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都,火鍋之外如何巴適?
一筑一事
說起當代成都,你腦海里浮現了什么?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沸騰熱辣的火鍋,時髦張揚的太古里,如雨后春筍般的網紅店……這些似乎都聚集了太多人潮,太多聲音,顯得有點“吵”。
哪里能覓得寧靜?哪里又巴適得板?
專業且深度的城市指南一定給你解惑答疑,指明方向。
《一筑一事:成都》,一筑一事著,四川美術出版社,2021年2月
它并非名家名作,但是由一群深愛著這座城市的人歷時4年尋訪,走遍500個大小角落,拍下1000張照片而凝成的結果。
內頁 一筑一事圖
經書主創團隊“一筑一事”授權,本文摘錄個別“隱秘的角落”,帶你看看一個靜靜的也很美的成都。
東門,600年的酒香
成都最引人入勝的地界,恐怕不在大慈寺、寬巷子、浣花溪,而在東門。
如今的成都東門已蔓延至三四環路以外,但“東門勝景”的原點卻是合江亭、安順廊橋、九眼橋到望江樓一帶。
東門勝景圖
然而在此勝景里,唯有一處,六百年至今依然正?!昂粑?,看到它就像目睹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
1998年,酒廠工人在改造廠房時意外發現六百年歷史的釀酒遺址“水井街酒坊”。
遺址出土快20年,人們時常路過旁邊的水井街,知道這里仍在釀酒的卻為數甚少,但他們都曾聞到一股不知從何而來的滿街酒香。
水井街所在街區 Icy/牧之/水井坊博物館 圖
酒坊的低調從水井街就開始了——僅兩個車道,街道兩旁樹木茂盛。這條街朝南指向九眼橋,朝北過了水津橋則連著鏜鈀街。
九眼橋車流不息,鏜鈀街熙來攘往,而與水井坊博物館僅一墻之隔的又是水璟唐和蘭桂坊,一到夜里,喧嘩聲起、霓虹閃爍,好不熱鬧。
奇怪的是,到了水井街卻突然安靜下來。
面對六百年歷史的古老釀酒作坊——有人甚至把它的考古史學價值與“秦始皇兵馬俑”相提并論,為之建造現代博物館的建筑師,該從何入手?
博物館入口 Icy/牧之/水井坊博物館 圖
作為中國當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師之一,成都人劉家琨通過連續的坡屋頂將體量消解,面對平均6米高的檐口——立面高度與坡屋頂大小相比并不協調,則在部分立面的上下層采用不同材質,例如上部采用重竹。
呈“合抱”老廠房之勢的新建筑退距約五米;古井、牌坊穿插于建筑群落間,設置有獨立的院落天井,這些手法既強調對古跡的保護,又讓室內外空間得以轉換而變得豐富,透露著與這個快時代不太相容的內斂與謙遜。
六角古井,水井街的“水井”二字即得名于此 Icy/牧之/水井坊博物館 圖
進入水井街,沿著一面矮墻,實在要花些功夫才能找到那并不起眼、尺度接近民居的博物館入口。
邁過入口就是一個不大卻顯得空曠的庭院,以青、紅舊磚鋪地,四四方方,本就安靜的街道氛圍移到這里更添了幾分肅靜。
庭院四周的矮墻和建筑立面大都采用了一種“再生磚”,其骨料來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破碎的廢墟材料。建筑師劉家琨曾推廣其“再生磚計劃”:“既是廢棄材料在物質方面的‘再生’,又是災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p>
老廠房的青磚(右)與新廠房的再生磚(左)相呼應 Icy/牧之/水井坊博物館 圖
博物館的整體流線設計大致分為:濃香型白酒釀酒工藝的先后順序;從傳統到當代的演進順序。在進門大廳看完成都“東門勝景”及中國白酒釀造工藝的模型沙盤后,開始進入酒窖區。
建筑骨架為木構,建于民國時期,早前一直是酒廠的生產車間,地面則棋布著數個被窖泥密封,直到今天依然正常運轉的窖池。
建于民國時期的木架構廠房 Icy/牧之/水井坊博物館 圖
參觀棧道為鋼結構,沿一側架空,走上去后酒糟的香味更濃了,不時能看到酒廠工人穿行其間,潑灑冷水于窖泥之上,為窖池降溫。如果幸運,還能在早上看到某個時辰剛好的窖池被打開,工人從中挖出酒糟,這就是“出窖”。
古窖遺址 Icy/牧之/水井坊博物館 圖
沿棧道行至不遠處,出現具有極高考古價值的古窖遺址——包括窖池、蒸餾器基座、晾堂三部分。橫跨各個朝代的晾堂清晰呈現多個斷面,發展到現代則更高一層,真實再現了水井街酒坊傳承六百年的釀造歷史。
