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歷經三百多年才建成的大教堂,外墻上為什么有兩個面包?
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 收錄于話題#歐洲地理21個
頂著午后艷陽,走在弗萊堡大教堂的廣場上,聽到教堂里傳來陣陣琴聲。我掏出手機看看日子,今天不是禮拜日,為啥會有琴聲?
難道是有什么儀式或者活動?一向好奇心爆棚的我,連忙走進去看看。結果是啥也沒有,只有幾個人坐著默默祈禱,有人在祭壇旁彈琴。
后來才知道,原來弗萊堡大教堂即使非禮拜日或有重大儀式,仍長期有人彈琴。琴聲悠揚,撫慰心靈,教堂存在的意義也正在于此吧。
弗萊堡大教堂自誕生之日起,便是弗萊堡人的精神慰藉。這座教堂于1200年開始興建,1513年正式完工,歷時三個世紀。
三百多年的工期,在中國人看來難以想象,但在歐洲大教堂的建設中卻是常態。弗萊堡大教堂的建設速度還算是比較快的,這是因為取材因地制宜,還有當地財力支持。
由于緊鄰黑森林,弗萊堡大教堂采用了黑森林盛產的紅色砂巖作為材料。不過也因為這種砂巖很容易被風化侵蝕,所以常常要替換。因此,只要夏天來弗萊堡,大教堂基本都在局部修繕,如今的外墻材料基本已是全新,倒是建筑內部仍如初建之時。
教堂內的窗戶和墻上,可以見到各種符號,在其他大教堂里很是少見。這些符號其實與資助者有關,教堂開工后,弗萊堡當地的富裕市民很快就承擔起了經費,并且在三百多年時間里代代傳承。教堂也會記錄下他們的付出,比如有一扇窗戶下刻著一把剪刀,就是指這扇窗由裁縫協會捐資所建。
作為弗萊堡人的精神慰藉,大教堂承擔起了教化功能。如今在教堂大門上方,仍可見到一組圣經人物雕塑。在教育尚不普及的中世紀,這些雕塑就是市民們了解圣經故事的教材,也正因此,這個雕塑群也被稱作“無字圣經”。
沿著狹窄的旋轉樓梯費勁往上爬,很快就可登上116米的鐘樓,這是德國僅存的中世紀哥特式教堂鐘樓。鐘樓塔尖有16口鐘,其中最大的豪森納鐘鑄于1258年,是德國最古老的大鐘。
站在塔頂望向這座黑森林邊上的童話城市,古樸雅致,街道錯落。其實這古樸并非“原版”,二戰時盟軍轟炸弗萊堡,將附近夷為平地,唯有大教堂在盟軍事先計劃下得以保全。后來弗萊堡人修舊如舊,幾十年間又造出一個舊城。大教堂仍是城市的制高點,也是人們的信仰之源。
這種深入骨髓的信仰,支撐著這座城市。從當年捐資建教堂,在教堂汲取圣經知識,再到當下的富庶宜居,弗萊堡人詮釋著信仰二字。
不過最讓我感興趣的反倒是一個細節:在大教堂的一側,外墻上刻著一大一小兩個面包。這是咋回事?問過才知道,原來當年教堂邊上就市集,人們在墻上刻上這兩個面包,就是面包的大小標準,避免短斤少兩的問題。這是不是也算一種信仰?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分享,轉載、合作請私信留言
RECOMMEND
原標題:《歷經三百多年才建成的大教堂,外墻上為什么有兩個面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