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一線記者到攝影藝術家,他拍下了即將消逝的故鄉
原創 極光視覺 極光photo
參加年例游神的老人 2018 湛江東海島,《故園》 ?陳亮
城市影像
極光視覺“城市影像”系列關注長期調查、報道與拍攝城市的攝影師以及以城市為創作對象與實踐場所的藝術家,旨在通過對不同題材、風格與方法的影像作品的呈現,提供新的觀看視角與創作方法。歡迎廣大讀者來稿。(投稿郵箱:914127901@qq.com,請附上圖文與聯系方式。)
這是“城市影像”系列第10篇推送。
攝影并文 / 陳亮
采編 / 章文
——
被海水淹過的房子 2015 湛江東海島
人生短暫,一切都在變,故鄉也在變,特別是近幾年,一個月一個樣,一百年后東海島會是怎樣的,我不得而知,幾年前拍的風景,現在大多已不存在。一切都隨時間消逝,包括我自己,最后連僅剩的記憶也消失。
老屋里遺留的相框 2018 湛江東海島
我曾想象自己穿越時空來到2119年,那時東海島已建成現代化重工業大島,眼前或是一片繁華的工業新城,或是死寂沉沉空無一人的魔鬼城與孤島。我非常想知道,在100年后,甚至是更遙遠的未來,后人是如何看待今天的故鄉。
然而這一切是不可能的,人生短暫。照片作為曾經存過的“真實”,比人活得更久,它可以保存某些記憶,準確來說是喚起某些回憶,它讓觀者產生想象與虛構。
搬離老屋留下的衣服 2015 湛江東海島
木床與照片 2018 湛江東海島
正因如此,我嘗試模糊時間概念,將照片做舊,試圖站在更遙遠的未來看照片上的故鄉,這樣,我會與這片土地持續發生著關于想象的關聯,也讓我保持著一份假象的美好回憶,這是對即將逝去的故鄉最好的,也是最后的祭奠。
海邊的少年 2014 湛江東海島
1.
曾是世外桃源的故鄉,
如今面臨著急速的城市化
極:當初是什么契機促使你拍攝自己的故鄉?是否源于對城市化與返鄉的某種思考?
陳:曾經世外桃源般的故鄉如今正發生急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作為一個既是漂泊他鄉的游子,又是攝影師的我對故鄉的未來深感擔憂。盡管無法改變什么,至少應該把現在發生的一切記錄下來,告訴后人,這是我最初拍攝故鄉的想法。
歸鄉后,我大多住在東海島鎮里,歸島本身就是一種逆行,我創作的動力也源于一種質疑與抵抗。我還想將村子海邊最老的祖屋改建成東海島影像檔案館,向后人永久免費展示東海島影像。
干枯的防風林 2016 湛江東海島
極:在你的作品序列中,城市化的議題似乎占有重要的位置,比如之前拍攝的關于太湖的作品《在水一方》。
陳:我對城市一直有些抵抗,而更向往鄉村生活,或許是在鄉村度過的童年時期給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成年后,為了謀生不得不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與冷酷的城市,這是非常矛盾的狀態。
從《在水一方》到《漂》、《“家”》,再到《故園》,我的作品所關注的主題是漂泊與故鄉。而城市是其中間地帶,是繞不過去的議題,就像這個時代。
起風了,2013 蘇州,《在水一方》
玩手機的一家人,2013 無錫,《在水一方》
2.
看見父親的老照片,
萌生了將照片“做舊”的想法
極:《故園》有一種鮮明的懷舊風格與懷鄉情緒,為什么刻意用這種“做舊”的手法來進行影像表達?
陳:我只是采用了最適合自己內心的表達手段而已。最開始是沒有進行“做舊”處理的,但為了避免與拍攝太湖的作品有所重復,便探索了新的表現手法。
在拍攝《故園》的前三年中,我一直是以“直接攝影”的方式進行創作,但總覺得還不夠。在反復的編排與思考中,我漸漸覺得直接攝影已表達不了我對故園的情懷,因為照片太新、太工業味了,缺少時間、記憶與溫度。
外婆家的楊桃 2014 湛江東海島
舅舅家的蚊帳 2014 湛江東海島
后來,我在相冊里看到父親年輕時模糊的彩色照片,以及在拍攝過程中撿到的村民丟棄的老照片,它們深深吸引了我,把我的記憶與時間帶回了童年,這正是我想要表達的,于是萌發了將照片做舊的想法。我的故鄉東海島早已成為了故園,故是亡的意思,是過去的,過去是只能用來懷念的。
年青的漁民陳仁剛 2017 湛江東海島
極:雖是記錄性的拍攝,但其中有許多較私人化的場景與氛圍。在影像表達中,你如何把握公共記錄與私人表達之間的平衡?
