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唱《小燕子》的人老了,他們的孩子唱:這些兒歌為何這么火?
原創 念緩 國家人文歷史
本 文 約 5450 字
閱 讀 需 要 15 min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
實不相瞞,這是一句帶著旋律的話。光唱還不算,對很多人來說,有些兒歌就像是帶著魔法,能鉆入心底,漾出那段涂寫著童真與甜蜜的時光。
這樣的曲子還有不少——《我愛祖國天安門》《小燕子》《世上只有媽媽好》……悠揚靈動的旋律飄過大街小巷,許多靜駐在腦海深處的兒時記憶被悄然喚醒。它們是新中國以來陪伴一代又代人成長的兒歌,也是曾經極為“出圈”的“爆款”。
“黃金時代”:寫兒歌,講故事
“兒歌”像是常伴身旁的好朋友。
千百年前,街頭巷尾的孩子們便會咿咿呀呀地唱起“童謠”,在牙牙學“曲”中識禮儀、習規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稚嫩的童聲哼著“七個銅板能買兩份報”,訴說著舊時生活的底色與疾苦。
經典兒歌《賣報歌》創作者 聶耳。來源/網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次文代會召開、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以及各藝術領域的組織協會也相繼成立,屬于文化與藝術的舞臺漸漸構筑成型,“兒歌”真正迎來了“黃金時代”
一陣陣文藝創作熱潮此起彼伏,涵育著趣味與純真的兒歌,在專業詞曲作家的創作下找到了獨特的生長機會,《讓我們蕩起雙槳》就是其中一首。這首兒歌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是新中國第一部兒童影片《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在20世紀50年代唱響于大街小巷。
電影《祖國的花朵》劇照。來源/網絡
“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這樣讓人一聽便能“入景”的歌詞創作,當初可讓喬羽犯了難。
剛開始,喬羽想不到合適的歌詞,一天,他和女友在北海公園租了條小船,泛舟湖上。不經意之間,喬羽突然看見迎面而來的船上坐滿了孩子,他們坐在船上,神情悠然、嬉笑熱鬧,原來這是一群少先隊員。這一幕撞進了喬羽內心,一句歌詞在腦海中成型——“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
靈感一來,喬羽興奮得顧不上泛舟,連忙上岸創作。無獨有偶,也是在同影片小演員們泛舟戲耍的過程中,34歲的曲作者劉熾捕捉到了想要的節拍,用悠揚婉轉的旋律描畫出倒映的白塔、頑皮的魚兒和涼爽的風。
1955年,電影《祖國的花朵》上映,影片描繪了新中國少年兒童的幸福生活,場景里有這么一幕——湖面上,一支小船悠然前行,孩子們坐在船上,穿著綢子制成的裙子、長燈籠袖的襯衫,齊唱著這首歌——“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電影《祖國的花朵》片段
碧波漾出漣漪,也將旋律漾進了無數觀眾的心。一時間,《讓我們蕩起雙槳》被傳唱開來,傳遞著少年們樸素的喜悅——“我問你,親愛的伙伴,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歌聲清脆悅耳,真正的新生活,開始了。
創作熱潮:訴溫情,唱生活
如枝椏遇春陽,進入60年代后,“兒歌”的創作熱情一浪高過一浪。“繁榮”的一大表現是創作隊伍的壯大。專業曲作家之外,越來越多的人拿起紙筆,把心頭思緒和嶄新生活悉數糅進童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
直至今日,不少孩子還會跟著爸媽學唱這首《小燕子》,在腦海中想象何為草長鶯飛、春暖花開。這首兒歌的詞作者叫王路,曾就讀于河南大學文學系,做過報社記者,后來投身革命,解放后在學校任教。1955年的5月,王路住院治療眼疾,臥床時,突然看見窗外有燕子飛過,不久后便是六一兒童節,靈感乍現,王路很快創作出一組兒童詩,《小燕子》便是其中一首。
據王路的親屬回憶,提筆描摹小燕子的乖巧之態時,映在王路腦海中的是昔日與母親在河南老家生活時一起看春日燕子筑巢、翩飛的圖景。
創作《小燕子》時的王路。來源/《大河報》
這組詩后來發表在1956年6月號的《長江文藝》上。不久后,電影《護士日記》開拍,上海電影廠的曲作家王云階創作主題曲,把目光投向文學報刊雜志。正是這樣的契機,促成了《護士日記》與小燕子的邂逅,造就了兒歌《小燕子》的誕生。相中《小燕子》后,王云階連忙寫信給王路,征得同意后,在盎然生機中增添了新的場景。“新機器”“大工廠”等“一五”建設時期的特色“新”物什兒被種進了歌詞,生出特別的春色,迎候著小燕子真正的展翅飛翔。
