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們應當竭力維護私人性,以對抗“宏大”對我們生活的入侵
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小姐姐寫給2021年新春:
我第一次通過KY討論“去人化/人的異化”的問題是在2019年。在當時,覺察到這一問題、參與到討論中來的人其實還并不多。
那時我已經見到了一些人:他們的真誠存在的能力已經受損;他們與他人的關系沒有深度;自身也欠缺生命力與活力。(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狀況并不是不可修復的,通過投入生產性、創造性的愛與生活,這些人能夠把自己從這種處境中拯救出來)
這樣的人是如此的多,他們找到我傾吐苦惱,以至于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不是渾然一體的人,而是與自身關系極為遙遠的人。
那段時間我被問到了許多問題:
我們與身邊人的關系,是如何走到了圖窮匕首見的這一步?
我們是如何變得不敢相信、充滿猜疑而無法坦言?
為什么有這么多人感覺生活令人疲憊?
為什么通訊錄里的人變多了,我們卻變得更加孤獨?
如果每個人都在孤獨中期盼,又是什么使得我們無法相知相愛?
這些問題的一個可能的共同的答案就是:人的異化,也可以被稱為“去人化”。
1.
隨著996、打工人、過勞死等話題的不斷發酵,我感到,2021年,“去人化”是一個更迫切地需要被更大范圍討論的主題。
去人化就是“使人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充滿人性的人的過程”,是把人片面化、工具化和功能化。人的異化也指物凌駕于人之上(比如說原本我們買物品是為了滿足我們作為人的需求,但消費主義綁架了我們之后,我們買物品只是為了擁有它和它的logo,我們并不需要它,并且因為無法擁有它而痛苦——這就是一種物凌駕于人之上的表現。)
分工讓人與自己的勞動異化。人變成了勞動的“一個環節”和“一種手段”。我們的勞動不再指向最終的生產成果,而成為一個龐大體系中的一個環節,這使得我們的勞動失去了創造的快樂。
有時我們所從事的工作還會反噬我們,當我們壓抑和改造自己,以適應勞動的需求時,我們扭轉和改變了自己作為人的自身。
那些無時無刻處在工作狀態中的人,在這樣的異化中投入地是如此的深,以至于再也回不到過去那個僅僅作為私人性存在的、擁有完整人性的自身。
在現代社會,異化是大多數人的宿命。
2.
托馬斯·洛倫·弗里德曼稱呼這一代年輕人為“無根之人(the unrooted)”。我們與曾經生長于其中的文化割裂,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在大城市中,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作為原子,直面龐大社會的焦慮和恐懼感。
而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全世界對于“好生活”的定義不斷趨同,正在把人變成無差別的一系列符號的集合。我們吃類似的食物、以類似的方式度過閑暇時間、追求相同的消費品牌。每個人的面目都在臉譜化的過程中變得模糊。符號取代了人性。
當物品、符號、生活方式,凌駕于人之上,不再是人的自由選擇,而變成了一種“必須向其靠攏”的標準,我們的生活就被異化了——它不再屬于我們自己。悖論在于,當生活也不再屬于我們自己,我們自以為的不斷的占有,難道真正屬于我們嗎?甚至可以說,是我們允許它們占領了我們,我們服從于它們的權力,而不是反之。
3.
互聯網對人的生活的入侵也已經過于深了。手機屏幕取代了人和人之間真實的互動。一些人性的極端面在這種生活方式中凸顯出來,而更多平和美好的人性變得更少被感知。
互聯網越來越多變成了公共領域,并且,這種公共領域正在不斷入侵我們的私人生活。
在這個時代,私人性是很容易失去的東西。我們交往“可能產生資源置換”的朋友,如果在某些領域有愛好則容易變成“KOL”,我們的真心話則越來越無處可吐露。
但私人性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東西。在私人性中,我們與他人產生深刻的聯結,在這種私人的交往中,你是全面整體的真實存在(沒有被“資源化”、“片面化”、“功能化”等等)。
我們需要這種全面、整體、真實的存在感,來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全人”的體驗。我們并不偉大,但有血有肉。
對私人性的堅持,無論對于我們自身還是這個社會,都有著無與倫比的意義,它是心靈健康的某種前提。日常的、微小的、平凡的、真實的,才是對我們的心靈來說真正的養料所在。(充滿雞血氣息的勵志學并不是啊喂,要小心哦)
有很多關于這個時代的宏大敘述正在消解我們,讓我們的靈魂像小人魚的靈魂一樣變成氣泡然后消失。
4.
2021年,我想要再次呼吁、繼續呼吁、希望更多人加入這場社會呼吁——此時,這個時代,無比需要社會行動家的出現。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到重新建立起人性的生活的過程里,僅僅是提高這樣的覺知,就能夠為自己、也為這個社會保有更多的人性。
我們應當回歸區域和本土的生活,對抗全球化的趨同浪潮。街角的一個小花店,本地最好吃的一家早點,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平靜和快樂。
我們應當回歸線下的生活,對抗互聯網對我們生活和心智的入侵,給自己留一些線下生活的余地,與真實的人連接,有一家集總是去看書的咖啡店,你和老板慢慢成為了朋友,是這樣的與真實的他人之間的可能性。
我們應當竭力保有自己的私人性,以對抗公共性對我們的侵蝕。我們必須有私人性質的、不籌謀利益交換的親人好友。對于出賣自己的私人性以獲取所謂的資源與成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我們應當堅持創新,堅持自己在勞動中有所創造,在我們創造時,我們必然能感受到自己作為人的不可替代和難以磨滅的存在。
我們應當懂得給予他人愛,而不是僅僅等待被愛。因為在付出愛時,也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要作為“人”有尊嚴地存在,去用自己的生命有所創造,在生活中去愛和守護。這是我對自己在2021,也對未來的所有的日子,許下的心愿。愿與你共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