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漂亮?
室友又在問我了:“我穿這個顯胖嗎?”
“不會啊,你這么瘦,哪胖了。”
這種對話高頻地發生在我身邊,類似的還有“我的耳朵是不是太貼著頭了?”、“為啥女明星的腿都那么好看,我的腿要是能再長5cm就好了”、“你覺得我這樣搭配是戴耳環好看還是不戴好看”......
她的提問有時候會讓我不知所措。因為我從來沒有注意過她耳朵與頭的間距,并且覺得她的腿已經又細又長,以及認為耳環作為飾品隨心佩戴就好。而最讓我驚訝的一次,是她在網絡上花錢讓別人給自己的相貌打分,后來我才了解到這種打分“服務”不在少數。
在我身邊,不乏這種底子很好,卻還在為長相、身材感到焦慮的女性朋友。并且發現,自己有時也會陷入這種狀態:覺得自己的臉太方了,不滿意現在的體重,要不要開始控制飲食......
長期且固執地對自己的身體持有負面評價,或者感到不滿意,甚至為達到所期望的“完美身材”采取具有傷害性的措施,這些認知、情緒和行為的背后可能是一種女性的「自我物化」。
何為物化女性?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什么是「物化女性」。
你可能在電梯間里聽過這樣的廣告:“女人就要整整整,女人美了才完整”。在這種觀點下,女性完不完整似乎不能由自己說了算,而需要通過某些標準的驗證才可以。生活中也不乏類似的說法:“女人結婚才完整”、“女人生娃才完整”。女性容貌、角色和功能所具備的價值,似乎超越了她本身。
當女性更多地成為被觀察、被評價的對象,甚至作為了一種被他人使用、取悅他人的存在。女性的身體或身體某部分或性功能脫離本人,淪為物體或工具,并以此代表女性本人。——這就是「物化女性」
對于物化女性,我們并不陌生。在當今,越來越多女性都能察覺和回擊來自外界不禮貌、不尊重的對待,并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但有些物化信息是隱蔽的,對我們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不知不覺中我們可能已經認同并內化了一些針對女性外貌、身材或角色等提出的要求與標準,且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做出“迎合”。
何為女性的自我物化?
上述過程即是一個物化過程,其結果則是導致「自我物化」。
自我物化的女性會更多地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考慮和評估自己的身體或身體部位,而更少地從自身視角出發來關注自己的內在狀態與體驗。具體表現為,更多地提問“我看上去怎么樣”,而更少地關心“我感覺怎么樣”。
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視為性對象并受到對其外貌的評論,為了提高社會期望和自我價值,一些女性會通過更頻繁地監測和更嚴苛地塑造她們的外表,以增強吸引力。當然,任何人對美、對健康、對自我完善的追求是值得鼓勵與認可的,良性地發展能為我們帶來眾多積極作用。
但如果過分關注外在自我而忽視了內在自我,就容易造成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例如,陷入外貌焦慮、身體羞恥的情緒泥潭:“我怎么長得這么丑”、“我的腿好粗,我的腰也不夠細”、“是不是我瘦了美了才會有人喜歡我”。或是,做出一些可能會傷害自身的行為:高跟鞋卡腳也還是要忍痛穿著,凍得直哆嗦也還是要保持光腿,餓的胃疼也還是要堅持節食......
電影《骨瘦如柴》中,患有神經性進食癥的女主角Eli認為,被喜歡被接納都是有條件的。尤其是在其因為意外而放棄藝術創作后,輕盈的體重、骨感的美麗似乎成了她唯一的“優勢”,她必須守住這最后的資本。
進食障礙帶來的不僅僅是厭食,還可能發展成厭惡自己。家庭治療中,當家人們因為自己的病情彼此埋怨、爭吵時,Eli更是迷失了她作為“人”的存在,而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的“問題”。
正是由于自我物化是一種內化后的結果,因此不易發覺,即便出現了上述這類癥狀,并為此感到困擾、低落、甚至討厭自己,我們也依舊可能繼續維護“理想標準”,而認為只是自己還不夠好,自己還得再努力。
電影《小婦人》,則向觀眾展示了多面貌的女性形象和未被刻意夸大的女性力量。一位“美麗”的女性并不是滿足各種優點的集合,而是能展示出自己選擇、自己定義的多元可能性。
為幫助你更加了解自己對個人形象的認識,以及檢查自己是否存在自我物化的傾向,我們開發了本測試。同時,我們也會根據你的情況,為你提供專屬的成長指南,陪你一起深入了解自己、大方樂納自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