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么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普通人?
原創 課長 快微課
我們的上一篇推文引發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人民大學儲殷教授的很不贊同清華大學劉瑜的育兒觀點:
儲殷認為,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能聽信專家的雞湯,搞什么快樂教育,鼓勵孩子做一個普通人,因為教育才能讓普通孩子跨越階層。
兩位教授隔空發表截然相反的觀點,讓人不由得感嘆現代社會的最大悖論:
“想要實現階層流動,關鍵是教育。”但另一方面,“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對于儲殷教授的演講,一些網友覺得句句戳中心窩:
也有人覺得,這樣的演講沒有什么意義,提不出任何解決方案,徒增家長焦慮。
很湊巧,看完儲殷和劉瑜的演講,我在騰訊視頻里看到一部日本紀錄片:
將這部紀錄片與兩位教授的演講對比起來看,很有意思。
劉瑜說,我的孩子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儲殷說:東方國家的考試是為了決定你畢業以后掙1萬塊錢?5000塊錢?3000塊錢?還是到勞動力市場去打零工!所以,我們普通孩子不能接受教育專家的快樂教育雞湯論,得拼命。
那么問題來了,普通人拼盡全力,就能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嗎?日本這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通過跟蹤13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說出了答案。
日本版《人生七年》,是翻拍自英國BBC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史詩級紀錄片:《人生七年》(the up series)。通過半個多世紀的真實跟拍,記錄下了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去年,這部紀錄片播出了最新一集《63up》。
1992年,日本翻拍了這部紀錄片。與英國版不同的是,日本這部片子主要記錄的是日本中產家庭。
所以,今天我們和大家聊這部片子,因為同樣作為人口密集的東亞地區,以及無比重視教育的中產階級,日本版的這些家庭的生活軌跡更貼近我們國家的百姓生活。
選擇13個家庭,每隔七年,節目組會采訪一次,2020年,這13個孩子已經36歲了
紀錄片里,接近中國中產家庭孩子生活軌跡的,有一個叫貴子的女孩。
她是90后,正如我們身邊的孩子一樣,貴子的爸爸媽媽每天都在給孩子打雞血。用中國的語言來說,就是雞娃。
在教育上,日本家庭的雞血程度,一點都不比中國家長遜色:
7歲的貴子每天都要輾轉于各種輔導班之間。周一鋼琴,周二游泳,周三書法、周四劍道,父母每周會2次坐火車送她去上名師補習班。
和很多中國孩子一樣,貴子也會疲憊,在去補習班的路上,貴子看著窗外的天空,很想擁有自由自在的童年。
她說:“如果世界上有兩個我就好了,一個負責學習,另一個就可以玩。”
不過,懂事的貴子一直很聽話,很勤奮。她按照父母的規劃,很努力地上培訓班、很努力地學習。
遺憾的是,貴子在初中、高中、大學的入學考試中,考得并不如人意。每一次升學,都沒有考進理想的學校。
在大學畢業后,貴子當上了航空公司的空姐。
那是她的人生高光時刻:“我感覺終于讓爸爸媽媽自豪了。”
但貴子在當上空姐之后,才發現服務行業并不好做。工作稍有疏忽,就會被人指著鼻子大罵。貴子每天都感覺壓力很大。
28歲那年,貴子任職的航空公司宣布破產了,貴子剛剛就業,就失業了……
不能不說,從小就奔波在各個培訓班的貴子,起跑線算是比其他孩子要超前了,但是她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另一個孩子——直樹:
直樹就是一個從小放養的孩子,他喜歡打游戲,不想爸爸媽媽生妹妹,否則會覺得房間擁擠。
而父母對直樹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他快樂。
這個男孩無憂無慮地長大,在上大學前,他還認為“大學很輕松”。
他的理想是當一名檢察官。雖然小時候沒有努力,但是,他長大以后還是學會了努力地念書。
但日本的法律考試并不是那么容易,直樹雖然努力了幾年,但是最后還是沒有通過法律考試。
大學畢業后,直樹放棄了當檢察官的夢想,去了一家咖啡店打工。
從小是學霸,長大就不會成為普通人嗎?紀錄片里的另一個主人公:由美,是從小學習用功的孩子,妥妥學霸一枚,家里很重視教育,她自己也很要強:
7歲的時候,由美想當鋼琴師,14歲時,學霸由美的夢想是去出版社工作。
21歲大學畢業后,由美給20多家出版社投了簡歷,卻都石沉大海。最終,她沒有去出版社,而是去了一家企業餐廳當營養師。
在校園里順風順水的學霸由美,步入職場后,卻開始體會到了現實社會的殘忍。
由美說:“學習中的難題,咬咬牙總能克服,而工作中的一些難題,卻是你把牙咬出血來,也找不到突破口的。”
在這部紀錄片中,還跟蹤拍攝了幾個家境貧寒孩子:健太和光平。
健太是農民的孩子,他對未來的期待是:繼承家里的一塊3.4公頃的稻田。
光平的爸爸是陶器匠人,他們的家族祖祖輩輩都是做這個的。7歲的光平時常被父親耳濡目染——“我想制作陶器”。
多年后,健太和光平分別從高中技校畢業。20年期間,日本的主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健太家里那塊田的收入早已遠遠不如當年,而健太長達后也不想要那塊田了。
想要繼承祖業的光平也說自己已經厭倦了陶器。
后來,原本要繼承家里稻田的健太去了一家工廠當臨時工。
光平雖然不喜歡陶器,但是迫于生計,下只能跟著父親繼續學習制陶。
兩個出身寒門的孩子,沒有脫離家族的階層,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當教育越來越不公平,教育還可以解決問題嗎?作家魏城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
“無論在哪個國家,教育都理應是彌合階級鴻溝的橋梁,但如果教育成為高價商品,那它起的作用就會相反,成為富人固化本階級優勢的黃金天梯,窮人只能望梯興嘆。”
每年的全國高考,只有6%的孩子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985的只有0.79%,能讀211的只有2.41%,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
面對如此殘酷的競爭,我們的孩子大概率也終將平凡。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放棄努力。盡管知道我們的孩子會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依然會拼盡全力。
正如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里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對于孩子的未來。我們可以去期待最好的結果,但也會接受他們的平凡,如果孩子終將平凡,我們也愛她(他)如初,因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我們的平凡影響了她(他)。
——END——
素材來源:騰訊視頻《人生七年》。
原標題:《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么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普通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