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曾是亞洲家電之王,卻在最巔峰時突然“消失”
原創 華商韜略 華商韜略 收錄于話題#容聲冰箱1#潘寧1#企業改制1
容聲的潘寧時代,為何戛然而止?
作 者丨華商韜略
華商韜略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客服微信:hstlkf
華商韜略·華商名人堂 ID:hstl8888
圖片:網絡、圖蟲創意
曾經的老對手和老朋友們,有的成了超級富豪,有的成了企業界的超級明星,還有的失去人生自由,甚至是生命,而他再也沒有公開出現過。
一切都戛然而止,但又自然而然。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留下了許多名言,其中一句是:“發展才是硬道理”。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話,是總設計師南巡時在一家鄉鎮企業說的。這家名為珠江冰箱廠的鄉鎮企業,創始人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潘寧。
1992年1月29日下午,身著杏色便裝的總設計師走進珠江冰箱廠時,整個廠區都沸騰了。“當時只知道有位領導要來,萬萬沒想到居然是鄧小平。”一位接待人員回憶說。
作為主要接待人,事前缺少準備的廠長潘寧顯得非常局促。
“除了激動,什么也沒有了。”
鄧小平也有點“激動”,他在工廠現代化大樓前駐足許久,隨后回身問道:“這是什么類型的企業?”
“如果按行政級別算,只是個股級;如果按經濟效益和規模算,恐怕也是個兵團級了。”隨行的廣東省官員答道。
接著,鄧小平參觀了冰箱廠的生產線。期間,他連續問了三遍同樣的問題:“這是鄉鎮企業嗎?”在得到同樣的回答后,他脫口而出那句名言:
發展才是硬道理。
當時,潘寧就站在鄧小平身邊。
他和鄧小平的合照,伴隨著“發展就是硬道理”很快傳遍了中國各地。
在此之前,潘寧的容聲牌冰箱就已經名揚天下。
1991年,珠江冰箱廠賣出了48萬臺容聲牌冰箱,居全國首位。
鄧小平到訪時,這家鄉鎮企業已經有總長6公里的生產線,全部由歐美、日本最先進的配套設備組裝而成。對此,《經濟日報》曾評價其為:“令國營企業望塵莫及”。
珠江冰箱廠,是潘寧帶著工人用錘子敲出來的。
當時,作為容奇鎮(現佛山市順德區容桂鎮)工業與交通辦公室副主任,潘寧經常到全國各地開會,改革開放浪潮涌動后,他出差時便留了個心思,專門看看有什么生意可做。
確定家用電器會大有前途之后,他便組織了幾十個人,打起了做冰箱的主意。
潘寧的學歷是小學四年級,他見過冰箱,但對其原理和構造一竅不通。“研發團隊”幾十個人,最有知識的也只是一個中專畢業生,而且很多人都沒見過冰箱。
這個開頭像個天方夜譚,但潘寧卻相信自己能做成,“冰箱要技術,我們沒有,出去學”。他費盡周折,敲開了北京雪花冰箱廠的大門,并把團隊都叫到北京來,集體偷師學藝。
夜里,他們在澡堂子里睡覺,白天則跑到車間,掏出小本本,把點點滴滴都記下來。北京學成后,潘寧又派人去西安交大學習制冷技術,到市場上搜了一堆設備、工藝和材料。
帶著這些回到鎮上,潘寧和伙伴們開始了為期十幾個月的攻關,并且還沒學會走就想要跑:不做單門的,要做就直接做雙門的。
他們用零件替代模具,用汽水瓶當試驗品,用錘子、矬子等當工具,用簡易萬能表當測試儀器……1983年9月,這支雜牌軍,居然真的在作坊里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臺雙開門冰箱。
當地報紙稱:“那是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潘寧一個人沖到雨里嚎啕大哭”。
1984年,潘寧正式牽頭成立珠江冰箱廠,并將品牌名稱定為“容聲”。
那是中國冰箱企業野蠻生長、集體崛起的年代。幾年間,國內先后引進了79條冰箱生產線,引發了一場冰箱大戰。在一眾冰箱工廠中,珠江冰箱廠是“出身”最低微的一個。
這樣的身份,迫使潘寧需要從其他領域找優勢。
1985年,中國家電業發生了一件膾炙人口的事:海爾創始人張瑞敏召集全體員工,親手砸掉了76臺有缺陷的冰箱,有人一邊哭一邊砸。這一砸,“砸”出了日后全球白電第一品牌。
而同一時間,還有件與之類似但卻被歷史淹沒的事:潘寧的冰箱廠,召回了1000臺已經流向市場但被檢查出有問題的冰箱,雖然問題只是冰箱門上有小氣泡。
當時,這件事在廠里炸開了鍋。那個年代的家電產品多有瑕疵,有點小水泡很正常。一位老員工稱,當時人人反對,車間主任還拉著潘寧看其他廠家的冰箱:哪家沒有這個問題?
