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怎樣拍好一座城市?
原創 王翰林 春熙照相館 收錄于話題#攝影課5#王翰林8
風景、人與中國的城市景觀攝影
主講人:王翰林
一聽到這個題目,可能大家又誤以為這是一個"拾人牙慧"的舊知識。因為近幾年與景觀攝影相關的文獻、論調和觀點已經不厭其煩的出現在所謂的攝影評論圈里,很難說再有什么新意可言。此次課程通過“城市景觀攝影”的一個面向從而促進人們以全新的方式來思考作為“媒介”的攝影。
講述故事的方式
《媒介考古學》
對于景觀攝影的描述,總是離不開那幾個展覽和那幾位代表人物。在主流敘事下的景觀攝影的發展路徑好似不敢偏離攝影史半步,而對于景觀攝影這個詞語本身,本來就帶有歧義。
居伊·德波(Guy Debord)《景觀社會》(The Society of Spectacle)電影截圖
追根溯源,不論是從翻譯上,還是從學術考古中去探尋。“景觀攝影”這一詞是沒有確切的出處來源的,這是一個不斷被言傳、不斷被轉譯、不斷被曲解的攝影樣式,就如此這般的被以訛傳訛的定義成了“景觀攝影”。而“城市景觀攝影”在這里被我拿來使用,其原因也就不言而喻,因為“城市”、“景觀”、“攝影”的含義已經大不同于以前了。
皮得·范·桑伍特(Pieter Dircksz Santvoort)
《農舍和鄉村道路》(Dune landscape with farmhouse and figures),1625
從1839年攝影術的誕生伊始,攝影史就伴隨著風景攝影史一同展開,而從自然景觀到人造景觀的轉變,勢必伴隨著人類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在這里變成了一種人類社會發展和變革的載體,它更像是一個文明生產的平臺。從原始的風景到被人們觀看,再到被認為是風景,再將風景上升到人類意識層面,并將這種意識注入到風景之中繼而產生了人造景觀。這里的“城市”并非單指地理轄域中的表面語義,而“景觀”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也無從下手,它不特指某一處區域或某一個具體的角落,它是對現實生活所有場景的一種概括,通過這種“城市景觀”從而得到人類日常生活與社會變革的表象。
卡爾頓·沃特金斯《太平洋鐵路》(Trestle on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1877
居伊· 德波在1967年將《景觀社會》這本書帶給世人,這本具有啟發性的讀物不僅僅將景觀的范圍擴大,更是讓人們看清了社會的真面目,可是挖掘人類社會運行模式的幕后過程談何容易。在課程中,我會列舉不同階段人們對于風景認知的改變,我希望人們于景觀攝影的關注點不再簡單地放在攝影樣式的表面上,更多的應該看到人的認知在背后起到的作用。
小亨利·韋塞爾(Henry Wessel)《加利福尼亞好萊塢》(Hollywood, California),1972
托馬斯·施特魯特(Thomas Struth)《約塞米蒂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 1999
之所以說“拾人牙慧”,是因為攝影不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從理論構建上,都不是中國本土所擅長的事情。在對于景觀攝影的樣式上來說,國內不只使用了西方攝影的技術,同時還學習了西方攝影畫面的形式。覺得雞蛋好吃,非要去看一眼母雞,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要知其然,還要更知其所以然。
《新地形學:人為改變的風景的照片》
(New Topographics: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
納達夫·坎德?(Nadav kander)的作品與張克純的作品進行類比
同時“拾人牙慧”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其實在知識的學習和人類文明的建立上,都是不斷迭代的。知識的傳播和理解,本身就帶著歧義,它就像草地里的路,走的人多了,“路”也就出來了。很多學術名詞和觀點都是在一代一代人的不斷的傳授與曲解中不斷前行的,所以我想用一種反線性的媒介考古式的方法去看待這個權且被定義為“景觀攝影”的過去和未來。溫斯頓·丘吉爾曾說:“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人類一直在通過回望過去試圖去尋找一種規律,以便于去猜測未來城市景觀攝影的方向,但是這一切卻不能單從攝影本身出發,而應該更多的從影響未來城市結構以及未來城市形態等方面去思考,這些是從取景框之外的視覺攝入上進行的思考。
張曉《海岸線》
繆曉春《余》
陳維《昨日商店》
通過這次課程,我將試探性的對于城市景觀攝影進行新的詮釋,以其呈現、發展過程、當下現狀給予我的個人見解。通過課程中的一些列舉和對比,試圖擺脫主流攝影史中常見圖錄之外的領地,帶領大家通過一些只言片語的圖像和觀點的組合,加深大家對于景觀攝影的認知,再縱深到已有的歷史中去體會其新的含義。我希望大家在歷史中的多個時刻停留,去意識到那些時刻之間的關系,從人們的遺忘中挽回那些另類的往昔,并再次讓他們重逢。
楊圓圓《大連幻境》
《黑客帝國》電影截圖
《機械姬》電影截圖
通過“城市景觀攝影”其中的一個面向從而促進人們以全新的方式來思考媒介。如果這個課程可以給大家的固有認知帶來一絲啟發,這將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認可。
課程提綱
第一部分 城市景觀攝影如何被定義
1.故事的講述方式
2.關于題目的歧義
3.風景攝影與風景繪畫
4.向人造景觀攝影過渡
5.城市景觀攝影的起源
6.學術考古、一板一眼
第二部分 中國城市景觀攝影的當下與未來
1.在中國的發展
2.中國城市景觀攝影的大概分類
3.值得關注問題—同質化
4.幾個影響因素
5.新的可能性
6.城市的定義、景觀的定義
課程信息
/ 課程時間:1月16/17日 20:00-21:00
/ 課程形式:視頻+互動+永久回放
/ 課程平臺:千聊直播間—影藝堂
/ 課程售價:59.9元
王翰林
wanghanlin.art
?于山東日照,現工作?活于上海,中央美術學院攝影藝術研究碩?,高校教師。作品關注個人情感的記錄,從周遭環境的變化到個人歷史的流逝,通過意象化的方式進行表達。主要作品包括《城市博物館》(2015-2016)、《尋覓魯博》(2017)、《刻骨銘心》(2017)、《尋找愛情》(2018)、《內啡肽的火焰》(2019)、《動物資本論》(2020)等。曾獲1839攝影大獎、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獎。入選索尼世界攝影獎、第七屆中國攝影年度排行榜、第十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和?章常見于《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家》《數碼攝影》《攝影之友》等刊物。
原標題:《怎樣拍好一座城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