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洲豬瘟防控新挑戰:中國部分省區發現低致死率自然變異株
2018年8月3日,中國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通報我國首例非洲豬瘟疫情,隨后病毒很快傳播到全國大部分地區。非洲豬瘟在我國流行2年多之后,田間流行毒株的基因組變異及生物學和致病性表型進化情況如何?
來自中國農科院的最新研究顯示,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在2020年開展的非洲豬瘟流行病學監測及病原學研究中發現,我國部分省區出現了低致死率的非洲豬瘟基因II型自然變異流行株。
研究團隊認為,低致死率的非洲豬瘟基因II型自然變異流行株臨床表現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早期診斷難度加大,為我國非洲豬瘟防控帶來全新的挑戰,必須加以高度重視,盡快制定和采取應對策略。流行病學監測及流行株的基因組變異、生物學表型及致病力研究對非洲豬瘟防控具有關鍵指導意義。
以上研究結果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相關成果于2月26日在線發表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題為“Emergence and prevalenc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lower virulent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es in domestic pigs in China in 2020”。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孫恩成副研究員、張振江博士、王子龍博士、何希君研究員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所長、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主任步志高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人獸共患與烈性外來病創新團隊執行首席趙東明為共同通訊作者。
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類古老的病毒,早在1921年在非洲肯尼亞首次發現,至今有約100年的歷史。非洲豬瘟即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家豬、野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可達100%。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中國也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在全球范圍內,根據B646L基因(P72)可變3'-末端的核苷酸序列,非洲豬瘟病毒已鑒定出至少24種基因型。目前,歐洲主要流行基因I和II型,而亞洲主要流行基因II型。
22株2020年田間分離非洲豬瘟病毒。
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介紹,2020年6月至12月,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按照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統一安排,執行《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關于調整部分省份非洲豬瘟監測工作的通知》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關于調整規模豬場等場所非洲豬瘟采樣檢測任務分工的通知》(農牧便函〔2020〕670號)的要求,對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以及陜西5省進行常態化非洲豬瘟主動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總計采集并檢測、分析病原學樣品3522份;同時,對部分省市送檢的138份疑似陽性樣品進行了鑒定及檢測。
研究團隊對所有樣本病毒p72基因進行檢測。非洲豬瘟病毒DNA陽性樣品利用豬原代肺泡巨噬細胞(PAM)進行病毒分離,最終成功分離到22株非洲豬瘟病毒。
此前的2018年,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分離鑒定了我國第一株非洲豬瘟病毒HLJ/18。與最早的分離株HLJ/18相比,2020年分離株基因組序列均發生不同程度改變,包括核苷酸突變、缺失、插入或短片段替換等。
其中有11株病毒存在核苷酸突變或缺失:HLJ/HRB1/20病毒在其EP402R基因的第43-67位缺失25個核苷酸;9株病毒存在G131A突變;此外,三株湖北分離株還存在G178A和G242A的突變;HeB/Q3/20存在C301T突變。
研究指出,這些突變或缺失導致病毒CD2v蛋白翻譯提前終止,不能編碼出完整有功能的CD2v蛋白。CD2v則是病毒吸附紅細胞活性(HAD)所必須的重要蛋白,通過HAD試驗證實所有CD2v蛋白翻譯提前終止的突變株均喪失紅細胞吸附能力。此前已有研究證明,CD2v是影響非洲豬瘟病毒毒力的重要功能基因之一。
2020年非洲豬瘟病毒分離株對豬致死性分析。HuB/628/20(A)和HLJ/44/20(B)毒株;HLJ/HRB1/20(C)和HeB/Q3/20(D)non-HAD分離株。
根據分離地點及基因組遺傳變異特點,研究團隊選取四株病毒(HuB/628/20、HLJ/44/20、HLJ/HRB1/20和HeB/Q3/20)進行了動物回歸試驗,其中具有HAD表型的2株病毒致病力與HLJ/18相當,表現為典型高致死性。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2株缺失HAD表型(non-HAD)分離株顯示出較低的毒力,但依然表現出明顯的毒力殘留,高劑量感染能引起亞急性和慢性病程,并部分致死感染豬只;低劑量接種主要引起非致死性的持續感染,以及亞急性或慢性病程。兩株non-HAD病毒均具有很強的水平傳播能力,尤其HeB/Q3/20表現更為突出。
毒力減弱田間變異株引起的發病癥狀。接種豬表現出關節腫脹(A)、癱瘓(B)、皮膚腫塊(C)和皮膚壞死(D)等癥狀。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2020年3月1日,步志高等人同樣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發表研究論文,報道了一株人工缺失7個基因的非洲豬瘟弱毒活疫苗(HLJ/18-7GD),經系統實驗室研究評價,該疫苗對家豬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望在控制非洲豬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不過,截至目前,尚無正式批準疫苗用于非洲豬瘟的防控。非洲豬瘟防控主要依靠對感染動物的快速診斷和及時清除。
研究總結強調,這項研究發現,田間至少存在4種以上的non-HAD低致死率基因II型自然變異株,雖然致病力較典型強毒株明顯降低,但仍然呈現明顯的殘留毒力,且具有很強的水平傳播能力,很可能已在田間豬群中廣泛傳播,造成持續的感染、慢性病程甚至死亡。
研究團隊認為,上述情況給非洲豬瘟早期診斷帶來巨大的障礙,為我國非洲豬瘟防控帶來全新的挑戰,必須加以高度重視,制定和采取應對策略。
論文鏈接:https://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LS/doi/10.1007/s11427-021-1904-4?slug=fulltext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