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時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為何不怕當炮灰送死?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簽約群媒體
字數:2992,閱讀時間:約8分鐘
歷史提問
古時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為何不怕當炮灰送死?
答:在古代戰爭條件下,戰場上的“第一排士兵”,公認死亡率最高。很多古裝劇的戰爭場面里,交戰雙方“第一排士兵”在箭雨炮石下血肉橫飛的慘烈景象,也叫好些歷史票友產生疑問:當時戰爭里的“第一排士兵”,真能無怨無悔的往前沖?
這疑問,中國古代著名的“馬上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就相當有發言權:公元969年,宋太祖趙匡胤率軍親政北漢都城太原,戰斗打得空前酷烈,眼看著一批批士兵倒在太原的城頭上。心中滴血的宋太祖,一度想著放棄進攻,沒想到剛露點口風,他身邊的精銳禁軍兵將,就集體撲通跪下了,紛紛表示“愿先登急擊,以盡死力。”皇上您別放棄,就讓我們向前沖吧。
此情此景,也讓宋太祖差點眼淚嘩嘩:“汝曹皆我所訓練,無不一當百,所以備肘腋、同休戚也。我寧不得太原,豈忍驅汝曹冒鋒刃,蹈必死之地乎!”你們都是我經過嚴格訓練練出的好兵,每一個都是寶貝,我寧可不得太原,也不忍心你們冒險,傷一個我都心疼啊。
如此“熱血一幕”,也恰恰生動說明了古代的“第一排士兵”們,甘心冒死沖鋒的原因。首先一條,就是“汝曹皆我所訓練”。能夠放在“第一排”沖鋒的士兵,幾乎都是優中選優的好兵。
中國古代的軍事訓練制度,歷代都不停完善,發展到北宋初期,更是高度完備。在北宋早期的禁軍里,每一個入選士兵都經過了優中選優的選拔,甚至是通過“選強壯卒,定位兵樣,分送諸道”的方式選來。而且入選只是開始,接下來就是嚴格訓練,甚至是“早教習閱,無得番休”,每天大運動量訓練。
如此“高強度模式”練出的兵,沖鋒陷陣當然不含糊。比如后來宋太宗年間北伐,同樣是這支禁軍,一天急行軍五十里抵達幽州城外,顧不上休息就摁著遼兵暴打。如果不是接下來宋太宗瞎指揮葬送勝利,被宋軍強悍戰斗力嚇壞的遼國,幾乎要放棄幽云十六州。
而且,這些千錘百煉的士兵,之所以要爭著“站在第一排”沖鋒,不止因為強大戰斗力帶來的底氣,更因“站在第一排”的巨大經濟誘惑。中國歷代軍隊,都高度重視軍隊賞罰,發展到北宋初期,更形成了“厚賞”的風氣。放在北宋軍隊里,這事兒更是“真金白銀不含糊”。
比如在宋遼戰爭里,北宋就實行“計首受功”制度,且不說正規的禁軍,哪怕是邊地的民團,只要能砍下一個遼兵首級,就能支錢三千。到了“澶淵之盟”前的宋遼大決戰時,這“價碼”更漲到了“支錢五千”。要知道,當時北宋基層文官的月俸,大多不過“十千錢”,砍兩個遼兵首級就“掙出來”了。而戰場上越沖在前面,立功可能性越大,當然要冒死搏一搏。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歷代戰爭里,能“放在第一排”的士兵,也同樣享受著最優的裝備。比如明末號稱“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軍,其作戰時沖在最前面的“死兵”,往往是“披重甲,騎雙馬沖前”。《清實錄》更佐證,當時率先沖鋒的“死兵”,都是“披重鎧持利刃者”,各個武裝到牙齒。
而在萬歷朝鮮戰爭里的“平壤大捷”里,駱尚志率領的明軍先頭部隊,在為了“先登城賞五千兩白銀”的重獎發起進攻時,他們不但配備了優質的鎧甲與刀矛,還享受了明軍的“火力加持”。進攻打響后,明軍對著平壤城頭發起劇烈炮擊,“架火戰車”“弗朗機”“虎蹲炮”等“大殺器”輪番發射,以朝鮮人的記錄說,平壤城頭頓時“響振天地,山岳皆動。大野晦冥。煙焰漲天,旁彌數十里。”
正是這強大的火力掩護,才幫助駱尚志率軍沖過日軍火力封鎖,一舉登上含毬門。令明軍順利突破日軍防線,打出這場殲滅日軍上萬,讓朝鮮人感慨“戰勝之速,為前史所未有”的輝煌大捷。
