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7
《周易》:一個人越成熟,就越沉默越低調
原創 洞見 洞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

作者:洞見ADC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周易》有云:“吉人寡言語,躁人之辭多。”
一個人越是心浮氣躁,越愛在言語上與人爭個高下。
而一個人越成熟,就越沉默,越低調。
01
越無能的人,越愛言語勝人。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見過的情商最低的行為是怎樣的?”
有個高贊回答寫道:“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
王蒙早期寫的一篇小小說《雄辯癥》,講的是一位患了“雄辯癥”的病人看醫生的場景。
病人來到診所看病,醫生禮貌地請他入座,病人不樂意:“為什么要坐呢?難道你能剝奪我站的權利嗎?”
醫生被他的回答弄得啞口無言,連忙轉移話題道:“今天天氣不錯啊!”
病人不依不饒說:“你只能說我們這兒的天氣還不錯,南極和北極的天氣就好不到哪兒去。”
醫生忍無可忍,直接問他:“你有什么病?”
病人反而繼續回懟道:“你只能說我身體的哪個器官有什么病,你不能說我這個人有什么病。”
無論醫生說什么,病人都會找到借口懟回去。
這看似非常荒誕的一幕,在我們身邊卻并不鮮見。
就像李笑來說的,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信“地球是平的”,你指著地球儀跟他說“地球是圓的”,他會說這是假的,人造出來的。
你把宇航員在太空拍的照片拿給他看,他也會繼續反駁:“對啊,照片上就是平的嘛!”
他們會故意挑刺,哪怕最終違背了事實,也要硬著頭皮,把黑的說成白的。
你如果想跟他們辯個對錯,他們甚至會一直喋喋不休,直到占領言語的高峰,讓你認輸為止。
最后你不僅沒能說服對方,反而因此傷了自己。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里說:“普天之下,贏得爭論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避免爭論。”
無意義的爭辯,沒有真正的贏家,在語言上爭高下,是情商低的表現。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言語勝人的欲望。

02
能沉默的時候,千萬別爭辯。
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位棋壇大師,遠近聞名。
有一次,有人拿著棋盒前來拜訪他:“你這么懂圍棋,那你能看出棋盒里有多少枚棋子嗎?”
大師笑了笑:“黑子181枚,白子180枚,總共361枚。”
那人反駁道:“不對!只有360枚。”然后他拿出手里藏著的一枚棋子。
大師的學生見他前來找茬,便和對方爭吵起來,雙方誰也不服誰,爭辯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過了一會,大師便主動認錯道:“的確是我能力不足。”
那人聽聞后,心滿意足地離去。
學生不解:“明明是他上來挑事,老師您為何要認錯?”
大師笑著說道:“既然你知道他是來無理取鬧的,為什么還要和他糾纏下去呢?如果不讓他滿意,爭個三天三夜他也不會走的,反而浪費了彼此時間。”
夏蟲不可語冰,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不過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前陣子,B站有個視頻火了。
有位導演拍攝了一個城市風光的短片,里面的場景都是高樓大廈、霓虹酒吧。
他將這個片子,拿給非洲的原住民看,結果他們看完后,沒有討論那些影片中的奢華場景,反而津津樂道地討論一只雞。
導演很是不解,他根本不記得自己有拍過一只雞啊。
于是他便一幀一幀翻看,最后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看到了這只雞。
原來看片子的非洲原住民,根本沒有見過高樓大廈、霓虹酒吧,他們只見過雞。
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同,不在同一個層次的爭辯,就如同對牛彈琴,你和他講太多的道理,他們根本就聽不進去。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
“成熟的一個標志,就是不再急著與人爭辯自己的看法,逐漸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成長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誤解或看法不一樣時,恨不得揪住對方衣領說個三天三夜。
現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頭而走。”

03
越優秀的人,越喜歡沉默。
《墨子·墨子后語》中有一段對話。
禽子問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蝦蟆,蛙蠅,日夜恒鳴,口干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
蛤蟆和蒼蠅,整天叫個不停,卻沒人想聽它們的聲音。
雄雞平時沉默,只要清晨打鳴,便聲震天下。
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很多時候,沉默往往比喧囂更有力量。
在《明朝那些事》中,作家當年明月提到過一個問題:
如何判斷一個軍隊是否足夠強大?
他說,看一個軍隊是否強大,不僅要看它的裝備系統、指揮系統等等硬實力,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具有一種素質。
這種素質,就是沉默。
最強大的軍隊,往往都是一支沉默的軍隊。
這一群戰士,來自不同的民族,他們有著不同的面貌,說著不同的語言。
可他們作戰時便安靜地站在一起,聽著同一個聲音,看著同一個方向,鴉雀無聲。
就像是黑云壓城,他們一言不發,但是四周彌漫著的是呼之欲出的士氣。
行軍作戰,士兵們若都急于喊口號表現自己的英勇,那么到真正打仗之時,氣勢便會有所下降,得不償失。
做人也如同帶兵一樣,一個人心底的自信和實力,從來不需要對外喧囂。
真正強大的人,平日里從來不會過多言語,相反,他們都懂得在沉默之中蓄力。
《格言聯璧》中寫道:“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與其花時間和人斗嘴,不如保持沉默,沉下心來做自己該做的事。
在沉默之中積攢力量,韜光養晦,才能厚積薄發。
▽
黃庭堅曾寫道:“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一個人經歷越豐富,知識越淵博,就越懂得沉默的力量。
沉默不是慫了,而是看透不言,看破不說。
人生在世,唯有學會沉默,才能守得住繁華。
原標題:《智者寡言,愚者善辯(深度好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