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回聲地圖|上線預告①:和自我對話的旅程
在“回聲地圖”專題已發表的內容中,從古至今對于回聲的研究,以及由回聲所延展開來的創作實踐,都為我們展示了回聲所具有的豐富維度。“回聲地圖”項目征集而來的回聲作品,也向我們展示出當人們開始關注自然的、城市空間里的回聲。人們對于回聲的想象逐漸豐富,回聲給予人們的刺激也讓我們對于人與自然、人與城市空間的關系進一步思考。此外,回聲也可以呈現一種與自我的對話。本文將要介紹的,便是通過“回聲地圖”征集而來的“和自我對話”的聲音。完整版回聲地圖將于近期上線,?????同時“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序曲展也在籌備中。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對話者的“我”仿佛已經消失,而印證“我”曾經存在的則是那通過電子聲音元件形成的回響。那么,這兩個“我”之間的對話又是否成立呢?在聽到自己的回聲時,他又是否獲得了某種慰藉?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只有在如同回聲般不斷的追問中去尋找。
他們的實踐似乎回應了瑞士巴塞爾的音樂家、歌手、聲樂特技師,同時也是“回聲:山以聲音回應”參展藝術家克里斯蒂安·贊德(Christian Zehnder)對于回聲的探索,他認為“回聲具有特殊的意義,我往大山呼喊出的聲音與情緒,穿過一層一層的高山,一層一層的高山也以聲音回應我,印證了我(這個人)和我的存在。”
回聲工作坊中參與者體驗與錄音。 朱紀蓉 圖 收聽音頻請轉至 工作坊回顧
在上月舉辦的工作坊中,我們了解到,對于視障者而言,回聲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工作坊活動過程中,參加者們在視障者的引導下,進行了一次依賴回聲和聽覺的“路上探險”。生活、工作于上海的聲音工程師羅天瑞(Terence LLoren)用立體聲錄下了在蘇州河邊“探險”時,盲杖敲擊路面的聲音和遠處高樓間錘子的敲擊聲相互呼應的狀況。而在活動中,他對視障者輕敲盲杖的聲音有了更多的了解,意識到盲杖對人有很多效用。視障者會根據盲杖碰觸或是刮擦地面得到的回聲,來探測表面材料或發現障礙物,并辨識距離。他還在活動中做了個小實驗,故意站著不動,看著體驗盲杖的小組成員向他走來,最終他們的盲杖敲到了他的腿。在他看來,“如果你聽不到,也就看不到。想像我們的世界被提煉到一種沒有顏色、而且只有基本形狀的狀態,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當我們閉上眼睛,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我們周圍的世界、把過去看到的拋開,重新建構一個以聲音為基礎的新城市。”
回聲工作坊時經過蘇州河步道。 蘇杭 圖 收聽音頻請轉至 工作坊回顧
同樣參加工作坊活動的音樂家孫奇芳則在蘇州河邊記錄下居住在附近的人們日常而生動的一刻。在這里,一側居民樓形成了一個反射空間,而另一側的蘇州河面形成了一個平坦而溫和的反射空間。在他看來,這形成了一個L型聲場,造就了北蘇州路沿河街道在聽覺上特定的回聲效果。錄音中,清脆的鳥叫聲、阿姨們帶著鄉音的交談聲、汽車飛馳而過的聲音……閉上眼睛,聆聽這聲音,便有一幅鮮活的城市圖景展現眼前。正如Terence所言,“閉上眼睛聆聽,甚至記錄下你聽到的聲音。像我一樣,你會很快意識到,你以為自己非常了解的城市,比想像的還要美麗。”
她發現,“上海開埠后兩年,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在這里成為民族英雄。陳化成是福建人,童年時移居臺灣投靠親族,成年從戎后,擢升過金門總兵,也駐守過廈門,最后來到還是江蘇省的上海縣”……“一個人的一生,都沿著長江來來去去,最終魂歸吳淞口。”最終,她轉而回到對于“回聲”本體的思考:“回聲”還不是“回聲”的時候,它來自于誰?在回聲、回聲的回聲中,反復的折射漫射中,我們要如何想象、分辨那個遠方的主體?
以上“回聲”多從個人視角出發,注重自身的情感、觀察。由此說明,無論對于視障者還是視力正常的人,聲音作為視覺觀察的補足是非常重要的。而回聲在其中,對聲音進行反射、折射的結果,讓到達人耳的聲音充滿了變化和不可預測,由此引發的對于自身的慰藉、對于他者的關懷、對于空間的思考又可以幻化出豐富而多維度的世界。在下一篇回聲地圖預告中,我們將把注意力集中到城市中的回聲,敬請期待。
“回聲地圖:聲音暨影像線上征集”為中、瑞士合作“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展覽項目的線上先導部分。我們期望通過回聲在空間、物理上的特性,與自然、人文環境上連結,將來自阿爾卑斯山區回聲,與中國城市和自然界的回聲發生對話。
回聲地圖第一階段征集現已結束,線下展覽將于4月下旬在上海開幕,敬請關注。更多詳情請查看澎湃新聞“回聲地圖”專題。如果您想和我們聯系,請發郵件至shenjw@thepaper.cn。
回聲地圖——聲音暨影像線上征集
策劃:朱紀蓉、沈健文、袁璟
開發:季國亮、藺濤
設計:白浪
實習:楊陽、黃俊儀
顧問:殷漪、王婧、施瀚濤、Terence LLoren、Beat H?chler、Christian Zehnder
發起方:
澎湃新聞
瑞士山岳博物館
上海笛德侯文化實驗室
學術支持:
浙江大學聲音實驗室
同濟大學聲音實驗室
鳴謝:
瑞士駐滬總領館
瑞士文化基金會上海辦公室
swissnex China 瑞士科技文化中心
上海當代藝術館
那行文化
OCAT上海館
一加一殘障人公益集團
金盲杖自立生活
大魚營造
耳聆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