這名車間主任還強調,消費者對這樣的問題根本不會在意。
潘寧回了句:“我知道,但還是必須召回。”
這也是中國第一起“產品召回”案例。
做出這樣的決定,并非完全出于潘寧是個完美主義者,而是“形勢所逼”。
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計劃經濟年代,國營大廠產多少就能銷多少,有時甚至要憑票排隊購買,但鄉鎮企業卻不被待見,甚至會被認為是投機倒把分子。
潘寧到北京最著名的西單商場推銷冰箱時,一位科員就曾蹺著二郎腿問他:容聲是咋回事呀,是啥級別的?潘寧說“我們是鄉鎮企業”,對方隨即擺手下了逐客令。
級別不夠,潘寧就用質量來補。他認為消費者終究會識貨,抓住了消費者,做出了品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而在當時,保質量是打品牌的不二法門。
后來,潘寧將容聲做成行業第一、各經銷商搶著到容奇鎮進貨時,他還經常對外講起西單商場這件事。其事業的艱辛和成就,似乎都濃縮在了這件小事里。
為抓好質量,潘寧在廠里定期舉辦“質量運動會”“百日質量競賽”等活動,號召員工們將質量視為生命。容聲冰箱有了最初的利潤,潘寧做的第一件事是,率先投資500多萬元,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性能檢測中心。哪怕有一點瑕疵,冰箱也不能出廠。
那也是中國最早的標準計量中心,它后來成了全球檢測功能最全、技術指標最高的質檢中心之一。
當時,家電是個時髦物件,大家聚一起經常會聊起這個話題,一來二去,容聲的冰箱品質嚴格要求也漸漸被傳開。沒多久,容聲就開始在珠三角地區脫銷了。
“容聲就是質量的保證。”這是當時民間的普遍看法。
質量拉動銷量的同時,潘寧還主動創新營銷方式,進一步為品牌造勢。1988年,同行大多還在拼規模時,潘寧又率先在行業打起了品牌戰,邀請香港影視明星汪明荃為品牌代言。
策劃人員想的一堆花哨的廣告詞,到了潘寧這里被全部否決。他說,既然容聲已經有口碑了,那不如就用老百姓給的評價。
“容聲容聲,質量的保證”,于是成了廣告詞。
早期的廣告效果非常好。有質量支持的容聲,迅速走紅。
全國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后,潘寧又將到手的利潤全部拿來采購歐美先進設備,迅速打造出了一條全國領先的生產線:靠質量戰、品牌戰崛起后,是時候拼規模了。
曾經“偷偷學藝”的這個鄉鎮企業,也成為了業界公認的“老師”。
到鄧小平前來考察時,容聲在全國家用電器產銷排行榜上,已蟬聯多年行業第一。
1992年,沿海地區掀起鄉鎮企業改革潮。潘寧也成為積極推動改制的一員。
1992年8月,珠江冰箱廠改制成為珠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員工占股20%,鎮政府把持剩余80%的股份。第二年,容奇鎮干部、珠江電器法人代表徐鐵峰,邀請香港人李國明擔任公司財務總監,帶領公司在香港募集了近4億元資金,并將公司性質變更為中外合資企業。
1994年,試圖爭取到更大的獨立控制權的潘寧,再往前一步:將電器廠更名為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并開始啟用科龍作為全新的商標,加速朝現代化大企業前進。
更名為“科龍”后,潘寧開始推動空調等多元化業務。一次采訪中,老員工稱,“潘寧不斷給自己施壓,因為他不想企業永遠只是一個鄉鎮企業,永遠只是一個做冰箱的。”
冰箱、空調雙管齊下,推動科龍開始了更加迅猛的騰飛。
1993年,科龍的銷售額才18億元,到1996年這個數字已猛增至45億元。而同時期同在順德,如今已是全球家電之王的美的集團,其年營收也才不到25億元。
那是潘寧最好的時代,也是容奇鎮最好的時代。
集團所有的員工,一年最少能領到16個月的工資。每到傳統佳節,科龍會分成幾大組集體抽獎,每個人都能得到獎品,摩托車、彩電、洗衣機應有盡有。
據說每次抽獎時,潘寧都會躲在某塊玻璃窗后“偷看”,臉上帶著欣慰的笑容。
“那時你去容奇鎮任何一家高檔酒樓、推開任何一家KTV的包間,都能夠發現科龍的人。”一位老科龍人如此緬懷“潘寧時代”的盛景。
