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1人際相處第一個熱詞:邊界感
原創 人間觀察 二更
不管生活里還是職場中,不管親情友情愛情,我們或多或少都遇到過“分寸感”薄弱的人,這種隨意跨越個人邊界的“冒犯”會讓人不舒服。
大多數時候,陌生人寒暄幾句點到為止即可,多余的客套話真大可不必。就像煮米飯一樣,太粘沾嘴不好擦,不粘吃起來生硬咯牙,大多數時候,我們追求的是粘度適中恰如其分的關系狀態。
可是,我們好像又很矛盾,究竟想要的是溫暖的冒犯,還是冷漠的界限?
身處大城市,人與人總有一種忽遠忽近的邊界感。每天步履匆匆,仰頭盡是高樓大廈,低頭則見車水馬龍,我們打個照面飛速擦肩而過。比起套近乎式的假性親密,我們更害怕逗留,更渴望保持一個個人空間完全不被侵犯的安全距離。
我們像只驚弓之鳥,小心翼翼地開啟朋友圈分組,屏蔽掉同事、家人、不熟的朋友,不想被越界,不想因某一條動態惹來麻煩,更不想被人麻煩。
久而久之,大家界限分明,互不干涉,彼此心照不宣,人生只剩下三件事可言: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然而,在大城市逐漸活成一座孤島的我們,偶爾也會來回思考:界限感是讓我們變得更好還是更壞了?
回想農村小鎮里的人情味,鄰里之間常年大門敞開,互相贈送分享食物。出門碰到人,不管是誰都會停下來跟你嘮上幾句。就連你在公廁里蹲坑,聊天依然暢通無阻,“吃飯了沒”“都是自己人,晚上去你家喝酒啊”“最近生意賺了多少錢”“你家閨女這年紀再不結婚我都替你發愁了”......
這是一種冒犯嗎?
是,也不是。彼時我們對邊界尚不敏感,似乎被冒犯,起碼也是一種善意的溫暖。相比大城市人情淡薄,難得糊涂亦不失為可貴的活法。
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項飆,曾在《十三邀》節目中提到一個叫“附近的消失”概念。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一方面讓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在手機一鍵實現,另一方面發達和便利也帶來了弊病,人們對附近的需求減弱,城市生活由此滋生出某種封閉性和邊界感,友鄰之間幾乎零社交,信任更無從談起。如項飆所說:
“我們讀書的時候有一種自信,能夠在'附近'構造出一種愛的關系。與志同道合的陌生人,在一個單位也好,哪怕在公共汽車上相遇也好,都有自信去構造。但現在我們好像喪失了這種自信,不再覺得能夠構造出一種互相信任的關系,所以就越來越拿超社會的生物關系作為意義的基礎。”
隨著個人意識強烈覺醒,我們對個人空間給與容納和尊重,這才有了心理和生理層面的界限感,謂之成熟的標志。
成長的代價莫過于此,只當夜深人靜之時,望著海市蜃樓不免發出靈魂叩問:我們得到了些什么,又失去了些什么?
原標題:《2021人際相處第一個熱詞:邊界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