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過年談吃 | 華人的一口七彩魚生,只為討得好意頭
安安
2月12日下午一時,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政府突然宣布因為疫情,大維州地區于當晚23:59分開始為期5天的“緊急封鎖”。一些朋友紛紛表示“煩死了、心累、沒完沒了”的時候,我在心里卻暗暗慶幸我們恰好趕在了“封鎖”之前去吃“七彩魚生”。
事情是這樣的,之前的一位臺灣地區的鄰居邀請我和其他一些朋友去馬來西亞的一家飯館去吃魚生,慶祝中國新年的到來。我欣然接受邀請,但說到“魚生”,第一個跳進我腦子里的就是當年我在潮州吃過的官塘魚生。
在朋友的帶領下,我們去了一家路邊毫不起眼的小館子,但路邊早已排滿了等待的人們。在僅有3平米大的廚房里,兩個師傅正忙得不可開交,把一條已經收拾干凈的草魚,熟練又快速的切成一片片幾近透明的薄片,再有序的放在竹篾上,這樣既能讓魚片通風透氣,又能很好的吸收魚肉中的多余的水份。
我在潮州吃到的魚生。圖/安安
上桌之后,用筷子小心輕柔得夾起,魚片之間還有些微微粘連,加上配菜、醬料一起拌勻后食用。雖然時隔多年,我還記得那美妙的滋味,魚肉柔軟細膩,但又不失堅韌的口感,再加上醬料、配菜,魚肉的口感也更加豐富起來。
正繪聲繪色地描述著,鄰居卻打斷了我的回憶,告訴我,此魚生非彼魚生,我們春節要去吃的菜其實和如今廣東的魚生毫無任何關聯,它是流行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一道新年傳統菜式。
原來這道“七彩魚生”又名“撈起”,傳統上來說,是大年初七必吃的菜式,因為大年初七這天被老派廣東人認為是“人日”——女媧在前六天創造了動物和世界上的其他東西,而在第七日才創造了人。而當年廣東沿海一帶的漁民則會在“人日”這天來慶祝捕魚的豐收。
這項傳統最早也是由廣東江門一帶的移民帶到了馬來西亞,“魚生”最早的雛形也和如今相差甚遠,最早只不過是路邊的粥鋪會售賣加了胡蘿卜絲、櫻桃蘿卜的魚生作為喝粥的小菜,顧客可以憑借自己的喜好加入油、醋、糖等調料。這樣一看,還是頗有幾分潮汕魚生的影子。
發展到現今的形態,有兩種主流的說法:一是在40年代的馬來西亞,一家餐館引進了名為“岡州魚肉面”的美食,在創新改良后,研發出了現在的“七彩魚生”;另一說法是,在60年代的新加坡,四名廚師為了增加飯館的收入創造出來的。除了這道菜基本的白色、黃色外,還加入了生菜絲、芹菜絲、酸梅膏和桔子汁調出來的金黃色醬料,使得這道菜整體看起來七彩繽紛又充滿了過年的喜悅氣氛。
中國春節時,南洋一帶的飯館就會開始促銷此菜。資料圖
這道菜的初衷也是為了讓做生意的廣東人來年有個好彩頭,可以交好運、發大財。就這樣,被賦予了“非凡”意義的這道菜,就逐漸成為了南洋地區中國新年時必吃的一道菜。
我和一干朋友為了湊熱鬧,來到墨爾本西北地區的Flemington一家馬來人開的飯館。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道菜應該在大年初七才吃,但如今,從大年29一直到大年初十,飯館都會供應。不過因為要提前準備,所以這道菜還是需要提前預定。
老板已經為我們布置好。圖/安安
因為是“封城”前的最后一晚,飯館里面早已座無虛席,大家都在開心地享受著最后的“自由”時光。我們坐定之后,老板很快就端上來剛剛制作好的七彩魚生。
它由各種不同顏色的食材打底,上面鋪滿了厚厚的一層生魚片。我仔細地數了數,正好有七種顏色。隨著魚生一起上來的,還有一碗老板自己調好的醬汁兒和兩袋寫有“胡椒粉”和“肉桂粉”的小包及一袋子炸得像排叉一樣的東西。
老板熱情地帶領我們完成整個“撈起”儀式:
首先,大家要互送祝福,恭喜發財、萬事如意、一帆風順,這些吉祥話盡可以多說,在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拉開晚宴的序幕;
第二步,老板給我們講解這些菜的組成含義;
最重要的也是主角的魚生,可以用鯖魚也可以用三文魚,預示著年年有余;
下一步,老板打開小袋,在菜上撒上胡椒粉和肉桂粉,意為“招財進寶”;
隨后在倒入調好的酸梅醬,預示著新的一年每人都會甜甜蜜蜜;
各種配菜也有其含義:
胡蘿卜絲因為是桔紅色,所以取諧音,意為“鴻運當頭”;
散落在一角的柚子碎,預示著幸運和吉祥;
綠色的炸面條,則是祝福大家青春永駐;
白色的炸面條預示著新的一年,在職場或生意場都更加順利,為“步步高升”之意;
一些花生碎的加入,則是“金銀滿屋”;
老板最后打開袋子中的金黃色像三角一樣的食材,均勻的灑在所有食材上面,即為“遍地黃金”。
朋友們已經做好“撈起”的準備。圖/安安
儀式做足之后,最后就是大家默默在心中許好新年愿望,一起用筷子快速“撈起”七次,一邊撈還要一邊用粵語大聲說道:“撈起(Lo Hei)、撈起(Lo Hei),風生水起。”
老板還不忘在旁邊給我們加油、鼓勁兒:“撈得越高,來年可會賺得越多啊!”
于是我們六個人入鄉隨俗般一邊大喊一邊把菜不停的高高撈起,最后還要以三聲響亮的“發!發!發!”來作為整個撈魚生高潮的結束。
一定要弄得很狼狽,才算真正的撈得風生水起。圖/安安
儀式結束后,我們終于可以坐下,把掉到桌子外面的菜收拾干凈,開始品嘗這道七彩魚生,魚生混雜著醬料、各類蔬菜和油炸食品,一起放入口中,酸甜可口,軟嫩脆爽。
新加坡人比我們“撈起”得更加熟練。資料圖
隨后,我們點的其他菜也陸續上來了,大家邊吃邊聊,吃到已經接近尾聲的時候,老板娘過來給我們拜年,我順勢問起最近生意如何,她搖搖頭,眼神有些暗淡,嘆了口氣說道:“本來很多華人定了魚生這道菜,我們也備足了食材,想在新年期間生意能夠好一些。沒想到突如其來的“封鎖令”打亂了這一切,食材不等人,加上五公里出行的限制,讓許多已經預定了位子的食客不得不取消訂單。我現在還在發愁這封鎖的五天內,如何才能自己‘消化’掉這些提前為新年購入的食材。”
到這里,氣氛有些落寞,每個人想到去年的經歷,都有幾分無奈和辛酸。這時,老板娘臉上重又掛滿了笑意,起身忙著去招呼另一桌剛到的熟客。也許這就是疫情中的墨爾本餐飲業生存法則:盡力在當下做到最好,明天的事明天再去煩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