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聯集團獨掌中德安聯,外資漸迎新時代
作者:宋涵
出品:資管科技
近日,中德安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德安聯)發布公告稱,兩家股東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安聯中國控股”)與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信信托”)達成產權轉讓協議,前者將收購中信信托所持有的中德安聯49%股權。此次交易尚待銀保監會批準。
交易完成后,中德安聯將成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的全資子公司。同時,中德安聯將成為中國金融市場上第一家合資轉外資獨資的壽險公司。
超過15年不盈利,賺錢7年后中信信托卻沽清
中德安聯成立于1999年,是首家獲準在中國開業的歐洲合資壽險公司,由中信信托持股49%,安聯中國控股持股51%。
成立之初,中德安聯名為安聯大眾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股東為德國安聯集團和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兩者分別持股51%和49%。作為中外合資的外資控股股東安聯集團能持股51%,在當時少見。
2005年10月,保監會批準了安聯大眾股權變更申請,中信信托受讓了大眾保險的所持股份。
年報顯示,2020年,中德安聯實現保險業務收入59.74億元,同比增長4.24%;凈利潤5.23億元,同比下降24.31%。
依照國際慣例,壽險公司盈利周期往往為7-8年,而外資保險巨頭在中國的投資遠遠超過這一期限。年報顯示,中德安聯從1999年成立開始,至2014年才開始有盈利,超過15年未有盈利的情況也較為罕見。
有行業人士分析,中德安聯多年來經營業績不佳與其發展戰略多變,加之外資水土不服有關,具體表現為中外文化觀念差異、經營理念不同。
2009年時任中德安聯首席執行官的柏思安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講到,中德安聯長期虧損未達盈利,除了主營業務影響外,持續性擴張也是造成公司盈利周期長的一個原因,這會直接導致投資和成本不斷擴大。
中德安聯多年來幾次轉型,保費收入大起大落,產品經歷了由以銷售躉繳、投資型產品為主,向銷售以期繳、保障型產品為主的轉變。2007年借力“銀保”和“投連險”保費收入一度高漲達30億元。不過隨著投連險的衰落,保費呈現逐年下滑趨勢。直至2012年任用本土化高管陳良出任CEO,中德安聯才逐步煥發生機。
中德安聯產品目前主要以分紅型為主,根據2019年年報顯示,原保險保費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險產品均為分紅型產品。
《資管科技》發現,早在2013年中信信托就曾有放手中德安聯的想法,當時持續不斷的投入,長時間未見回報,加之當時中信系兄弟公司中信泰富已投資信誠人壽,遂中信信托打起了退堂鼓。
在中德安聯2014年進入盈利期并且至今保持盈利的背景下,中信信托此時轉讓股權的行為,令外界質疑不斷。
有分析指出,中信信托出讓股權可能是從集團戰略出發,如投資回報,展業要求,避免形成集團同業競爭,同時還能回籠資金重新布局。
2020年中信信托營業收入87.42億元,凈利潤38.52億元,同比增長7%,增速平緩。
2021年1月份,中信信托旗下一款投向遵義市播州區的城投項目融資人還款發生逾期,這款爆雷信托項目名為“中信信托·貴州遵義市播州區國投應收賬款流動化信托項目二期”,發生逾期的信托本金規模約2.55億元,到期日為2021年1月10日。投資者只收到利息,未收到本金,并且公司尚未出具有效的剩余融資的還款方案。
目前中信集團除了中德安聯還有一家合資壽險公司,即中信集團和英國保誠集團成立的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中信信托的退出,無疑給了安聯中國控股機會。安聯中國控股隸屬于德國安聯集團,是中國首家獲準開業的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
作為全球金融服務集團,安聯集團業務范圍涵蓋保險和資管業務。目前在中國的傳統業務體現在壽險、產險、健康險、養老險、公募基金和救援方面。之后會陸續引入保險經紀、養老金、再保險等業務。
2020年末,中信信托就將所持有的中德安聯49%的股權掛牌出售,其提出了近乎嚴苛的受讓條件:包括轉讓價款需一次性支付,并繳納1.17億元保證金;受讓方具備良好的財務狀況,注冊資本不低于20億元;受讓主體或者控股股東具有10年以上直接從事保險業務的經驗等。
當時第一大股東安聯中國控股保留了優先認購權,截至競拍期結束,除了安聯中國控股外,無其他競拍者參與,按程序安聯中國控股和中信信托簽訂股權轉讓協議。
“安聯們”的喜憂
安聯集團瞄準中國市場的動力來源于國內保險市場巨大的利益誘惑。根據其發布的《2020年全球保險業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保險費增長了4.4%,達到3.906萬億歐元,創下了四年來的最大增長;亞洲(除日本外)的增速為6.8%,保費總額達到9470億歐元,其中近一半保費來自于中國。
2020年7月份安聯發布《全球保險市場發展報告》,報告認為中國保險市場規模不容小覷。到2030年,預計中國保費將增長7770億歐元,相當于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市場規模的總和。
監管也在進一步給外資松綁。2019年中國宣布進一步向外資開放壽險行業,銀保監會發文取消了合資壽險公司外資比例限制,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人身險公司外資比例可達100%,并且放寬外資保險公司準入條件,取消30年經營年限要求。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市場潛力巨大,尤其是外資壽險公司近年來保費增速和市場份額逐步提升,頭部盈利效應顯著。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朱俊生表示,之前合資保險公司,大多數中外資股份比例將近各占一半,由于文化觀念、經營理念不同,從而會影響合資公司在戰略上的決策,所以外資股東對沖破股權比例有強烈訴求。
安聯集團在中國的野心遠不止中德安聯。2021年1月,銀保監會對安聯保險資管公司發布行政許可,這代表著這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資管公司正式進入中國保險資管市場。
除此以外,安聯集團目前在中國擁有集團控股公司包括安聯中國控股、京東安聯、中德安聯三家。
安聯中國控股成立于2019年11月,作為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 2019年年報顯示,安聯中國控股資產269.18億元,保險業務收入57.31億元,凈利潤6.51億元。
京東安聯主要分管財險業務,2020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7.65億元,同比增長48.87%,凈利潤0.4億元,同比增長700%。
如若此次股權轉讓獲銀保監會批準,安聯集團將成為外資獨資控股的全牌照保險集團。
隨著中國大環境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看好中國保險市場的不止安聯一家。
2020年,友邦保險借著這股東風成功“分改子”成為了國內首家外商獨資人身險公司;緊接著匯豐保險表示擬收購中方股東國民信托所持匯豐人壽的50%股份,公司內部已表決通過,目前尚待銀保監會批準。
行業人士分析,從外部監管環境方面來講,雖然中國市場釋放友好紅利政策積極對外開放,不過國內市場監管環境還是相對嚴格的,另外中國保險市場監督機制在不斷變化,不斷完善,外資公司需要適應國內的保險監管環境變化。
中資保險公司特別是大中型保險公司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穩定多元化的銷售渠道和業務網點,外資保險公司很難在短期內趕超,爭奪市場份額會比較難。
從產品來講,國內客戶保險產品知識在不斷刷新,外資保險公司產品能不能被接受,能否適應國內客戶需求,還需要進一步接受市場檢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