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蘇“優先支持蘇中蘇北規劃設置高校”,背后有何考量
以人才促進和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經濟大省江蘇未來或將加碼蘇中蘇北,力求實現省內高校資源分布的相對均衡化。
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注意到,繼高鐵之后,江蘇將加速補上蘇中蘇北高等教育資源的短板。澎湃新聞近日從江蘇省正式發布的“十四五”相關規劃文件中看到,江蘇將優化教育布局結構,爭取擴大高水平高校招生規模,讓更多江蘇學生享受到高等教育,“優先支持蘇中蘇北地區規劃設置高等院校”。
今年1月底結束的江蘇兩會上,不少來自蘇中蘇北地區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均提到,江蘇高校應優先到蘇中蘇北地區設置分校。
有江蘇省政協委員認為,當下,江蘇省高等院校的布局非常不合理,集中體現在蘇北地區高等教育的嚴重不足。而提升高校的辦學水平,對于加快蘇中蘇北的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南京的科教實力有多強大?據江蘇省教育廳官網數據,江蘇54所本科院校,有近30所都在南京;共10所部屬高校,南京占了五分之四。
相應地,卻折射出蘇中蘇北之弱勢。比如蘇北,除徐州之外的四個地級市,相加不過6所本科院校,平均每個城市只有1.5所。
江蘇省政協委員李立順向澎湃新聞表示,要進一步加大對蘇北高校、特別是新建高校的支持力度,促進高校加快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澎湃新聞注意到,和廣東等省份相比,江蘇經濟強在均衡:既有GDP已超過兩萬億的超級城市蘇州,同時,所有城市GDP均已超過3000億。
當然,這種均衡是相對的,江蘇南北經濟差距依然明顯。下一輪區域競爭中,這種差距是縮小還是進一步拉大?作為培養高端人才重要平臺的高校,無疑將扮演重要角色。
蘇北,經濟和高校的“雙重洼地”
長期以來,江蘇經濟呈“南強北弱”態勢:江蘇四個GDP“萬億俱樂部”城市中有三個都位于長江以南,蘇北五市中有四個都還沒到6000億元。
高校資源方面,南北差距更加明顯。澎湃新聞從江蘇省教育廳官網獲悉,江蘇目前54所本科院校,有多達40所均位于長江以南五市。
而蘇北的淮安、鹽城、宿遷和連云港四市,相加一共只有6所本科院校。而且,其中只有連云港擁有一所“大學”,即江蘇海洋大學,其余三市都只有“學院”。
只有位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高校資源相對豐富些。徐州目前共有4所本科高校,其中,中國礦業大學還是部屬高校。
盡管如此,徐州也并不滿足。
今年1月底舉行的江蘇省人代會期間,江蘇省人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在參加徐州代表團審議時,該省人大代表、徐州市市長莊兆林建議稱,要加強對徐州高等教育發展的指導和支持。
澎湃新聞注意到,徐州工程學院目前正在創建“徐州大學”。據徐州工程學院官網,2018年底舉行的中共徐州工程學院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已經明確學校未來五年的總體目標,即建成全國一流、特色鮮明的區域性應用技術型大學——徐州大學。目前,江蘇有5所以城市來命名的大學,分別是南京大學、蘇州大學、常州大學、南通大學和揚州大學,蘇北五市至今還沒有以城市命名的大學。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也在瞄準成為本科院校。徐州幼師新校區所在的徐州市賈汪區政府官網2018年曾報道,徐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徐州幼師新校區建設和升本工作。
以徐州為代表的蘇北地區,之所以對高校感到焦慮,源于“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區域格局競爭之激烈。
近幾年來,南京不少高校開始在省內其他地級市開設校區,這本是蘇北在高校資源上實現翻身的一個機會,但不難發現,這些校區不少都位于蘇南,蘇北五市甚至要和蘇南的縣級市進行競爭。比如,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東南大學蘇州校區、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溧陽天目湖校區等等。
還有到省外開設校區的,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校區,坐落于安徽省天長市。據人民網報道,2020年4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天長金牛湖產教融合園區(金牛湖校區)正式開工奠基。
2019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鼓勵滬蘇浙一流大學、科研院所到安徽設立分支機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李北群在南信工金牛湖小區奠基儀式上表示,作為首所響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跨省促進校地融合發展的大學,南信大將在科學研究等多方面,推進校地融合。
經濟和高校的“雙重洼地”蘇北,會被遺忘嗎?
