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周濂:那堆火為何不渴望風,誰助推了“嬌慣的心靈”?

2021-09-16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導(dǎo)讀】近年來,從中學到大學,年輕生命的瞬間消逝頻有發(fā)生,令白發(fā)人和全社會悲痛不已,在美國校園也不例外。“鋼鐵”緣何沒有被煉成?原因雖不相同,但歸結(jié)起來,美國學者提出了“嬌慣的心靈”,而這幾乎是互聯(lián)網(wǎng)世代(1995-2003出生人群)的新趨勢。

如何追尋此類脆弱心靈的時代病因?學校、家庭、社會如何反思過度保護?個人如何預(yù)防?《嬌慣的心靈》一書因此獲得《紐約時報》2018年最值得關(guān)注的100本書。去年下半年被譯成中文后,甘陽、童世駿、施一公聯(lián)袂推薦,引發(fā)普遍關(guān)注。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周濂為文匯讀書周報撰寫書評,于昨天(2月28日)刊發(fā)于文匯報。周濂為北京大學哲學學士、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人大杰出青年學,2019年他依據(jù)教學匯集而成的《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風靡一時,蓋過了他此前《現(xiàn)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chǔ)》《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正義的可能》《正義與幸福》等著作。

講堂今明分別刊發(fā)周濂書評、摘編《嬌慣的心靈》部分章節(jié),以饗讀者。愿更多的新生人群——“你要成為那堆火,渴望著風”。

芝加哥大學前校長漢娜·格雷曾經(jīng)指出:“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讓學生感到舒適;它意在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我特別認同這個觀點,因為在觀念和思想上冒犯學生而非取悅學生,才是大學教育的應(yīng)有之道。——周濂

最近陪女兒打羽毛球,深感這是一個技術(shù)活兒,每個球都要喂得恰到好處,而且態(tài)度必須積極向上,要隨時送上鼓勵和肯定,比如“好球!”或者“真棒!”。每當此時,我都會一邊痛恨自己的“喪權(quán)辱國”,一邊想起J.K.西蒙斯在《爆裂鼓手》中說的臺詞——“再沒有哪兩個詞比good job更有害了”。

01

“嬌慣的心靈”是互聯(lián)網(wǎng)世代通病

西蒙斯飾演的是一位魔鬼指揮家,為了激發(fā)出學生的最大潛能,經(jīng)常在排練場上破口大罵,不惜砸碎學生最后一點自尊心。作為教師兼家長,我堅決反對這種高壓教育的做法,但是另一方面我始終覺得這句臺詞并非沒有道理。年輕人渴望得到來自“重要的他者”的承認,這會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和自信心,可是如果承認來得過于輕易,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過度保護”培養(yǎng)出“嬌慣的心靈”。

《爆裂鼓手》劇照,西蒙斯在劇中飾演一位魔鬼指揮家,為了激發(fā)出學生的最大潛能,

經(jīng)常在排練場上破口大罵

為什么越保護越脆弱?是什么樣的教育導(dǎo)致了孩子們的認知扭曲?這是喬納森· 海特和格雷格·盧金諾夫在《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樣沒有煉成的?》(下簡稱《嬌慣的心靈》)一書中最初的問題意識。海特是我特別欣賞的一位美國心理學家,他的前兩本著作《象與騎象人》和《正義之心》都是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借助于大量的實證數(shù)據(jù)和案例,從道德心理學出發(fā)去審視更為宏大的社會政治議題。這本新書也不例外,看似在探討互聯(lián)網(wǎng)世代的脆弱心理,實則是在分析美國校園的抵制文化以及愈演愈烈的政治兩極化現(xiàn)象。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原標題是《嬌慣的美國心靈》,中譯本刪去“美國”二字,或許是在暗示這是環(huán)球同此涼熱的共同難題。當然,我們?nèi)f不可被“嬌慣”一詞誤導(dǎo)了思路,無論美國還是中國,今天的孩子都不再是傳說中的“小皇帝”,從小到大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大多數(shù)孩子并沒有一個輕松的、隨心所欲的童年。也正因為此,在海特和盧金諾夫看來,問題首先出在家長、老師和學校管理者這里,是他們在教育過程中陷入到不自覺的謬誤中,讓年輕人養(yǎng)成扭曲的思考方式,進而變得脆弱、焦慮以及更易受傷害。

《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樣沒有煉成的?》

[美]格雷格·盧金諾夫 [美]喬納森·海特著 田 雷 蘇 心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0年7月出版

