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誰改變了法國首都的建筑?
原創 環行星球 環行星球 收錄于話題#關于法國的一切20個
文/Jean
圖文:審稿-孫綠、制作-文琪
封面圖:?f11photo Images/Shutterstock
01 法式建筑
我和法式建筑的“緣分”真的不淺。
在這里法式建筑是指小巴黎的奧斯曼式建筑(l’immeuble de style Haussmannien)
在我的家鄉杭州,有一個大眾喜聞樂見的仿歐樓盤——“巴黎小鎮”廣廈天都城,那里有模仿法國巴黎的街景,包括傳統建筑、噴泉和景觀。中心更有高108米,以3:1 比例建造的埃菲爾鐵塔復制品 (巴黎真正的埃菲爾鐵塔高324米)。
除此之外,更有香榭麗舍大道及巴黎戰神廣場的復制品,在一片人工湖邊上,還仿制了法國的香波爾城堡和凡爾賽宮。
法國攝影師Francois Prost曾經拍過一組對比圖,引起國內外媒體關注。
右邊特洛卡代羅花園后的才是真的巴黎鐵塔。
? Francois Prost
洛可可時期的愛奧尼克柱頭雕工極差,
柱身和柱墩更牛頭不對馬嘴。
圓拱上的浮雕全部簡化,用單色油漆粉刷。
? Francois Prost
有一種說法,來自古羅馬的建筑師 維特魯威
(Polio Vitruvius,公元前1世紀后半葉)
記載的一則希臘故事,說多立克柱式是仿男體的,
而愛奧尼柱式是仿女體的
(《建筑十書》,第四篇,第一章)。
古典時期的希臘,兩種柱式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
多立克剛毅雄偉而愛奧尼柔和端麗。
凱旋門前的廣場變停車場。
? Francois Prost
仿造的雕塑和噴泉,比例有些不協調。
? Francois Prost
另外將艾菲爾鐵塔與周圍公園和居民區的平面圖和天都城的平面圖對比,可以發現,盡管公園景觀呈高度相似的對稱性,但居民區的城市肌理完全不一樣。
巴黎的分級路網將居住區劃分成一塊塊,居民區圍合成或大或小的島狀住房群(?lot),整體的城市肌理具有瑞士芝士般的多孔紋理。
艾菲爾鐵塔與周圍公園和居民區的平面圖
杭州廣廈天都城平面圖
后來我到巴黎學習建筑設計,很巧的是我選的第一個設計課,就是思考以可持續的方式改造巴黎的奧斯曼建筑。
巴黎街景
? si saber L / Shutterstock
去年暑假,我在巴黎某建筑事務所實習,參與了華為成都研究所的擴建項目。當時我們剛接到這個委托,在和華為相關部門進行初步溝通后的第一個設計階段,主創建筑師給華為提出提案,竟然就是以巴黎奧斯曼建筑與規劃為原型設計一個新的園區。可能是華為松山湖總部的歐洲小鎮太深入人心了吧…由于這是一個委托方案,估計在這方面,主創是在揣度甲方爸爸的心意。
國內對仿歐建筑的熱情有目共睹,聞名海外。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奧斯曼建筑也是仿歐建筑,而且最初是拿破侖三世(Louis-Napoléon Bonaparte)在倫敦流亡期間,親手繪制的為使法國首都成為新的羅馬而制定的發展計劃。
我去過羅馬,以個人感受來說,巴黎可以說尺度不如羅馬宏偉,缺少漫長歷史的磨損痕跡,但也更小巧精美。
1870年左右,奧佩拉大道開業。
?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02 奧斯曼大改造
拿破侖三世是法國第一個民選產生的總統和最后一位君主,他的一生充滿波折,流離海外使其說著一口摻雜英語口音的法語。1848年,法國爆發二月革命,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他亦因此得以回國并成為民選總統。
他一上任,就將這份現代巴黎的城市規劃提交給奧斯曼男爵(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
奧斯曼不僅特指一種建筑形制,
它還是一個城市規劃,
并且讓巴黎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座城市。
畫:歌劇院大道,冬天的早晨,卡米爾·畢沙羅
1850年12月10日,在市政廳的一次宴會上,他闡明了他的計劃:"讓我們開辟新的街道,讓我們清理缺乏空氣和日光的工人階級區,讓太陽的有益之光滲透到我們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當時由于巴黎人口大規模增長(從1817年的70萬居民增加到1849年的100萬)暴露了各種城市問題。