這一時期,還有一些孩子也開始提筆寫歌,歌唱自己的祖國。1969年的一天,13歲的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學學生金果臨,憑著英文課本中一句“I love Peking , I love Tian An Men.”和自己看過的電影紀錄片中的“北京天安門”形象,一字一句地寫下——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 ”
后來,這首詞發表在雜志上,被金果臨的表姐、上海第六玻璃廠女工金月苓讀到。歌詞激發出了創作欲望,憑借著紀錄片中領袖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場景,一段旋律漸漸在心中成型,金月苓寫下了曲譜。
1970年,兒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投稿前,金果臨將題目《金光照的全球紅》改為《我愛北京天安門》,后來編輯調整了部分歌詞,1972年,歌曲正式定稿,并被傳唱至今。也是這一年,金月苓穿著奶奶特意給的毛呢褲,坐著火車來到北京,帶著些許害羞,在天安門前留下了幾張照片。十年后,借著出差的機會,金果臨來到北京,與自己筆下的“天安門”正式見面。
2009年的金月苓和金果臨。來源/賈曉燕:《我愛北京天安門》四易其稿作者此前卻未到過天安門
與此同時,兒歌天然具有的“教學”本色也逐步回歸,伴隨著對禮儀文化、精神信仰的樸實書寫,兒歌也成為歌頌精神的載體。
1963年,《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發布了毛澤東主席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負責歌曲創作的是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創作組的吳洪源。他在思索中突然憶起一句名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兩個小時后,《學習雷鋒好榜樣》的詞作完成,經生茂譜曲,當天下午,合唱隊唱響了這首歌。
《一分錢》是老師和孩子對榜樣精神的崇拜與踐行。當時,歌曲創作者潘振聲受邀譜寫一首“好孩子”兒歌,他想起自己在小學當大隊輔導員的時光。那時,自己的辦公桌上有一個盒子,里面裝著孩子們撿拾來的無人認領的“鉛角子”(錢幣);孩子們放學時,校門外的交警叔叔總是站得筆直,認真維持著交通,孩子會轉頭回來與交警叔叔揮手道別。
景入了心,詞現于紙,就這樣,一首傳唱至今的兒歌《一分錢》誕生了。這首歌的首尾兩句化用了上海民歌《紫竹調》,整體音調上升,幾句下來便讓孩子們“做好事”后的喜悅躍然紙上。
時至今日,孩子們再難在街上真正拾到“一分錢”,但拾金不昧、善良處世的幸福與坦然已種進他們的心里。這樣的信守,融于旋律中,不僅被傳唱著,也傳承著。
第二個“春天”:看動畫,聽兒歌
1978年,是兒歌的第二次春意盎然。
彼時,兒童動畫短片興盛,壯大了中國兒歌的家族。80年代后,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了《阿凡提的故事》《雪孩子》《猴子撈月》《黑貓警長》《葫蘆兄弟》《舒克和貝塔》等200多部動畫短片,許多膾炙人口的動畫片主題曲隨著動畫片的熱播,進入了千家萬戶。
部分動畫片主題曲。來源/騰訊視頻
除了動畫片,詞曲家也開始沉下心,嘗試用音符勾勒人們面對生活的坦蕩與從容。1982年,詞作家陳曉光在河北山間采風,遇到一位采蘑菇的小姑娘。孩子告訴他,所采的蘑菇不是自己吃,而是要曬干后拿去售賣。孩子的懂事和辛苦讓陳曉光心疼,他把所見寫成了歌詞——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著一個大竹筐……清早光著小腳丫,走遍群嶺和山崗。”
但在最后,他特意補充了一句——
“換上一把小鐮刀,再換上幾塊棒棒糖,和那小伙伴一起,把勞動的幸福來分享。”
經谷建芬譜曲,《采蘑菇的小姑娘》誕生了。悠揚曲調中,生活中的風雨被心頭的從容沖淡,蛻出笑對生活的坦蕩。
1988年,中國臺灣富祥電影公司將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改編成倫理悲劇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1990年,影片在中國大陸上映。片中講述了女主人公林霞和兒子志強之間的曲折故事。影片最后,學醫歸來的志強在醫院偶遇多年杳無音信的母親,此時母親神智已然模糊,志強在母親面前再次唱起昔日母子間哼唱的歌謠,終于喚醒母親塵封多日的記憶,母子相認。主人公哼唱的正是《世上只有媽媽好》,由李雋青作詞、劉宏遠作曲。銀幕上的母子深情撞擊著大家最柔軟的心緒,被銘刻在許多人的心頭。
“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來源/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截圖