旁邊則有一模型演示區,還原釀造白酒的工藝原理。
釀造工藝模型示意 Icy/牧之/水井坊博物館 圖
雖科技日新月異,但這加熱冷凝、循環往復之間的技術原理卻從未改變。得以演變的是窖泥中生活著的、數以億萬計的微生物,斗轉星移,微生物家族越發龐大,所釀之酒也就越陳越香。
博物館新廠房釀酒區 Icy/牧之/水井坊博物館 圖
這正是一個活著的、正在“呼吸”的古窖池和博物館。
藍頂,中國難得一見的社區樣本
藍頂,就像它的名字,取得隨便,卻極妙。
藍頂藝術區2號坡地 ICY?ICYWORKS 圖
或者說,僅僅是“藍頂”這兩個字,就透露出成都當代藝術的氣質——沒那么處心積慮、苦大仇深,多幾分靈光一閃、談笑風生的輕盈。
時間回到2003年,周春芽、郭偉、趙能智、楊冕等一批藝術家,租下成都機場路旁的閑置廠房用作工作室,因為廠房的藍色鐵皮屋頂而取名“藍頂”。漸漸地,西南地區乃至北上廣更多藝術家在此聚集,藍頂很快成為繼“北京798藝術區”之后,中國第二大藝術群體聚居區。
六年后,同一撥人在三圣鄉建立起藍頂藝術中心二號坡地,隨后藍頂在三圣鄉“生根發芽”,在過去的十年間,一二三期陸續建成。
依次為藝術家何多苓、周春芽、張曉剛 資料圖
十六年間,正因為藍頂這個龐大藝術群落的存在,成都在中國當代藝術版圖里從未失色。
因為羅中立、張曉剛、方力鈞、劉家琨等名家工作室的存在,藍頂像一個檔案,將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部分精髓納入懷中;也因為藍頂對年輕藝術家的友好接納,成都當代藝術的“后勁”能夠不斷延續。
也是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中國的當代藝術或者說當代藝術家,在世界藝術圈經歷過“爆紅”和“爭議”,但藍頂似乎始終處于“風暴眼”之外。
于藝術家而言,這種疏離得以讓自己能夠潛心創作,不致被外界的毀譽裹挾,也讓藍頂像一座“精神堡壘”,顛撲不破。
2015年,藍頂藝術節。藍頂美術館圖
和北京的798藝術區、上海的M50創意園,甚至紐約著名的蘇荷藝術區相比,藍頂沒有在城市里尋找立錐之地,也沒有招搖的建筑,更沒有被商業營利性的機構占領。
當很多藝術區淪為旅游區,藝術家被迫搬遷之時,這個由民間資本支持的藍頂居然在16年之間,保留住了“藝術味”和“生活味”。
要到藍頂,你得先穿過三圣鄉熱鬧的農家樂、民宿、餐廳、網紅咖啡館……接著車開始少了,人也少了,再看到幾張藝術展的海報,藍頂就在眼前了。
一邊是農田,一邊是大片的白鷺灣濕地和荷塘月色,藍頂藝術區像把圓月彎刀,安靜地嵌進三圣鄉,燕語花香,鳥啼蟬鳴。大面積的綠地似一大片葉子那般把藍頂包裹其中,流水潺潺,月明星稀……
一條主干道將藍頂整個片區貫通起來,從一旁分出的數條小徑,像葉子脈絡般延伸開去,總共78個獨棟小樓分散其上,形成一個帶狀群落。
藍頂一期 ICY?ICYWORKS圖
一期建筑以環狀形式散布,二期的呈塊狀延伸,三期呈鋸齒狀排布,形成錯落有致、富有變化的街區。
藍頂二三期ICY?ICYWORKS 圖
“藍頂建筑的形成,以生長的狀態變化,最終有了現在的樣子。”藍頂美術館副館長丁奮起說,“它是藝術區,也是生活區?!边@個和政府合力規劃的片區,不僅價格較低,房主還能自行改造設計。
藍頂街區ICY?ICYWORKS 圖
不論是外立面格局、顏色,還是綠植的栽種,每家各有個性。傘狀的樹木、從樓頂耷拉下來的綠藤、門口蹲著的仙人掌、籬笆上的小花,以懶洋洋或者任性的姿態修飾著現代風格的建筑,不小心泄露著主人的品味、情趣。某戶門上的春聯、特意設計的窗墻、精心涂抹的色彩,點滴之處讓人覺察出這里簡單、悠然的生活氣息。
走在藍頂藝術區,街道和建筑的尺度,像是走在親切的小城街區。ICY?ICYWORKS 圖
看著小樓以“廟山村”作為地址標識,你并不會覺得是在參觀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區,倒像是游走在一個富有生氣的村落,或者寧靜清幽的居民社區里。
轉角就遇到D空間展覽:藝術家師進滇作品展。不經意間,就這樣和某個作品相遇。也許是被整個藍頂安靜自然的氛圍所感染,在這里欣賞藝術,會更多些專注。ICY?ICYWORKS 圖
透過某個玻璃窗,你或許會看到一幅畫,轉個角,你可能會邂逅一場展覽,顯得那么自然、隨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