02

三種正在廣為傳播的錯誤觀念

具體說來,存在三種正在廣為傳播的錯誤觀念:第一,脆弱人設(shè)的謬誤: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第二,情感推理的謬誤:永遠相信你的感覺;第三,“我們VS他們”的謬誤: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戰(zhàn)斗。

*“安全”發(fā)生概念滲透,不恰當?shù)谋Wo,強化了受害者的心理

以“脆弱人設(shè)的謬誤”為例,雖然地球人都知道“溫室里的花朵”是一個貶義詞,但是為人父母者卻常常忘了這個常識,只要孩子遠離視線、脫離保護,就會忍不住地開始胡思亂想,哪怕理性告訴你,發(fā)生壞事情的概率微乎其微,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設(shè)想最壞的可能性。作者相信,正是這種保護孩子的“良好意圖”與夸大危險系數(shù)的“錯誤觀念”,導(dǎo)致了青少年的脆弱心理。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安全”這個概念悄然發(fā)生了“概念滲透”,從“身體的安全”演變成“情感的安全”。作者指出,在20世紀后半葉的美國,安全通常指的是身體的安全,要求汽車必須配備兒童專用座椅,移除一切可能造成意外傷害的危險源。

可是在進入21世紀之后,安全的內(nèi)涵與外延卻從身體拓展到了情感。2014年歐柏林學院向本校教職員發(fā)布指導(dǎo)章程,要求在與學生交流時,教授應(yīng)該使用這名學生所認同的性別代詞(例如對那些不想被稱之為“he”或者“she”的學生,就要用“zhe”或者“they”),否則就會“在課堂上有損甚或危及學生的安全”。顯然,這里出現(xiàn)了不恰當?shù)母拍顫B透,校方錯誤地將安全與情緒混為一談,進一步的,在評估創(chuàng)傷時把受害者的主觀體驗變成了關(guān)鍵標準。雖然這些舉措有助于保護少數(shù)群體和弱勢群體的尊嚴,但是另一方面卻不恰當?shù)貜娀耸芎φ咝睦怼?/p>

2014年歐柏林學院向本校教職員發(fā)布指導(dǎo)章程,要求在與學生交流時,教授應(yīng)該使用這名學生所認同的性別代詞

*“含著恨意的自我保護”如何形成?把身份作為對話標準,而非理性

與“情感推理的謬誤”直接相關(guān)的是“微侵犯”概念,所謂微侵犯,指的是那些微弱的或隱蔽的侵犯舉動,比如“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簡單且隨意的口頭或環(huán)境上的侮辱,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無意的”。正如書中所言,一旦將“無意的”蔑視列入微侵犯的概念,完全基于聽者之感受來定義何為蔑視,就會鼓動聽者以最壞的惡意去揣度他人。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哪怕說者無心,聽者也會格外在意。試舉幾例,當有人說“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國度”時,聽者完全可能把它理解成一種嘲諷:莫非我是一個浪費了所有機會的失敗者?再比如說“這份工作應(yīng)該給最有資格的人”,這難道不是在赤裸裸地否定我的能力,傷害我的自信嗎?

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學家馬克·里拉舉過一個類似的例子:“課堂上的對話過去是這樣的:我的想法是A,我的論據(jù)如下。如今換成了這樣的說法:以A的身份發(fā)言,你的想法B讓我感到被冒犯了。”顯然,前一種對話模式讓人們聚焦理性與邏輯,通過提交更好的論證來說服對方、理解彼此,而后一種對話模式則把身份作為標準,把重點放在情感的傷害與冒犯之上。

9·11恐怖襲擊后,自我保護意識在高校加劇

當身體的傷害蛻變成情感的冒犯,當說話者主觀意圖讓位于聽者的心理影響,就會導(dǎo)致書中所說的“懷著恨意的自我保護”心理模式。調(diào)查顯示,2017年有58%的美國大學生認為:“要融入大學這個社群,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我不能接觸到那些冒犯或觸犯到我的觀念。”海特與盧金諾夫?qū)Υ松罡胁话玻麄冋J為,一些學生易燃易爆炸,動輒抵制某些講者的觀點,或者公開羞辱他們,“而真要說出來原因,也就是某些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即他們認為沒有照顧到自己脆弱的心靈——因此傷害了正在呼吁示眾的學生,甚或是傷及這些學生所代表的團體”。

發(fā)生“概念滲透”的詞匯除了“安全”還有“暴力”。海特與盧金諾夫指出,在安全主義的文化還沒到來時,暴力一詞就是指身體的暴力,但現(xiàn)在卻被用來指代一切冒犯性的言論,“無論何種言行,只要有人將之理解為‘對社群弱勢成員造成負面影響’,不管其本意如何,都可以被稱作‘仇恨言論’”。按照“言辭即暴力”的邏輯,仇恨言論就是暴力,因此最正當?shù)姆磻?yīng)方式就是以暴易暴。