就這樣,日子向前走著,人們臉上的笑意也愈發濃厚。兒童文藝作品創作繼續繁榮發展,孩子與音樂的交道也越打越深。
《白龍馬》《我是一條小青龍》《猴哥猴哥》…… 一首首兒歌帶著俏皮和童真,串聯出孩子們對生活和世界最質樸的想象,成為一代又一代人成長中抹不掉的記憶。
經常“出圈”:孩童心底的聲音
這些早期的兒歌作品,在當時可謂首首“出圈”的爆款。
或許連創作者也說不出這些作品為何會擁有超乎尋常的“傳播力”,但有一件事卻是他們一直堅守著的——為孩子們寫歌,寫孩子們的歌。
《讓我們蕩起雙槳》的首位演唱者劉惠芳一直都記得這樣的畫面:曲作者劉熾當時作了兩個版本的曲調,分別唱給小朋友們,請大家決定哪一版更好聽。孩子們說,四二拍的好聽,那個拍子就像劃船。劉熾朗然一笑:“好,就聽大家的。”
劉惠芳與孩子們共同演唱《讓我們蕩起雙槳》。來源/網絡
有著“兒歌大王”美譽的音樂家潘振聲,也有著自己的堅持。他曾直言,不能讓兒歌作品過于“寓教于樂”,這樣的代價是童趣的消弭。他曾真誠地號召兒歌詞曲作者“走進孩子們的心里去,多聆聽孩子們的心聲。”
懷著此般執著,這些作品的詞曲總有一些不易被發現的“小心意”。幾乎人人會唱的《一分錢》有意采用了56561的民歌形式,作家劉饒民在《孩子的歌》編后小記中這樣總結——
在表現手法上借鑒民歌、古詩和傳統兒歌,在聲韻上,押大致相近的韻;譜曲可歌,能歌則唱,讀之順口,聽之順耳。
曲作家谷建芬回憶起《采蘑菇的小姑娘》的譜曲過程,打趣說自己是在“念歌詞”,正是這樣的語調幫助她找到了音樂旋律,消磨掉唱腔和念白的差別,讓歌曲真正能夠朗朗上口……
孩子們是幸運的,這樣的執著和堅守還在繼續。21世紀初,潘振聲帶著筆本、錄音機外出采風,意外發現許多少數民族的孩子沒有兒歌可唱,與兒歌打了半輩子交道的他下定決心,要為這些孩子創作出能聽能唱的歌曲,幾年后,《56個民族新兒歌》帶著“兒歌大王”最真摯的祝福面世。
2005年左右,年逾古稀的谷建芬決心要讓豐厚的中國歷史文化成為兒歌的養料,她開始只為古詩詞譜曲,以此創作兒歌。整整十年筆耕不輟,50首古詩兒歌從她筆下脫胎而出,走進孩子們的生活。
十余年后,82歲的谷建芬老師帶著《新學堂歌》登上央視《經典詠流傳》的舞臺,歌唱之前,她對著觀眾們深情地說:“我努力地寫,希望為孩子留下歌曲,讓孩子們在歌聲中長大,去圓我們的夢。”
2021年3月21日,又一個世界兒歌日到來。技術齒輪飛速轉動,時光匆匆逝去,對現在的孩子而言,或許這些昔日的“爆款”已有了幾分陌生。但總有那么些人,還記著,唱著。或許,他們會把這些旋律唱給自己的孩子聽,告訴孩子們,我們曾這樣長大。
參考文獻:
[1]王瑾.中國古代童謠論[J].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01):19-25.
[2]夢菲.《讓我們蕩起雙槳》:幸福童年的寫照[J].黨史文匯,2019(5):32-36.
[3]曹偉明.潘振聲:新中國的兒歌大王[J].上海采風,2014(09):66-69.
[4]宋青松.心懷家國情系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J].中國文藝評論,2019(8):33-38.
[5] 張炯. 張炯文存 第6卷 文學史 2[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
[6]賈曉燕.《我愛北京天安門》四易其稿作者此前卻未到過天安門[J].決策探索,2017(11):64-66.
[7]付廣慧.世上只有媽媽好——港臺流行歌曲故事追蹤之十七[J].歌曲,2019(2):90-91.
[8] 潘振聲:新中國的兒歌大王(上).新民晚報,2014年9月20日
[9] 潘振聲:新中國的兒歌大王(下).新民晚報,2014年9月21日
[10]聰明的一休.牛城晚報,2015年5月30日
[11]網絡文章. 聶耳偶然遇見個賣報小女孩,回去就寫了《賣報歌》,她后來怎樣了.歷史文社,網址:[12]回顧兒童歌曲發展歷程 “童唱新時代”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鳳凰網,2019年9月10日
[13]新·起點6|新中國童謠:孩子們半個世紀的共同記憶.澎湃新聞,2019年2月9日
[14]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欄目,2018年3月3日,網址:
END
作者丨念緩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苗祎琦
排版 | 孫蔚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原標題:《唱《小燕子》的人老了,他們的孩子還在唱:這些兒歌為何一直這么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