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致老鼠人?回老家以后,真能活得更輕松嗎?
原創 (苦笑) 局部觀察 收錄于話題#回老家1#一線城市1#年輕人1#三、四線城市1#年輕人應該回老家還是留在大城市1
文丨(苦笑)
就像每個在外地成為人上人的打工威龍,都有一套老家獨享的凡爾賽話術;蝸居在一線城市隔間里的“蟑螂兄弟”們,也有一個回老家另謀出路的Plan B。
▲快樂老家
比如我的朋友喪彪,北漂三年,他想過回去挖礦、種工業大麻,以及當一個作家。最后,他從一個刁鉆的角度發現了深埋于云貴高原下的財富密碼。
如果莎士比亞是個賽博時代的老兒北兒京兒,他會發現go home or茍在北京,才是最具有悲劇色彩的問題。
混不好,我就 不 回來了。
影視作品里常有這樣一句話:“混不好,我就不回來了。”
但現實往往是,如果真在外面混得風生水起,誰又會回老家內卷?理想和現實帶來的心理落差,每天都在拷問著年輕人在大城市拼搏的意義。
買房是不可能買房的,租房又租不長久,只能賺錢回老家隨便搞搞,勉強維持生活。
手握6個K的底薪,看著8個K的月支出賬單,與一線繁華錯位的小鎮青年,偶爾會想起周杰倫那句:“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然后準時打開網抑云,跌落在自我認知的谷底,去孫笑川的微博評論區整上一段《浮生日記》。
日本人把這種狀態稱為“五月病”,在這種狀態下的國內網友,自嘲式地稱自己為“老鼠人”。
在我這只老鼠人北漂的時候,網抑云還不一定能干過蝦米,微博上也沒有《浮生日記》,倒是有個活在另一條時間線上的姑娘,每天和我分享她自己。
▲她的夢想是開一家小餐館
這是我在百子灣的廉價單身公寓里找到的日記,從某種角度來說,我這只老鼠人在北京的第一個朋友,是從過往剝離出的一段人生剪影。
如果你看過電影《觸不到的戀人》,那你大概能想象我當時的感受。
▲《觸不到的戀人》
日記的主人是一個來自西北的姑娘,20歲中專畢業后去了北京,至少漂了三年。
從最基礎的銷售做起,在同事的建議下考起了中央民族大學的成人本科。她在日記里這樣寫到:“我記得我五年前初中畢業時和現在一樣迷茫,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任何進步……不管做什么都提不起興趣,經常發呆,莫名煩躁,飲食也沒有規律,經常性的饑餓。”
“我們還年輕,是該做些想做的事對吧?”
她永遠都是以一種和別人分享的口吻來記錄自己的生活,會在日記里征求意見,又或是給出建議。
▲“那經歷的都不叫事”
就好像她在寫的時候就知道了,這些內容在未來一定會被人看到。
每頁紙的背面都是空的,大概是希望本子的下一任主人,能回答她當時的問題,也和她講講黑心老板畫的大餅。
▲在這忙亂中要抬頭看著前方的路
她會在本子上記下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暗戀的男生,以及研究葫蘆娃。她告訴我,她想過給那個男生寫情書卻又嫌棄自己字寫得太丑。
▲未來規劃
▲葫蘆娃研究
▲被扼殺在搖籃里的情書
又或是當成備忘錄,記下考試的知識點和北京地鐵四號線。她或許是我認識的唯一一個,會在北京地鐵上用紙和筆寫日記的女孩。
▲寫于北京地鐵四號線
最多的內容,還是一些勵志向的心靈雞湯和名人名言。于是,就有了《唯美的心靈句子》和孟德斯鳩同框的夢幻聯動。
▲唯美的心靈語錄
▲孟德斯鳩
從孟德斯鳩到下一篇日記,只隔了兩張空白的雙膠紙,但對于她來說,翻過這兩頁空白再次落筆,卻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
她開始研究做人的心機,學習如何在日常社交里偽裝自己:“凡事留余地,話不要說絕,人在江湖飄,防挨朋友刀……”
“放下臉面做人。”
她沒有告訴我,這兩年到底發生了什么。
我只知道在她“黑化”以后,成功學、厚黑學,以及狼性法則和高情商話術,成了她每天主要記錄的內容。
▲成功學一角
比起精神上的富足,想法子搞點錢才是人生的真諦。
她有過一段無疾而終的單戀,對方是個有對象的渣男。
最后她這樣寫到:“也許姐妹說的對吧!任何一個男的都不會拒絕和他搞曖昧的女人……我會一直記住這段恥辱,我可以付出沒有回報,但不能收到凌辱和看不起。”
“你應該了解,每個女孩都是有自尊心的。”
在那以后,她依然向往愛情,卻又不認可愛情本身,愛情似乎成了財富自由后的附屬品。
但她越努力,就越是感受到自己的單薄,就像一顆永遠無法用肉眼觀測到的七等星:
2014年2月20日 陰
每天過的好迷茫,不知所措,反正就是沒有收獲,迷茫每天都不知道干什么。
2014年2月22日 霧
我只想做一個堅果,在它的字典里沒有退縮,沒有放棄……
5月2日 晴
做人為什么要過于執著呢?
