企業,依托活力城區豐富的消費場景,獲得了更多靈感來源與場景數據。在中國,上海、北京、天津、成都、合肥先后提出后街經濟的建設,未來圍繞商業主街區或大型商業網點,將衍生出后街改造更新市場,逐漸構筑主街-特色街-后街完善的商圈生態,并促進創意型、科技型產業回歸都市。
第五、老舊社區物業改造。2021年2月上海《關于加快推進本市舊住房更新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十四五”期間,將全面完成非舊改地塊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改造,其中拆除重建住宅約280萬平方米,舊住房改造約5000萬平方米。加速推進老舊小區的更新改造將為物管行業提供市場增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