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生活是艘偏離航線的船,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自我救助錦囊
原創 蠟筆小新、楊楊 華東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本文共2621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大瓶小圓
作者/ 蠟筆小新、楊楊
文編/ 也就不用講
美編/ Dora
■■■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提問∶“為什么很多男生追女生追到一半就不追了?”下面一個吐槽獲得很高的點贊∶“你倒是給個進度條啊!”
這樣看來,也許打工人可以沒日沒夜“趕進度”也算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至少事情會有確定的終結時刻。可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卻都不確定,它們的進度條像是永遠處于“加載中”的狀態,我們永遠不知道這些進度條會在何時以怎樣的形式加載完成。
很多時候,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其實是一種失控感。而想要緩解焦慮,就要重新獲得控制感。“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就是獲得掌控感的一種方式。當然,新冠疫情爆發時,一些歐美人民爭搶衛生紙,也是一種通過購買行為獲得控制感的方式。
■■■
Part 1
不確定性的確定定義
通常意義上,不確定性就是指你不知道接下來會怎么樣。不確定的狀態是模糊的,也就是說事情可能會這樣,也可能會那樣,我們無法根據過去的經驗來推斷事件未來發生的概率。
其實,不確定性有多種類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關注較多的一般是信息不確定和個人不確定。信息不確定性是指掌握的有效信息比做出決策所需的信息要少。個人不確定性就是當自己感到不確定時所經歷的感覺,通常包括擔憂、焦慮等感受。
有趣的是,人們對于不確定性的態度并非一致。不確定性容忍度高的人能接受和體驗新鮮、刺激、陌生的環境,不確定甚至會讓他們感到興奮;而對不確定性容忍度低的人來說,他們更喜歡待在熟悉、可預測的環境里,不確定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威脅,會讓他們感到焦慮。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不確定性可能會引發一定的焦慮。很多人誤認為,擔憂會幫助他們為即將到來的事情做好準備。但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過于焦慮會影響人的知覺控制水平,我們越是擔心,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越不自信,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越糟糕,從而導致更多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更加有效的應對不確定性的方法。
@大瓶小圓
■■■
Part 2
應對不確定性的方法
雖然控制本身和其所帶來的效果是有限的,但我們仍然會努力維持控制感,以應對不確定所帶來的負面情緒。
控制可被分為首要控制和次要控制。如果我們通過各種努力、嘗試各種方法試圖改變結果,該過程就是首要控制;而當首要控制不太實際無法實現時,我們就會采取次要控制,即通過適應已有現實來獲得控制感。
一、首要控制
1.詳盡的計劃替代渺茫的期待
這個世界上,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本身。我們并不知道很多事情會如何發展,即便是那些我們確信的事情,也可能發生改變。意識到萬事萬物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可以幫助我們應對那些意想不到的變故。我們能為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從而在改變發生時更有彈性和靈活性地處理問題。
不確定性往往是指向未來的感受,而面對未來,任何形式的幻想都可能帶來內傷,因為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大家總是說人生要有理想,我們應該捍衛自己的內心高地;各種活動策劃也總是會寫上本次活動的目標和意義是什么。但寫過策劃的人都了解,策劃案中最重要的內容其實是活動流程的詳細步驟和預備方案。
很多時候,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是一個重要能力。但是在應對不確定性時,我們卻應該把問題放到復雜的體系中去理解,盡可能做出詳細的應對方案。
抓主要矛盾固然可以簡化問題,但與此同時,我們的應對策略也會變得簡單,反而容易忽略各個因素之間的聯系和事情整體發展脈絡,從而使計劃本身就包含了許多不確定性。