其中也包含巨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如1832年和1849年的霍亂,就是因為巴黎人口過于稠密,道路狹窄沒有光線,通風不暢,導致城市環境利于疾病傳播。無論從城市擴容還是公共衛生來看,巴黎改造計劃都勢在必行。
這一改造計劃有三個重點。
標準一:街道立面
從立面圖我們可以看到奧斯曼建筑街道立面的構成規則:屋頂架和屋頂面是金屬鋅板,只有二層和五層有懸挑的陽臺,底層(le rez-de-chaussée)是層高較高的商店。
由于垂直方向的勻質分層,水平方向的線條延伸,這樣的立面在拓寬的街道上有利于形成透視感強烈的氣派場景。(法國的一層實際上相當于國內的二層。)
標準二:交通循環
“創造道路交叉口,流通空氣、平民、軍隊,讓陽光進入……還可以統一城市景觀。”該計劃最早通過螺旋環的方式劃分城市區域,道路被拓寬,空氣、民眾、軍隊都可以加速流通,街道交匯口形成的開放空間還可以建造美麗的公共建筑。
拿破侖三世將城市與活體有機體進行比較,把拓寬的道路系統比作“有利于城市發展的血管”。
大改造前一年的巴黎平面圖,
可以發現這時的巴黎被四條大軸線均質切割。
1870年的巴黎地圖。
這時的分區已經和現代巴黎統一,
是從中心開始的一條螺旋線分割。
巴黎分區示意圖
標準三:環境衛生
促進衛生是城市規劃的隱形部分,但卻是舉足輕重的。
奧斯曼當時的設計理念是提高城市對水的分流系統,將臟水排出巴黎,而不再是直接排入塞納河(飲用水也來自塞納河)。
1854年,奧斯曼讓貝爾格朗具體負責施工。到1878年為止,貝爾格朗和他的工人們修建了600公里長的下水道。只有下水道又不斷延伸,長達2400公里。
巴黎的下水道系統,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樣,是一個工時漫長的偉大工程,通過無數次的改造,截止到1999年,巴黎完成了對城市廢水和雨水的100%完全處理,還塞納河一個免受污染的水質。這個城市的下水道和她的地鐵一樣,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歷程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為了紀念這個隱秘而浩大的工程,法國人甚至將其開發成了下水道博物館,向世人展示法國的成就。
下水道博物館
03
改造的弊端與后疫情時代的思考
改造工程集中于1850年代至1870年代,但實際上完全改造的時間要長得多,這使得生活在廢墟和腳手架之間的巴黎人耐心逐漸耗盡。
有些人對中世紀巴黎大軸線的消失感到遺憾。如左拉在《貪欲的角逐》中描述到:“被林蔭道擊碎的巴黎,血管打開,養活了十萬挖掘機和泥瓦匠。”
奧斯曼大改造吸引全國的勞動力到首都。
約有8,000家專業公司雇用約31,000名泥工,
5,000名木匠,3,500名屋頂工人,
8,000名木匠,600名畫家和6,000名鎖匠。
? Paris, Bibliothèque de l'INHA
還有很多人稱這項工作凸顯了社會隔離和不公正。因為奧斯曼式街道表面上有統一性、同質性,但由于后期經費不足,各個島嶼狀住宅區美麗精致外墻的里面,仍然混合著作坊和毛坯房的舊居住地。
老佛爺百貨屋頂眺望到的毛坯房。
近日,2019年底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又再一次在歐洲大陸爆發,被困在家里的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身邊的居住環境。
縱觀歷史,是鼠疫,霍亂,肺結核等流行病迫使法國人重塑巴黎。幾個世紀以來,空氣流通、陽光普照、健康清潔一直是巴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中的關鍵問題。
但這次疫情造成的全城大封鎖,卻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問題。
2019年 3月16日,巴黎的蒙帕納斯車站人滿為患,
人們紛紛趕在封城前前往鄉村,
因為他們難以想象長期封鎖后沒有戶外活動的生活,
哪怕每天有1小時可以在戶外也好。
攝影:朱利安·穆格(JULIEN MUGUET)
據統計,有超過一百多萬人在法國封鎖前,從巴黎撤離,回到鄉村。一直受到著重建設的是城市,而如今是否應該把目光投向鄉村?或許,更好的是怎么樣讓城市中融入自然。
END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環行星球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請后臺聯系。
原標題:《誰改變了法國的首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