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啥《進擊的巨人》是必須看的神作
原創 網格線 X博士
我建議大家都去看看《進擊的巨人》。
在21世紀的頭20年,《進擊的巨人》可能是唯一一部兼具娛樂性與思想性的日本動漫作品。
論熱度,《進擊的巨人》動畫剛開播時的出圈程度,可以類比當今大火的《鬼滅之刃》。
那幾年,甭管什么東西,都樂意把自己叫作“進擊的××”。
之后,只要這部動畫的新一季開播,就會上不止一次微博熱搜。
而論評價,《進擊的巨人》第四季豆瓣評分9.8,第三季第17集是IMDB建站以來的首個滿分單集。
《進擊的巨人》為什么會如此厲害?
2013年4月,在我們的很多讀者還在上高中的時候,《進擊的巨人》第一季就開始放送。
一上來,這部動畫就向所有觀眾展現了它獨特的世界觀。
在這個世界里,人類在巨大城墻的保護下生活了100年。
而在高墻之外,則游蕩著食人的類人生物“巨人”。
那一天,墻被突然出現的“超大型巨人”所破壞,巨人進入墻內,開始虐殺人類。
那一天,我們的主角艾倫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母親被巨人吃掉。憤怒的艾倫發誓要將巨人從這個世界里驅逐出去,一個不留。
所以一開始,《進擊的巨人》的故事就像《鬼滅之刃》和《大劍》那樣,非常簡單直接,這就是一個“不斷殺死怪物的故事”。
然而,巨人和人類的戰斗力差距懸殊。
巨人可以靠著自己龐大的身軀,輕而易舉地將人類吞吃掉。
而一名人類士兵想要殺死巨人,卻必須借助一套名為“立體機動裝置”的裝備飛到巨人背后,用形似美工刀的武器,對巨人的后頸進行精準斬擊。
想要干掉一個巨人,一名士兵需要接受多年嚴苛的訓練,而士兵背后看不見的手,是一整套制造鋼刀、立體機動裝置、氣罐的工業生產線,以及以馬車、人力為主要運力的后勤系統負責更換氣罐和損壞的鋼刀。
然而,真正能做到將巨人一刀斃命的人卻鳳毛麟角,大部分新兵第一次上戰場便會由于缺乏實戰經驗而淪為巨人的腹中餐。
這種差距巨大的對峙,讓巨人的世界觀變得異常殘酷——每個人隨時都可能會死,就連主角也不例外。
所以不同于那些主角不斷升級變強的傳統動畫,《進擊的巨人》的殘酷與無常,在當時可謂獨樹一幟,而這便成了這部作品前期最吸引人的地方。
觀眾們震驚于這部動畫的血腥與殘酷,同時也好奇于巨人存在的原因。
巨人到底是某種奇怪的怪獸,還是某個科學實驗的失敗產品,抑或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大家猜了一番也沒個定論,便又開始琢磨起巨人的隱喻。
有人認為,巨人象征著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有人則覺得,巨人隱喻了日本當代社會的壓力。
甚至還有人認為,巨人對人類的屠殺,指代的是大國對小國的欺壓。
但不論巨人究竟代表什么,大家對這部作品之后的發展產生了一個一致的猜測,結局無外乎:
主角艾倫不斷變強,不斷對抗更強類型的巨人,最后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決戰,然后巨人都死光,主角陣營勝利,可喜可賀,皆大歡喜。
畢竟,長期以來,日本主流動漫講的都是這樣的故事,讀者也喜歡看這樣的故事。
然而,《進擊的巨人》卻用它接下來的劇情,將當時所有人的預測給砸了個粉碎。
誰能想到,到了2021年的今天,這部動漫壓根就不是什么黑白分明的理想主義熱血動漫,它其實是一部充斥著灰色的現實主義作品。
我們都曾以為《進擊的巨人》講的是人與怪物的生死廝殺,然而它其實要講的卻是種族之間的仇恨輪回。
伴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了解到,艾倫的家鄉是一個叫帕拉迪的小島,而在島對面的大陸上,還存在著一個名為馬萊的國家。
馬萊人有著遠勝于帕拉迪島的科技。
當主角艾倫所在的調查兵團還在騎馬遠征時,馬萊人早已用上了飛艇。
在艾倫他們還將巨人視為難以戰勝的死敵時,馬萊人卻早已開發出將巨人作為炸彈進行空投打擊的戰術。
為什么僅隔一灣海峽,科技差距卻如此之大?
一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帕拉迪島上遍布著吃人的巨人,艾倫他們根本就沒法前往海的那一邊。
但是,為什么馬萊人也沒有去帕拉迪島探索遠征呢?難道他們沒有發現這個神秘、落后的島嶼嗎?
那是因為,帕拉迪島上的那些巨人,就是馬萊人故意放上去的。
這些巨人原本也是人,他們都來自一個名叫艾爾迪亞的民族,和艾倫他們屬于同一個民族。
在馬萊人自己撰寫的歷史里,曾經,艾爾迪亞民族被稱為“大地的惡魔”,靠著自己血統里所帶的巨人之力,對世界大肆蹂躪,欺壓其他民族,最終被馬萊英雄用計謀和勇氣所擊敗。
在那之后,一部分戰敗的艾爾迪亞人逃到了帕拉迪島上,而剩下的那些人,則被馬萊人集中關進了收容區,替馬萊人戰爭或赴死。
馬萊的艾爾迪亞收容區,人們都帶著用來區分身份的臂章
如果有艾爾迪亞人不服從管理,馬萊人則會通過注射脊髓液的方式,把他們變成沒有心智的巨人,投放到帕拉迪島上,讓他們或者吃掉同胞,或者被同胞殺死。
那既然科技差距這么大,馬萊何不一鼓作氣,把帕拉迪島上的艾爾迪亞人全都干掉呢?