舉個例子,學習小組中總會有個別成員完成工作的質量不高,表面看起來,原因似乎就是他們能力不夠或者不負責任。但是,如果在復雜的系統里去考慮這件事,就可能有更多的原因視角:可能最初是因為小組討論次數太多,組員比較厭煩,因此不認真對待某次的小組任務。而低質量的結果進一步引發組長對其能力或積極性的懷疑甚至批評,組員可能對組長的這種態度感到不滿,并維持低質量以發泄自己的情緒;而他也因此遭到其他組員排斥,沒有人愿意提供幫助,導致工作質量進一步降低……
小組工作中充滿不確定性,或許就是薛定諤的貓,任務收集之前沒人知道最終的成果究竟是什么樣子。而通過以上假設分析不難發現,低質量的工作結果原因不全在組員身上,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如果只是粗略地一味提高對組員的要求,效果也許并不理想。
2.多準備一個plan B
不確定性的威脅在于讓一切事情變得不可控,而這種不可控是多方向變化的,也許我們已經在A道路做了詳盡的計劃,卻難免發生一些“不可抗力”,使事情的形態扭轉到B方向。
也許你和好友約好了明天聚會,卻在轉天早上突然接到親戚前來拜訪的消息;你正在為還沒完成返校作業苦惱而加班加點趕進度時,卻突然得知延遲返校;你已經完成了活動策劃并約好了活動地點,卻在活動開始前一天得知主辦方的一位重要成員記錯時間無法到場,而不得不另改活動時間……
而人類思想的前瞻性可以幫助我們提前做出準備,并且會提前做出預備方案來應對各種突發情況。Plan B除了實際應對的作用外,還可以給我們一個心理安慰,增強自身的控制感和應對信心,讓我們在不確定之下保持鎮靜和秩序。
3.步子邁小一些
打撲克時,如果賭注較小,我們往往躍躍欲試;相比對自己10年后發展方向的想象,未來一周的計劃往往更容易規劃。
小的不確定性不僅不會讓人恐懼,還會讓人興奮。我們可以嘗試將大的不確定性變成小的不確定性,將較大的壓力變成一些較小的可承受的壓力。一個宏偉的長遠規劃,經常敵不過外界各種不確定性的變化,而且我們的知識和眼界都比較有限,未必能考慮的非常長遠,所以我們的步子可以適當小一些。現在很多大公司也在利用這種方法。他們通過迭代來適應外部需求可能存在的變化,而不是采取一步到位的想法。
另外,如果我們只想盯著太遠處的結果,可能距離太遠而看不真切。但如果我們轉而關注過程,思考如何與他人一起,或通過逐步探索追求答案,我們的焦點就能匯聚到腳下真真切切走著的路,這里的細節也更加清晰。
@大瓶小圓
二、次要控制
在生活中,首要控制并不總是有效的。如果首要控制沒有效果,我們不妨采取一些次要控制手段,以應對消極情緒誘發的壓力和無助感。
1.看看其他人,分享控制感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面臨的問題很艱難,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自己,但又得不到解決。但如果我們意識到,還有很多人跟我們一樣,都碰到過類似的問題且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后,改變就有可能發生了。
當我們自己因為巨大的不確定性而焦慮不安時,不妨看看那些團體內的領導者。他們對于未來發生的事情已經做出了詳盡的規劃,因此在他人看來處事不驚,擁有很強的控制感。和這些人交往,了解到他們的解決方案或僅僅知悉他們可以解決突如其來的變故,就足以讓我們分享他們的控制感,減少自己的焦慮,從而幫助自己在解決問題時精力更加集中。
2.別做情緒的傀儡
有時候,不確定性本身并沒有那么困擾我們,反而是隨之而來的情緒反應讓我們自我迷失。
畢業了是不是就要失業了?如果我面試發揮失常怎么辦?如果這篇推送沒人看怎么辦?……不確定性讓我們產生出各種脫離現實的預測,事實在擔憂和恐懼的放大鏡下已經失去了原樣。
不確定性為焦慮奠定了基礎,焦慮總是以未來為導向的。杰克·尼奇克曾解釋說,人類的大腦有能力想象所有可能發生的最糟糕的事情。不確定性越多——尤其是當不確定性與悲觀的假設相結合時——大腦就越有可能想象并猜測最壞的情況。
如果我們鎮靜下來就會發現,也許現實本身并沒有那么恐怖,我們所擔憂的大多是我們自己對結果的解釋。面試本身只是一場面試,是我們自己為結果加上了過多的砝碼,以致最終難以承擔如此沉重的結果。
朱莉·諾蘭曾提出,如果我們能基于可能的最壞結果制定相應準備策略,我們對于未知的事物或許就不會再那么焦慮。不過,這與我們所說的過分想象并不矛盾,因為這里的想象是指合理想象,即使出現想象的情景,我們也有辦法解決,而非想象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結果預期來徒增煩惱。
3.結果的另一種可能
此外,我們可以換一個參照系去考量問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解決方式。把時間因素納入應對不確定性的方法之中,也是一種減輕壓力的有效途徑。有些在當時看起來天大的事,如果從更長的時間尺度來看可能就不那么嚴重了。
在某個時間階段難以確定的事情,在其它時間尺度上反而更容易被確定。比如有時當問題出現后我們立刻解決,卻發現過程中又冒出許多新的問題;而如果我們稍微等一等,讓與該問題牽連的其他小問題都出現后,一起統籌解決,效率反而會更高。
同時,對于那些我們擔心的結果,在附近的時間長度來看可能很重要,但當我們把時間線拉長就會發現,也許實際上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嚴重。
還記得一位同學發朋友圈說:好糾結,想要去參加校園比賽,但又怕會耽誤自己期末復習。我的高中老師當時就回復他說:去參加比賽吧,10年后你一定不會記得這次考試,但會記得校園比賽的經歷與感受。這正是在“10年”這個較大時間尺度上去衡量結果的意義。所以,如果你對一件事不確定,不妨也換個時間尺度看一看。
4.索性"不應對"?