1996年6月,帶著6.6億元凈利潤的成績,科龍電器在香港上市,成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鄉鎮企業,并成功募集資金7.07億元人民幣。其股份就此一分為三:鎮政府持內資股41.96%,內部員工持內資股10.49%,H股流通占比47.55%。
但直到那時,潘寧在科龍,依然只是一個經營者,名下沒有一股的股份。
上市之初的科龍依舊是一片繁華。1997年,其股價一度沖破11港元,是發行價的3倍多,集團的主打品牌,市場份額超過20%,是公認的龍頭品牌。國際市場上,科龍也旗開得勝,冰箱的出口量為行業第一,同時還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二。
潘寧當初給公司取名為科龍,寓意是要做“科技的巨龍”,靠科技力量去世界市場攻城拔寨。公司上市后,他也加速朝這一目標進發。
彼時,中國的家電企業依靠價格戰在本土擊敗了一批跨國企業,形勢一片大好。但潘寧卻出來唱反調,他指明中國的家電企業只是裝配工廠,核心部件都是國外進口。
為此,他宣布投資10億元在日本神戶建立科龍技術中心,要在這個當時全球家電技術的心臟地帶,進行技術追趕和超越。在公司的一次會議上,他還激動地說:
“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裝出一臺百分之百的中國冰箱,我們這代冰箱人愧對后人。”
但很快,潘寧就不再屬于科龍,科龍也不再跟他有關了。
1998年12月,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科龍集團突然宣布潘寧辭去公司總裁職務。4個月后,他卸任董事長,其所有職務由副手王國端接任。
報道稱潘寧對此毫無思想準備。此前,他一直奔波于全國各地物色新廠址,看似躊躇滿志,要大干一場。
沒有爭論、沒有發聲,潘寧就此告別科龍,甚至消失。
而科龍的好運也就此被終結。
繼任者王國端希望改變某些局面,比如公司長期政企難分的問題。他展開了一場疾風驟雨式的改革,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2000年年中,因為業績大滑坡、體系改造惹得怨聲載道等,王國端在重壓下請辭。
潘寧和王國端都是創業時的領導班子,他們的相繼離開促使科龍進入新的管理階段。期間恰好面臨當地行政區域調整,這也讓科龍的管理權變得更加復雜化。
2000年,容奇鎮與桂洲鎮合并成立容桂鎮,新任鎮委書記是來自北滘鎮的鄧偉根,鎮長則由原容奇鎮副鎮長、原珠江電器廠法人徐鐵峰擔任。
徐鐵峰是當年為科龍成功私募的關鍵人之一,在兩鎮合并中競逐書記落敗后,剛當上鎮長的他,隨即辭去鎮長一職,改而專任科龍總裁,后又接任董事長。
并無實際經營經驗的徐鐵峰上任后,帶領科龍打了一年的價格戰,損失慘重,同時還發生了歷史上最大的質量事故,回收冰箱逾萬臺,令公司境況雪上加霜。
2000年,科龍拿出了一份令外界震驚的年報:巨虧6.78億。
隨后,科龍H股價大跌,鎮政府宣布接手,他們起先想在現有的體制內改造科龍,發現再造科龍很難,便又決定賣出。諸多實力買家紛紛介入,徐鐵峰等人不愿意管理層團隊收購,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顧雛軍最終勝出,以5.6億元接管了科龍。
一代“國家級”企業就此賤賣,外界錯愕不已。
更為震驚的是,顧雛軍治下的2002年-2003年,科龍一度扭虧為盈,但2004年卻突然報虧損,2005年更將虧損直接升至天文數字般的36.93億。
科龍巨額虧空的年報引發了證監會的立案調查,一度以資本運作名震江湖的顧雛軍隨后案發,并因虛假注冊、挪用資金等罪一審獲刑十年,后于2012年9月6日出獄。
顧雛軍出事后,順德政府曾協調美的,希望其買下科龍,但是被美的創始人何享健拒絕了。幾個月后,一群山東人(海信)走過容奇大橋,決定“用跳下懸崖的方式來探測這個懸崖有多深。”
科龍和容聲隨后成了海信的子品牌。
至今,圍繞科龍依然眾說紛紜。包括出獄的顧雛軍,也覺得自己比竇娥還冤,下定決心要用余生來申訴,其核心訴求包括,歸還他在科龍的股權。
▲2018年顧雛軍案在深圳最高法院第一巡回法庭重審
了解科龍輝煌歲月的人則感嘆,假若當年潘寧能像美的何享健一樣成為科龍的主人,結局或許完全不一樣。
當年,潘寧為什么突然退休?