這是因為,島上居民雖然在技術上落后,卻有著能“召喚出大量巨人,踏平全世界”的潛能(這種能力名為“地鳴”),所以馬萊人長久以來都對帕拉迪島有所忌憚。
地鳴,讓無數超大的巨人踏平世界
于是,一種有趣的均衡就出現了。
一個強大的民族靠著洗腦和壓迫的方式,奴役者一個弱小的民族。
但奇怪的是,這個叫作艾爾迪亞的民族,卻擁有著毀滅世界的力量。
《進擊的巨人》中這樣的種族設計,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二戰時的納粹德國與猶太人。
在故事里,馬萊人把艾爾迪亞人趕進收容區,讓他們戴上臂章,把他們視作“惡魔的后裔”,就像現實里納粹對猶太老百姓所做的種種惡行。
而將艾爾迪亞人放逐到帕拉迪島上的這個設定,應該也是參考了當年德國未能實現的“馬達加斯加計劃”。
馬達加斯加計劃
納粹德國曾想把400萬歐洲猶太人驅逐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以實現將“劣等民族”與歐洲雅利安民族隔離的愿景。
1942年,該計劃由于盟軍攻占馬達加斯加而宣告失敗。
在故事里,馬萊所在的大陸上還有其他的國家,而它們雖然與馬萊存在利益沖突,但對艾爾迪亞人基本也都充滿了敵意。
而在現實中,20世紀二三十年代,把猶太人視為敵人的,不僅限于德國,幾乎整個歐洲都充斥著濃烈的排猶氛圍。
更重要的是,在故事里,能毀滅世界的是一直被壓迫的艾爾迪亞人。
而在現實中,巧合的是,原子彈的締造者奧本海默,是美籍猶太裔。
如果用現實影射《進擊的巨人》的劇情,就相當于雖然被世界封鎖多年,海外的猶太人還是做出了原子彈,只不過這個原子彈的威懾力只能持續一段時間,用不了多久,其他國家就能開發出攔截導彈了。
那么,在了解了自己同胞在歐洲大陸的悲慘遭遇后,這些海外的猶太人該如何使用自己的這些原子彈呢?
在《進擊的巨人》里,原子彈的引爆按鈕,自然就放在了主角艾倫的身上——在故事的后期,他擁有了發動“地鳴”,毀滅世界的能力。
如果是其他主流日本動漫,面對這樣的情況,通常都是“放下仇恨,互相理解”。
“哦,原來你也有苦衷。哦,原來你也不是純粹的敵人。那大家就別打了,坐下來談談吧!”
在這種互相舔舐傷口的經典橋段后,主角和敵人握手言和,迎來了久違的和平。
當然,這樣的解決方式也無可厚非,畢竟動漫通常是理想主義的。
但艾倫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見識了整個世界對艾爾迪亞人的迫害后,他認為要想結束種族之間的仇恨,只能將其中的一方徹底毀掉。
于是,他以巨人的姿態突襲馬萊,屠殺了大量手無寸鐵的平民,正式向馬萊宣戰。
在故事的開始,他的家園被馬萊人“制造”的巨人所摧毀,而今,他以巨人的形態,對馬萊人做了同樣的事情。
《進擊的巨人》第一季和最終季的海報對比
之后,艾倫開啟了他的滅世計劃——發動地鳴。
這時候的艾倫,為了自己的民族,不惜把全世界毀掉。
只不過不同于只出現在歷史課本里的希特勒,作為讀者,我們已經跟著艾倫經歷了一連串跌宕起伏的冒險。
我們已經與這個角色產生了共情,并知道他這樣做的目的,甚至我們試圖去理解種族主義背后的困境——艾倫只是想讓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不必再遭受其他民族迫害了。
而且,艾倫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行為有多么恐怖,就如同當年奧本海默在原子彈爆炸后的哭泣一樣,滅世行為也給艾倫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無數無辜的生命,被巨人無情地踐踏,碾碎。
艾倫的所作所為,無異于一場徹底的種族滅絕。
作為讀者,你可以贊同艾倫的行為,宣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你也可以痛罵艾倫的行徑,高呼“這就是種族滅絕”。
但不論你選擇哪一方,《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都不會對你的選擇予以褒獎和批判,也不對你說教,向你灌輸什么才是針對種族問題的解決之道。
它只會像一卷記述翔實的文獻一樣,將一切選擇所造成的后果,都赤裸裸地展現在你面前,它只會像我們的現實世界一樣,讓故事里的每個角色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所以,就像最終季的片頭曲一樣,艾倫應該不會有好的結果
所以,《進擊的巨人》很難成為那種歷史級別的經典巨著,但也不會是那種曇花一現的現象級佳作。
我覺得,《進擊的巨人》更像是一面鏡子,一面懸掛在歷史洪流上方的鏡子。
它不偏不倚地映照著洪流當中的一切,映照著當下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映照著人類的過去,與可能的未來。
設計/視覺 東北
原標題:《為啥《進擊的巨人》是必須看的神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