陳:個人的也是社會的,人們的情感是共通的。我只需表達好自己,其他的并非我所能把握。不過在照片后期的編排中,我有意識地加入一些時代元素與舊物故景,以體現這個時代、社會的特征。
老屋里打稻谷的傳統農具 2014 湛江東海島
木柜 2017 湛江東海島
3.
從新聞記者到攝影藝術家,
這是一個很艱難的轉變過程
極:之前你是一位新聞攝影記者,后來是如何轉變為獨立創作者的?在影像風格上又是如何轉變的?
陳:攝影記者的工作經歷讓我的創作更多地關心人與社會。記者或許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在創作中自然會體現出來。
從攝影記者轉變為藝術創作者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最艱難的是對攝影藝術的理解與自我心態的轉變。早年我在無錫做記者期間,認識了攝影家唐浩武、王俊、袁徐慶、王松,后來又認識了王遠凌、大門、王征、李楠老師,還有早年我在羊城晚報實習時的恩師顏長江先生,這些老師對我創作風格上的轉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我會不斷地向他們請教,到他們的工作室、家里把他們的畫冊翻個遍。
村里最后的土角屋 2015 湛江東海島
村里幾百年老榕樹的根須連接土地 2015 湛江東海島
我對自己還算比較狠,人總要做自己一回,于是我便辭了職,專心創作,后來就有了《在水一方》這組作品。影像風格的轉變是一個非常艱難且復雜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是對攝影藝術認識的轉變,作品離不開攝影師的人生積累,好的作品多少有些個人氣質與涵養在里面。
我中學時代貼在家的海報,如今烙印在墻上 2016 湛江東海島
極:現在的你是一名高校攝影教師,這一身份對你的攝影創作有何影響,你的攝影實踐對教學又有什么樣的作用?
陳:我很喜歡攝影教學這份工作,也很愿意與學生們分享我的攝影理念,他們年輕、充滿朝氣、思想活躍,在交流互動時也會激發我的思考與創作。
在教學的同時,我也一直保持旺盛的思考與創作力,這對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與實踐不能脫節。我會把自己做新聞記者時的經驗和對攝影藝術的理解與他們分享,并根據他們的創作提一些個人實在的建議,鼓勵他們不斷嘗試與探索。
獨居的外婆 2015 湛江東海島
母親與侄子 2015 湛江東海島
極:你的下一個創作計劃是什么?仍然是關于故鄉與城市化嗎?
陳:我近年創作的重點還是關于故鄉,創作手法可能有些變化,主要還是對時間、記憶與信仰的探討。我也會持續《在水一方》的創作。城市化的主題一直是我所關注的,回湛江后,我一直保持對粵西市井與鄉鎮的關注,同時也進行一些新的創作上的嘗試與探索。
妹妹與妹夫回村里舉行婚禮留影 2014 湛江東海島
雷東縣大禮堂舊址,1952年雷東縣成立,縣址設在東海島東山圩。2016 湛江東海島
兩位海灘上騎自行車的女生 2018 湛江東海島
出海的老漁民 2016 湛江東海島
樹下老人 2014 湛江東海島
水牛與黃牛 2013
陳合財和陳發展在游神中扮演媒婆與接生婆 2015 湛江東海島
神廟里演奏神曲的陳那太 2015 湛江東海島
春天歸來的燕子 2018 湛江東海島
秋收之后 2013 湛江東海島
攝影師簡介
陳亮
廣東東海島人,目前工作生活于湛江與東海島,高校攝影教師。曾獲候登科紀實攝影獎提名;ARTCLOUD中國SAP藝術大獎年度新銳藝術家(攝影類);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優秀攝影師;吳印咸攝影藝術雙年展資助攝影師;首屆全國青年攝影大展最佳攝影作品提名;索尼世界攝影獎(SWPA)專業組入圍;作品多次在國內展出。
原標題:《從一線記者到攝影藝術家,他拍下了即將消逝的故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