失控并不總是一件壞事,有時可以不那么著急應對。
不應對不是指完全撒手不管,而是放棄自己想要管控的想法,借助系統“自組織”的力量來找到應對之道。每一個組織都是一個生態系統,有其生長、發展、互相影響的內在力量,這種力量會自己生出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系統很多時候之所以運轉不理想,是因為管理者干涉過多。比如一些企業強調“授權給員工”,讓他們的創意從自己的腦袋里長出來,從而激活團隊成員的力量,發揮他們的智慧,為組織貢獻更多的價值。正是運用了這個原理。
在正念冥想中,我們經常能聽到“請關注自己當下的呼吸”,因為相較于過去和未來,當下是我們唯一可以控制的時間體系。當我們為不確定而焦慮時,不妨做一些自己喜歡或一些日常習慣做的事,比如呼吸,將自己的注意力安放到這些事情上,為自己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建立起確實而穩定的框架,并把它作為自己的安全網。每當自己感到生活在自由落體時,就去做這些讓我們感到安全、踏實的事情。
正念冥想可以分散我們對可能發生或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擔憂。正念也是許多東方哲學和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其中佛教就強調對無法控制的事情,應該選擇“放手”。
5.選擇一個特定時間煩惱
擔憂、恐懼也是我們人類的正常情緒,并非只有積極的情緒才是合理的。不過,與其讓擔憂掩蓋我們一整天的生活,不如為擔憂設定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我們可以選擇在這個時刻坐在通常不會使用的椅子上,讓自己為某個不確定的事情擔憂焦慮。
但使用該方法時,除了要注意選擇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外,還要注意避免將其和我們日常工作、休息的時間和地點聯系起來,從而避免錯誤地將工作或生活和擔憂聯系在一起。正確的訓練,可以幫助我們形成在方便的時間和地點產生擔憂的習慣,進而讓擔憂縮小到自己可控的范圍內。
@大瓶小圓
■■■
Part 3
小結
不確定性因其過程和結果均不明朗的特點,難以實現管理和應對。不確定性會誘發我們的恐懼和焦慮,使我們在心理上感到不舒適。
如果消極情緒支配了我們的生活,就會阻止我們去嘗試、改變或取得成就。對不確定性的過分恐懼會阻礙我們“充分地”生活,我們可能會習慣于用自己習慣的視角看待問題,用更具優勢的策略解決問題以獲取安全感與控制感,結果反而在應當改變時裹足不前。
同時,如果應對得當,不確定性也有積極的一面:它帶給我們一些不熟悉的、新奇的、甚至讓我們不舒服的變化,打破了我們的熟悉框架,也給我們提供了許多變革的新機會。它促使我們在一些領域上增強能力,應對后續變化時有更多忍耐力。
適當的恐懼和焦慮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機制,我們應該學會接受“事情本身就是復雜的”這一事實,修正想要掌控全部事情的想法,制定詳盡計劃和預備方案,小步快跑,分享他人的控制感,借助系統自組織的力量,并學習控制自己的擔憂與焦慮,這樣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其實,當我們對生活中的種種不確定越是包容時,閱歷就越豐富,吸納的知識和智慧就越多,眼界就越開闊,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辦法也就越多,由此,應對不確定性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大瓶小圓
參考文獻
劉守英. (2018). 以個人的確定性,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 教師博覽:上旬刊, 31-33.
周申貴. (2020). 真正的高手,都有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現代商業銀行, 84-88.
David R. Cairns, Julie Fitness, Richard J. Stevenson, & Trevor I. Case. (2006). Coping with uncertainty: Superstitious strategies and secondary control.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4(4), 848-871.
Heckhausen, J., & Schulz, R. (1995). A life-span theory of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284-304.
Kees van den Bos. (2009). Making Sense of Life: The existential self trying to deal with personal uncertainty.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 197-217.
Rothbaum, F., Weisz, J. R., & Snyder, S. S. (1982). Changing the world and changing the self: A two-process model of perceived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5-27.
Yaacov Schul, Ruth Mayo, Eugene Burnstein, & Naomi Yahalom. (2006). How people cope with uncertainty due to chance or dece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 91-10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445633
小 丘 說
生活并非嚴絲合縫的磚瓦,給不確定預留一些空間,那是人生充滿驚喜的后花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