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萬張“佚名照”:爸媽年輕的時候是這樣擺pose的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編著:晉永權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ISBN:9787208165762
▌推薦理由
“過去我曾強調,老照片如果沒有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信息,就只是一些形象資料,沒有多少價值和意義——《老照片》的主旨就是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佚名照》的出版統籌汪家明在為該書撰寫的序中寫道。
“時代的印跡”首展現場展出了第1輯至第113輯(開幕前最新一期)的《老照片》
早在1996年,時任山東畫報出版社總編輯汪家明創立了《老照片》——一本“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的叢書。該書一經面世,即以別開生面的圖書樣式、回望歷史的新穎視角,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引發了風靡全國的“老照片文化熱”。它的成功出版,開啟了中國出版業的“讀圖時代”。
《老照片》主編、展覽策展人之一馮克力在“時代的印跡”首展現場為觀眾導覽
越眾歷史影像館自開館以來便確立下的學術定位——“收藏、研究、展示流失海外和散落民間的中國歷史影像”,與《老照片》從創立之初就一直堅持的收集記錄“個人生命和時代記憶”不謀而合。2017年8月,兩家機構共同舉辦了“時代的印跡——《老照片》二十周年紀念展”,由《老照片》主編馮克力與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黃麗平聯合策劃。同年12月,該展被文化部評為2017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項目。
“時代的印跡”首展現場
“時代的印跡”首展現場上,觀眾正在翻閱《老照片》
“時代的印跡”青島巡展現場
“時代的印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巡展現場
無論是《老照片》叢書本身還是“時代的印跡”一展都對每張照片背后豐富的信息展開了詳細的解讀。展覽上還特地將一張從細節分析的老照片作為范例,分享歷史影像的研究方法及看待歷史的方式,希望以此引起觀眾的興趣,鼓勵觀眾參與進來。
《佚名照》的讀圖方式與《老照片》則完全不同。
“佚名照擺脫了當事者,從而為基于影像本身分析、判斷,結合歷史文化背景和大量個案的集中歸類進行整體觀照提供了可能。”晉永權在自序中寫道。
所以當我們翻開這本書時,會發現書中所收錄的照片幾乎都沒有對應的文字說明。
誰拍的?不知道。有些能從照片上知道拍攝者的單位(照片上帶著的照相館名稱),但具體是誰不清楚。
拍的是誰?不知道。
什么時候拍的?大致是1950-1980年代,部分照片上寫了具體的年份。
晉永權在書中是這樣解釋“佚名照”的,“照片的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持有者,皆無姓名,準確地說,是因為所得渠道——購買于舊書、舊貨市場、與照片擁有者阻隔,因而無以得到準確信息。”
21世紀初期,他開始收集這些照片,部分來自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全國多個城市的舊貨市場、實體舊書店、古玩城等,更多的來自于一些地級市或縣城偏僻又寒酸的實體舊書店與舊書網上商店。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他收藏的照片約有三萬張。
由于照片體量過大、年代久遠、有效信息過少等客觀因素,《佚名照》中的照片的確難以像《老照片》和“時代的印跡”一樣將每張照片的信息及其背后的故事補充完整。
既是刻意為之,亦是客觀因素所限,晉永權選擇了另一種對老照片的解讀方式。身為紀實攝影家,同時又有著多年的圖片編輯經驗的晉永權一邊收,一邊對這些照片進行個案研究、分析,重新分類、歸納,從中找出理性的秩序,最終甄選出了1500張照片,分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征、在戶外、照相館里、時代上、時代下、照相語六個單元于書中呈現。
“《佚名照》的價值除了照片本身,更在于作者的分類整理與歸納分析。這些拍攝人物、拍攝地點甚至拍攝時間不明的散佚老照片,在喪失了具體信息之后反而擺脫了個案差異,經由歸類展現出一個時代的群體特征,看似雜亂無章,卻無不遵從歷史與現實的規定性。”新京報書評周刊”官方微博的推薦語中這樣寫道。(注:該書于2020年10月出版,2021年1月獲得“2020新京報年度推薦”書目。)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或許會時不時發出這樣的聲音:
這不是五毛錢特效嗎?
我家也有這樣的全家福!
我爸媽年輕時的照片也是這樣“指向遠方”的。但是他們后來又不做擺這個姿勢了,原來是因為這個啊。
我小時候也被大人“精心裝扮”后拍照留念。
……
總之,這是一本有意思的書,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意思。如晉永權所說:“作為文本,這些影像被建構的過程不但沒有完成,相反,讀者諸君參與閱讀并進行創造之途永遠在路上,圍繞這些佚名之作的話題無窮無盡。”
對比當初對老照片的價值和意義的詮釋,“現在看來,我偏頗了。”汪家明在該書的序中寫道。
▌內容簡介
蕓蕓眾生,在面對照相機時,卻意外地表現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號性、互圖性、實用性……
20 世紀下半葉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類型豐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現出這一時期中國人生活的表與里、現象與本質。晉永權通過二十多年的圖像收集、整理,甄選出從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余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試圖尋找出中國人日常照相行為中的社會與歷史邏輯。照片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擁有者信息皆無,使日常生活圖像消弭了個案差異,由個體、家庭、特定人群的記憶載體,轉變為公共記憶的共享之物。
《佚名照》既關乎過往,又預示未來,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國人的現代精神成長史。在客觀、溫和中打開了視覺藝術解讀歷史文化的新視角,為一個日漸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現出人性的溫度,使我們更直觀、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國人。
▌編著者簡介
晉永權,曾任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中國攝影》雜志主編,現為《大眾攝影》雜志主編。著有《最后的漢族》(合著)、《出三峽記》《江河移民》《沙與水》《紅旗照相館:1956—1959年的中國攝影爭辯》《合家歡:20世紀50—80年代的民間相片》《每一聲快門都憂傷》等。系列攝影作品“儺”“三峽移民”等,被蓬皮杜藝術中心、上海美術館等多個藝術機構收藏。
▌書籍內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