*認知謬誤植入心靈:“生活是好人和壞人之間的戰(zhàn)斗”

我們VS你們”的認知謬誤一旦植入心靈,就會編碼成為這樣的認知圖式:“生活是在好人和惡人之間的戰(zhàn)斗。”2020年的美國大選讓無數(shù)朋友割袍斷交,對于大選結(jié)果信者恒信之、不信者恒不信之,歸根結(jié)底都是這種認知謬誤惹的禍。

芝加哥大學前校長漢娜·格雷曾經(jīng)指出:“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讓學生感到舒適;它意在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我特別認同這個觀點,因為在觀念和思想上冒犯學生而非取悅學生,才是大學教育的應(yīng)有之道。

原著的副標題為:為何善良的意圖會培養(yǎng)出失敗的一代?

03

解開“封閉的心靈”三原則

當“嬌慣的心靈”變成“封閉的心靈”,怎么辦?針對前文提到的三大認知謬誤,海特與盧金諾夫提出了三條心理學原則:1,時刻應(yīng)對挑戰(zhàn)(而不是消滅或回避任何“感覺不安全”的人和事);2,將自己從認知扭曲中解放出來(而不是總相信最初的感受);3,更善意地理解他人,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復(fù)雜(而不是基于簡單的“我們VS他們”的道德圖譜,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他人)。

一定會有人說,這些原則既卑之無甚高論又沒有可操作性,到底有什么實際的幫助呢?對此我的回答是,所謂常識就是那些人們了然于胸但又常常熟視無睹的道理,心理學家?guī)椭覀兞私膺@些認知上的盲點與誤區(qū),但是他們并非先知和巫醫(yī),無法開出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所有的改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認知扭曲導(dǎo)致的心理疾患,只能通過點滴累進的日常努力才能逐步地改善之。

或許是為了回答上述質(zhì)疑,作者在這本書的末尾附上了一個“認知行為療法指南”,列舉了17種扭曲思考的類別,包括以己度人、小題大做、過度概括、二元對立、想當然、苛責自身以及責怪他人等條目。其中,責怪他人的定義是這樣的:“將他人視為你負面情緒的根源,拒絕擔負起改變自我的責任。‘我現(xiàn)在心情這么糟糕,都要怪她’或者‘父母造成了我所有的問題’。”

《嬌慣的心靈》英文版封面,預(yù)示著過度保護的美國大學生被生活擊敗

昨天打球的時候,女兒對我發(fā)出靈魂拷問:“我發(fā)的球,為什么你總是接不住,你發(fā)的球,我都可以能接到?”我頓了一頓,告訴她說:“那是因為你發(fā)的球很差,我喂的球很好。”

“你要成為那堆火,渴望著風。”就是這樣。

(該文昨日首發(fā)于文匯APP-讀書頻道,今另加導(dǎo)讀、小標和照片,書評原標題《“你要成為那堆火,渴望著風”》)

原標題:《周濂:那堆火為何不渴望風,誰助推了“嬌慣的心靈”?》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
            大发888真钱游戏娱乐城下载| 仕達屋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大发888 dafa888游戏| 任我赢百家乐官网自动投注分析系统| 蓝盾百家乐平台| 澳门百家乐官网家用保险柜| 威尼斯人娱乐城老品牌lm0| 香港百家乐官网玩| 金溪县| 大发888游戏平台 df888ylc3403| 百家乐最佳投注办法| 买百家乐官网程序| 上海德州扑克俱乐部| 百家乐1元投注| 百家乐官网投注法| 老牌现金网| 大发888老虎机官方| 百家乐稳赢战术技巧| 百家乐官网马宝| 大发888爱好| 尊龙百家乐娱乐场| 百家乐官网sxcbd| 百家乐官网庄闲最佳打法| 威尼斯人娱乐平台网上百家乐 | 娱乐城注册送奖金| 大发888娱乐场下载 df888ylc3403| 百家乐有电脑游戏吗| 百家乐官网的弱点| 赌场百家乐官网破解| 百家乐官网tt娱乐| 威尼斯人娱乐场开户| 全讯网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豪杰百家乐游戏| 八卦与24山| 百家乐美女视频| 四方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宁远县| 大发888娱乐场下载最高| 大发888手机客户端| 实战百家乐十大取胜原因百分百战胜百家乐不买币不吹牛只你能做到按我说的.百家乐基本规则 | 百家乐官网视频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