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大數據時代,打車軟件能不能少點套路?
叫車軟件顯示的等待時間,總是少于實際等待時間;實際打車價格,總是高于軟件預估行程價格;不同的手機品牌,叫車價格竟然不一樣……
這些普通人使用網約車時的感受,原來不是個人錯覺,而是實實在在可能發生的事。2020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孫金云帶領研究團隊在五座城市打了800多趟車,搜集到滴滴、曹操、首汽、T3、美團、高德和揚招等7個渠道的數據。這些數據就證明了以上這些結論。
相關新聞下面,不少網友說,“這還要教授研究?”顯然,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因而也見怪不怪了。軟件顯示等待兩分鐘,往三四分鐘打算;預估20元,做好25元的準備。這是個人層面的對策,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看,平臺數據顯示有點誤差好像也沒啥大不了。
可是當專家用“大數據”證明,這是平臺普遍使用的套路時,還是會讓人心生不快。平臺解釋,這是因為道路擁堵導致對時間的低估,但這理由實在有些侮辱大眾智商,也是打臉平臺自身的大數據技術。
一來非擁堵時間,平臺顯示的等待時長和預估價格也不準;二來擁堵在大城市就是常態,天天擁堵,第一天不準可以理解,大數據分析幾年之后還是不準,這不是侮辱貴公司的工程師嗎?
恐怕,這還是平臺在耍“小聰明”。把等待時長設置短一點,預估價格設置低一些,好降低叫車的心理門檻。很多人可能有類似體驗,在擁堵時間段,如果看等待時長超過五分鐘甚至十分鐘,可能就要考慮更換出行方式。而平臺人為降低等待時長,一定會有助于乘客啟動叫車模式。
如果說平臺的這點“小聰明”還可以容忍的話,研究團隊確認的另一件事就讓人難以接受——數據表明,蘋果手機用戶平均只能獲得2.07元的優惠,顯著低于非蘋果用戶的4.12元。此外,蘋果手機用戶更容易被舒適型車輛(比如專車、優享等)司機接單,這一比例是非蘋果手機用戶的3倍。
這就是網友概括的“蘋果稅”。當然實際上這不是針對手機品牌,而是針對手機價位。平臺默認了手機越貴的人消費能力越高,所以給他們推更好的車型,給更少的優惠。說白了,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搞“價格歧視”,平臺主觀設定了標準,給不同的消費者推不同的定價。
從平臺來說,這是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但消費者感受到的,則是歧視和不公平。憑什么用非蘋果手機不能叫到舒適車型,用蘋果手機就得少享受優惠呢?
平臺暗暗打的這些算盤,單個消費者很難看透,也很難進行有效博弈。就此而言,要感謝教授研究團隊的努力。因為,暴露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得益于大數據技術,叫車軟件的出現改善了人們出行體驗,這是早有共識的事情。可是當這些網約車企業逐步在市場站穩腳跟之后,希望它們還是能繼續注重消費者體驗。一個優秀企業的利潤和發展,應該建基于實實在在的服務,而不是花式套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