因為當事人的沉默,外界對此有諸多猜測。最早的說法是潘寧當過兵、是黨員,曾經的經歷讓他“沒有什么私心雜念”。他對于退休十分坦然,甚至多次主動提及,但均被鎮政府盛情挽留。
此后又有說法稱,潘寧退休是“國家干部”到了年齡就得退,而且“上面”也一直給他壓力。
結合前后的事件看,后一種“傳聞”更具合理性。即便沒有私心,以潘寧的雄心,又怎么甘心完全退出,就此將一手帶出的頂尖企業拱手相讓?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任院長周其仁教授曾與潘寧有過數面之緣。他第一次見潘寧是在1998年,科龍正收購西南的一家軍工廠改建生產線。當時中國出現通縮,經濟不景氣。周其仁問潘寧,為什么這時候大展拳腳,潘寧說,“等經濟熱的時候就晚了”。
這句話讓周其仁對潘寧刮目相看。幾個月后,他專程趕去石家莊聽潘寧的報告。會后他問潘寧,上市前后最大的差別是什么,未想潘寧的回答居然是,“在香港不需要結識官員,百分之百的時間可以用于市場和業務,回來呢,你非應酬不可!”
這句話著實震撼了周其仁。那之后,他訪問企業必問一個題目:多少時間用于市場,多少時間應酬官場。科龍倒下后,周其仁曾因“不吐不快”寫了一篇名為《可惜了,科龍》的文章。
這篇文章引起了巨大反響。文章的開頭,周其仁便提出問題:如果還由潘寧那一代人領導,科龍至于落到如此境地嗎?當時周其仁和輿論都很納悶一件事:作為科龍從頭至尾的唯一核心人物,潘寧既然一直推動公司改制,為什么不自己去參與股權改制,成為科龍的主人?
從歷史去看,他完全有這個機會。順德一直是改制轉制的先頭兵。著名企業美的、格蘭仕都是通過改制、團隊持股迎來了大發展,相關企業負責人也成為了真正的老板。
潘寧的創業團隊為什么沒能成為科龍的主人?諸多信息顯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潘寧將科龍做得太大了,大到沒有人舍得放棄其中的利益,也沒有人敢隨便做決定。
2002年出版的《大道蒼茫——順德產權改革解讀報告》一書記載了當地政府相關會議的內容,在企業改制的問題上,當時的鎮黨委書記陳偉主張“留大、去小、轉中間”。
科龍是鎮上第一大企業,自然不可能轉手,這也是后來遇到困難,有關決策人寧愿賣掉也不讓管理層收購的關鍵原因。
“科龍可以賣四五十億元,還掉六七億的貸款,還剩下不少。我這當書記的三五年可以不干活,日子好過得很。但是以后怎么辦?”陳偉在書中寫道。
或許他萬萬不會想到,核心人物離開后,科龍會倒得如此之快,最后竟只賣了5個多億。這也讓科龍的老人,加倍懷念潘寧。
然而潘寧離開至今,再沒有公開露面過。
離開的時候,潘寧曾宣布了“六大”計劃(學打高爾夫、學攝影、學開車、學打太極拳、讀點近代史、陪妻子出國旅游)。然后,他就真的帶著妻子移民加拿大了。
為表“誠意”,他還與科龍約法三章:不保留辦公室,不拿科龍一分錢退休金,不要科龍一股股份。
移民前,潘寧對媒體說了最后一段話:“現在退下來,我覺得非常榮幸。因為好多知名企業家,有的升了官,有的沒有后繼力量,還有的犯了錯誤,極個別的上了刑場。像我這樣干到65歲的企業家屈指可數。我光榮退休,確實好榮幸。”
面對舊部時,他卻沒這么說。離別科龍之際,潘寧作詩一首留念:服務鄉企數十年,縱橫家電憤爭先;闖破禁區成駿業,寄語同仁掌霸鞭。
有人提醒他,“憤爭先”的“憤”字寫錯了,應該是“奮”,但潘寧說沒寫錯,就是這個“憤”,憤怒的憤,悲憤的憤。
?
THE END
出品人:畢亞軍
主編:王曉 責編:周怡
美編:劉彥潮 運營:方樂迪 張嬋 倪晨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轉載授權敬請聯系小客服微信:hstlkf
原標題:《他曾是亞洲家電之王,卻在最巔峰時突然“消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