04-18
永遠別向這個混蛋的世界投降。
▲永遠別向這個混蛋的世界投降
她的時間線隨著日期記錄方式的簡化而變得模糊,沒有任何過度和暗示,一份婚禮宴請名單赫然出現在本子的最后一頁。
她要回老家結婚了,北京的朋友可能去不了。
▲宴請名單
我在2018年拿到了這本大概在2015年停更的日記,我不知道這個西北姑娘結婚后,還有沒有再回到過北京。
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是第一個讀過這本日記的陌生人,在一些空白的地方,會出現不同的筆跡。
▲神秘人留言
于是我開始好奇,那些最終回到老家的年輕人,究竟過得怎么樣了?
回老家和換個地方繼續茍,
哪個更讓人恐懼?
百度搜索“老家”,你會得到這個詞的釋義、幾首老歌,以及史鐵生的散文。但如果帶上“致富經”三個字,你只會看到一句話:“回老家,穩了!”
在這檔連載了二十多年的農業頻道王牌欄目里,一直固定存在著一幫回鄉威龍:在外地他一事無成,回老家他東山再起。
有被父親逼回老家,4年后狂賺2000多萬的省城事業單位員工;還有負債十年,回老家一朝逆襲出億萬家財的物流老哥;以及城里打工1個K,回鄉養羊一個億的餐廳服務員。
▲我愿稱之為《致富經》三巨頭
這些被央視認證為真的都市傳說,盡管在電視欄目逐漸被自媒體取代的今天,依然能讓一部分在大城市里渾渾噩噩的年輕人,感受到回家養豬的誘惑。
▲致富經套經
但《致富經》里的故事,多少帶點浪漫主義色彩。
那些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創業項目,基本上很難被復刻,比如之前那個被父親逼回老家的國企員工,人家是回去接手家族生意。
至于《致富經》到底有多少參考價值:
▲搬運內容,不代表作者觀點
大多數情況下,回老家不過是從一種平庸生活里來,到另一種平庸生活里去。
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是大多數回老家的年輕人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在三、四線城市,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份文職或體力活,但不怎么需要程序員或是內容編輯。
更不要說公關這一類,在老家擁有另一種解讀方式的特殊工種。
▲百度圖片搜索“男公關”后的第一張圖
工作崗位基本上不能和大城市積累的經驗相匹配,偶爾遇上了對口的工作,又發現老板根本不在乎你曾經拿十幾K的月薪,能創造幾十K的價值,他只想用封頂6個K的月薪,買你一月8個K的能力就夠了。
還不如考個公務員、事業單位,福利好、又穩定,特別是在山東、云南等考公考大省,進入體制內才算是正經工作。
▲其實大家都想考個公務員
房子、車子、抱個孫子,這些曾經因為離家遠可以暫時逃避的問題,會更頻繁地出現在小鎮青年的生活里,成為了繼“去哪里”“玩點啥”“吃點啥”之后的《新·每日三問》。
你不著急父母急,父母不急他們的父母急,還有偶爾串個門的七大姑八大姨。
就算你也著急,你會發現:老家房價低了,但你賺得少了;車牌是不用搖號,但停車位也不便宜;談戀愛好像更省錢了,但你看得上的都結婚咯~
▲總之就是非常后悔
突然之間,你對被自媒體那幫孫子用爛了的“內卷”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那么問題來了,回老家和繼續茍在大城市,哪個更讓人恐懼?