那么,如果一支部隊訓練嚴格且裝備精良,是不是就能保證百分百“一往無前沖鋒”呢?并不是。這事兒同樣可以看看“犒賞豐厚”的北宋軍隊,同樣由于賞賜太豐厚,北宋中期起的宋軍甚至還有了壞習慣,每次打仗先盤算“賞多少錢”。宋夏好水川大戰時,劉平率領的宋軍原本初戰告捷,殺得西夏國主元昊的主力大軍節節敗退。可關鍵時刻,宋軍兵將卻纏著劉平要“加賞錢”。一看沒這么多錢,接著士氣大沮,隨后就在戰斗里全線潰散……
北宋末年,種師中率領的北宋西軍,更成了這事兒的悲情見證:肩負救援太原重任的種師中,率軍與金人血戰,雖然宋軍連勝了三仗,可關鍵時刻,宋軍一些將士們卻嚷嚷著要“提高賞錢”。可種師中身上卻并沒帶太多現錢,結果士兵們眨眼間就潰散,只留了幾百人與種師中堅守。可憐白發蒼蒼的種師中,只能率領這幾百人發起決死沖鋒,“身中四創”后壯烈殉國……
可見,如果一支部隊空有戰斗力和裝備,沒有嚴格的紀律與堅定的信仰,那也絕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所以歷代杰出的軍事家,也往往會以身作則,為部隊注入堅定的信念。
典型一位,就是安史之亂里“再造大唐”的名將李光弼。太原大戰里,李光弼率領一支萬人孤軍死守太原,為了激勵士氣,他親率軍民挖掘壕溝,把自己的軍帳修在城頭上,靴子里插著匕首,一旦戰敗就決心自盡。這決死的態度,讓絕境里的太原軍民迸發出了強大戰力,硬是擊敗了十倍于己的安史叛軍,打贏了這場平叛進程里的轉折意義一戰。
而在“不給賞錢將士們肯不肯打”的問題上,同樣高度重視紀律信念的明代大英雄戚繼光,更上演了生動一幕。他苦心訓練的戚家軍,以“兵是殺賊的東西”為樸實信念,卻在抗倭戰爭里的臺州大戰里遭受了奇特考驗。
當時倭寇繞開戚家軍襲擊浙江花街,斷糧兩天的戚家軍緊趕慢趕,終于“堵”住了倭寇。可部隊此時還沒吃飯,很多饑腸轆轆的戰士不干了。關鍵時刻,戚繼光當場訓話,一通“兵是殺賊的東西”的道理,竟叫數千戚家軍戰士熱淚盈眶,硬是餓著肚子,向兇殘倭寇發起攻擊,一舉將其打垮——類似戰例早已生動證明,讓戰士們懂得“為什么而戰”,才最重要!
而當所有這些“必要條件”都不存在時,古代史上的許多“虎師”,最后也活成了笑話。比如曾書寫無數輝煌的明軍,發展到明末年間已嚴重變樣,連號稱集合全國精銳的“京營”,士兵們其實都是“沿路無籍游棍代頂”。這類烏合之眾,作戰時敢不敢“站第一排沖鋒”?還真敢,比如打農民軍時,就有些“機靈人”站第一排,上了戰場就和農民軍拉家常,然后“臨陣相勞苦,拋生口,棄輜重,即縱之去,謂之‘打活仗’”。
這也就是為什么,明末明軍打農民軍,經常捷報頻傳,農民軍卻越打越多,就是這“打活仗”惹的禍。打到最后崇禎帝上了吊,“活仗”徹底“打死”了大明。
待到取代明朝的清朝,在中后期也腐化下去后,“士兵沖不沖”也成了問題。清代中期起,軍隊訓練廢弛,到了鴉片戰爭打響后,更出現了雷人一幕:由于很多清軍日常不訓練,還有人日常做起小本生意,真打就抓了瞎,英軍沖進大角炮臺時,幾百個清軍竟然從英軍炮彈“打穿的洞里逃走”。一百多個沒逃掉的,更當場跪地投降。
就連當年敢于“雙馬沖鋒”的八旗精銳,面對太平軍時也變了樣,太平天國北伐時,馳援北京的八旗軍,和太平軍馬隊一個對沖,好些士兵就“轟然潰散,有遁至靜海,無鞋無錢,向民間丐食者”。除了跑得快,幾乎沒亮點。看過這樣的雷景象,就知為何那時晚清,會在落后挨打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第一排士兵敢不敢沖鋒”的問題,看上去只是個軍事問題,但其真實意義,早已遠遠超過了軍事范疇,卻有太多值得深思之處。
參考資料:《戚繼光評傳》《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錄》《鐵血強宋》《鴉片戰爭中清軍臨陣潰逃原因研究》《明朝那些事》《明末農民戰爭史》《宋代軍隊賞罰制度研究》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朝文社】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古時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為何不怕當炮灰送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