多位代表發聲:建議江蘇高校優先到蘇北設分校
1月底舉行的江蘇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都關注到了蘇中蘇北高校資源短缺問題。江蘇省人代會期間,江蘇省人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在參加宿遷代表團審議時,該省人大代表、長電科技(宿遷)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陸惠芬建言稱,江蘇的高校要優先到蘇北開設分校。
江蘇省政協委員李立順提交了關于加強支持蘇北高校教育的提案。李立順提出,由于各種原因,江蘇高等院校布局非常不合理,蘇北高等教育嚴重不足。
他認為,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差異,蘇北高校正面臨著越來越不利的人才環境。
李立順告訴澎湃新聞,一方面,蘇北高等教育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不適應、不匹配,蘇北企業只能到外地挖人,但成本高、難度大,有時即使提供高薪,也難以招到愿意赴蘇北工作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蘇北孩子只能到外地去求學,畢業后很多也就留在了外地,導致本土人才的嚴重流失。
對此,李立順建議,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蘇北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蘇北高校的辦學實力,進一步拓展招生和就業市場。
同時,省政府應積極支持省內981和211高校到蘇北直接建立分校,而不是以二級學院或其他形式辦學。
李立順認為,這樣一方面可以招收更多蘇北優秀學子入學,滿足蘇北學子在家門口上好大學的愿望,同時也能為蘇北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資源,助力蘇北發展。
澎湃新聞注意到,江蘇高校在蘇北設校區已有動作。據淮安“盱眙發布”報道,今年1月14日,盱眙召開南理工盱眙校區建設推進會,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付夢印出席。
另據連云港市東海縣官方發布的消息,去年8月底,東海縣人民政府與南京農業大學正式簽署了共建南京農業大學東海校區框架協議。
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在簽約儀式上表示,南農大將優先把條件適合的項目放在東海實施,優先把最新的成果放在東海轉化,優先服務東海發展。
對于學校來說,陳利根表示,南農大將把“東海校區”作為學校走向“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戰略基地,構建新時代“大學服務大地”、服務地方發展的新典范。
另據“鹽城發布”報道,今年1月31日,鹽城市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鹽城舉行。
據報道,鹽城市將依托南京中醫藥大學在中醫藥教育等領域的學科、人才、科技優勢,創建服務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醫學本科院校。
高校布局:廣東全力加碼大灣區,山東“雙核”戰略
澎湃新聞注意到,對于一個省,尤其是那些經濟大省來說,高等院校的布局往往和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相關。
比如廣東,高校建設頻頻加碼大灣區。據廣東《時代周報》梳理,2019年,先是備受矚目的大灣區大學在東莞濱海灣新區落地,隨后,教育部對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進行了批復,由廣州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辦。
同年11月,中國科學院與深圳市政府合辦的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也正式亮出了將在深圳建設三大校區的勃勃雄心。
而到了2020年,又有東莞市、東莞理工學院與香港城市大學敲定合作,將在松山湖建設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總體計劃招生6000人。
2020年11月底舉行的澳門科技大學20周年校慶典禮上,珠海市與澳門科技大學簽約,共建澳門科技大學珠海校區,開設相關學科研究生層次(碩士及博士)的學位課程。
澎湃新聞注意到,廣東高校目前高度集中在大灣區,但還有陽江、揭陽等多個地級市至今還沒有一所本科高校,暗合廣東省內經濟發展不均衡現象。
而山東的高校布局,則契合該省正在打造的濟南、青島“雙核”戰略。盡管在本科院校的數量上,青島和濟南有一定差距,但在“頭部”高校的比拼中,青島并無明顯劣勢。
山東有“985”高校兩所,山東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濟南和青島各有一所。此外,青島還有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等。
江蘇省政協委員李立順認為,山東的優質高校雖然不算多,但諸如山東大學已經在青島、煙臺、威海等省內多個城市設置分校,甚至整體上將一些院系專業全部轉到分校,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大學城,對當地的學生求學和企業用人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作用,這對江蘇的高校布局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不難發現,江蘇此番提出將優先支持蘇中蘇北地區規劃設置高校,也是符合江蘇經濟發展規律和區域經濟格局的。
盡管江蘇存在南北經濟差異,但從經濟總量上,GDP最低的宿遷市也已于2019年突破了3000億元。同時,江蘇十三個設區市呈明顯的“梯隊化”,南通市成功進入GDP“萬億俱樂部”后,又有徐州、常州市提出,目標在“十四五”末躋身“萬億俱樂部”,所以,綽號“蘇大強”的江蘇并不擔心后繼無人。
因此相應地,江蘇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將改變目前高度集中于蘇南的局面,而是盡量做到均衡,在人才競爭趨于白熱化的當下,這對蘇中蘇北地區新一輪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