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楊冬白:解構陸家嘴,上海文化的縮影
楊冬白
雕塑家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主持人: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你之前在“時代風采·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覽”當中,以陸家嘴建筑群作為背景創作了一個作品,能不能聊聊創作背后的一些故事?
楊冬白:這次展覽由上海新聞界選題,選了上海70年來變化的方方面面,適合于藝術表現的主題。其中有一個題材,叫做海納百川,就是表現上海的感覺、印象或發展,很抽象、很虛,這樣的主題很難表現,對我40多年的藝術生涯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上海有人文精神、傳統文化、市民文化、科技、金融等方方面面,到底表達哪一個,很難選擇。而且又是雕塑,繪畫你搞個遠景、中景、近景都可以,雕塑就沒有那么簡單了。
▲楊冬白作品:《海納百川》
主持人:當時怎么會想到這樣的一個點子,怎么會落腳到陸家嘴的?
楊冬白:我覺得陸家嘴的概念是非常全方位和立體的。從物理角度來說,陸家嘴有中國最高的建筑;其次,陸家嘴的文化理念和人文氣息,已經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上海了,它的內涵要更深,陸家嘴代表中國幾十年變化的焦點,它融合了金融、文化、科技等方面,匯聚成焦點,不僅影響到張江,甚至影響到對面的浦西。所以我設想的這個作品,把它引申出去,介紹上海對周邊文化、區域的影響、輻射,并且又吸納、發展成上海的焦點。這就是我理解的海納百川,而不是搞幾個老建筑,雖然也是上海,但是我覺得不能代表一種當下和未來的精神。
▲楊冬白在創作中
主持人:您具體是怎么創作的?
楊冬白:像這樣重大題材的創作,作品不單單題材要選得好,形態做得好,更重要的是和藝術家的一貫風格要有關聯,不能莫名其妙做一個作品。和自己沒有關系。浦東30年來這樣的發展,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內心深處都是深深的震動。一開始我考慮有繪畫感的表現,但是做到后面發現雕塑挑戰單面性,特別是重大題材,它的體量和造型關系,控制不住,還必須要全方位的。幾經易稿,最后我不用寫實主義來表現陸家嘴建筑的形態特征,而是把形態特征融入到立體中,從360度看無死角,并且有地下的結構,這樣就讓作品有一個延展性。在風格上,我把山水人文和科技元素相融合,和陸家嘴也有一定的呼應關系。整個作品建模分層疊加,一共分了300多層,用的是1.8毫米的鋁板,好多部件都是要定制的,有精準計算的成分在里面,作品不是光憑感性做的,它是理性和感性的相結合的。作品呈現出來反響很不錯,因為它有根據觀看角度和光影角度不同,有一種虛幻和飄逸的感覺,某些角度看又有建筑的厚重感。
主持人:您還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作品分享一下呢?
楊冬白:這個也是和浦東有緣。在1984年,我的最重要的一件作品,《飲水的熊》,得了第6屆全國美展的金獎。這個金獎對上海意義蠻大的,因為這是到現在上海獲得的唯一的雕塑金獎。沒想到30年之后,這件作品在人們的心目當中,印象還是很深的。浦東新區在滴水湖要建一個中國名家雕塑公園,他們選了從20年代一直到現當代的藝術家,其中《飲水的熊》被納入其中。這件作品本身是飲水,是很安靜,很有意境的一個作品。所以放在滴水湖,我覺得也是非常榮幸的。
▲楊冬白作品:《飲水的熊》
主持人:對于現在浦東文化發展的現狀,您有怎樣的感受?
楊冬白:以前我長期生活在浦西,那時浦東沒有高建筑。當時聽到浦東建設的宏偉規劃,看它慢慢發展起來了。但它整個構架慢慢形成后,它形成一個文化圈,形成新文化的狀態,這是一種前瞻性和未來性,這對上海影響很大。而陸家嘴就是這樣一個焦點,這也是為什么全國各地游客跑到上海,都要來看陸家嘴,說明它帶有一種很強的符號。以前一直以為,金融代表了新上海的摩登性,所以我更期待多元化的人文發展。這樣的發展更具一種新的人文和回歸自然的狀態,是現在都市人需要的新浦東。
▲將山水風格融入作品中 折射出城市對自然生態的渴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