當然,在豆瓣、知乎、貼吧等論壇上,也有回老家過上幸福生活的例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不需要面對上述問題。
▲總之就是非常爽
但他們還是偶爾會懷念起在大城市的無拘無束。
每個人回老家所占有的資源不同,有的人回老家有地,有的人回老家還能去小公司上班,有的人就只能去個體戶那里做個長工。
▲總之就是回不去
又不想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就算想也不一定能考上,只能換個省會城市勉強維持生活。
然后過上減配版有工作沒家的生活,偶爾還會有老家的父母親自上門來一套《新·每日三問》,如果你選擇的是本省省會,那極有可能演變成《每周三問》,還是你自己回去領罪那種。
曾經的朋友們,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就你一個孤家寡人一無所有。
老家?回不去咯!
老家,一座熟悉又陌生的圍城
當你背上行囊的那一刻,老家就成了另一座陌生的城市,回不去的精神故鄉。
大城市再好,有時候也比不上一些亂七八糟的垃圾,比如那幾個隨時可以借錢給你的朋友。但真正回到他們身邊時,又會感受到一種剝離感。
▲亂七八糟的垃圾
去年張三結婚,今年李四買車,回去以后問王五什么時候處對象,結果人家孩子都能打醬油了。父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老,畢竟一年也就見他們一兩次。
接近性是影響我們初期交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比如,住得近的鄰居、一起上學的同學,每周都能一起打球、上網的陌生人,適當的肢體接觸與面對面社交活動是保持親密關系的必要條件。
▲奧特握手
而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一個從認識到熟悉,再到互相交換價值的過程。
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
朋友已經構筑了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社交圈子,消失多年的你,就像憑空出現在5G時代的M-zone人一樣,熟悉卻出戲。
▲我的地盤聽我的
比起畢業后回老家扎根的朋友,在外漂泊的打工人缺少了“陪伴”的屬性,以及一大段本可以進行價值交換的時間。
老家的變化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跳躍式連貫的非線性敘事。就像當初父母理解不了周杰倫一樣,他們也理解不了專屬于小城市的叢林法則。
就算回到了老家,割裂的友情依然只是一種知道彼此在哪里的關系,周末的飯局也從以往的無話不談變成了雞同鴨講。
而鴿掉你的邀請,要比鴿掉一次單位聚餐、家庭聚會,或是某個同事的婚禮更加容易,且成本更低。
某天下午你坐上李四新買的經濟適用型代步車,在朋友圈里看到王五曬出來的娃,閑談中發現當上老師的張三剛剛送走他的第一屆學生。
反觀自己漂泊多年,依然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大齡青年。
那些肉眼可見、觸手可及的生活成果,真實地讓你頭皮發麻,恨不得再次逃離這座城市。就像當初在老家吃癟后,羨慕你在大城市生活的某個朋友一樣。
▲怎么選都會后悔
當年在大城市打拼的動力,成了回老家后下墜的慣性。
你想起了當年語文課本上,魯迅寫的那句:“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但這個時候,你已經失去了從頭再來的資本和勇氣,人的一生只有一腔熱血,撒光了,就沒有了。
那些整天叫囂著自由、藝術和烏托邦的永遠是年輕人,因為他們有大把時間可以耗得起。
人總是要妥協的,不妥協給現實,也要妥協給時間。
喪彪回老家后,坐在摩天輪上給我發了一張照片。
他告訴我老家的一切都變了,比如他現在坐的摩天輪、那些被重新粉刷的筒子樓,整座城市越來越緊湊,就連湖好像也縮小了一圈,活像一個花卷。
唯一不變的,是城市邊緣擋住遠方的山脈。
1、《北漂日記》—— 曾經的北漂女孩
2、《致富經》—— CCTV節目官網
3、我們為什么越長大越孤單?| 科學這樣看成年人的友情。—— KonwYourself
- END -
原標題:《回老家以后,真能活得更輕松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