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寧夏涵江村:第一書記帶咱養牛奔小康
昔日爛泥灘,今日涵江村。 秦振邦提供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偏城鄉,曾有一個叫爛泥灘的小山村。爛泥灘村的確是一個貧困村,只不過爛泥灘村并沒有一處固定的“爛泥灘”。
曾經缺水的西吉縣一度水土流失嚴重,一道道雨水沖蝕的黃土溝里散落著各個小村莊。走在未經硬化的土路上,就是晴天一身土,下雨下雪兩腿泥的“爛泥灘”。
2017年底,叫了不知多少年的爛泥灘村脫貧了,也改名了。因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對口支援爛泥灘村,于是村子改名為涵江村。從“爛泥灘”到涵江村,這個僅有123戶502人常住的小山村,在駐村第一書記秦振邦及各方共同努力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書記借力金融政策發展牛產業
村莊的發展離不開帶頭人。秦振邦就是涵江村發展的那個帶頭人。
2016年3月,在中國人民銀行西吉縣支行工作的秦振邦成為單位對口幫扶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那年秦振邦57歲,距離60歲退休也不過還剩三年。領導找他談話,他便答應下來,想著駐村是不是就下去“混一混”。誰想到,從此一頭“扎”進了農村。
雖然是土生土長的西吉縣人,但秦振邦從小在縣城長大,并沒有在農村工作生活過。等真正到農村去,才發現農村工作千頭萬緒,遠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秦振邦知道工作干好沒那么容易,“那既然去了,就俯下身子好好干吧。”
工作一年后,西吉縣委、政府根據脫貧攻堅工作需要,調整各村對口幫扶單位。2017年3月,秦振邦成為爛泥灘村駐村第一書記。
相比之前秦振邦擔任第一書記的村,爛泥灘村在大山深處且條件更差、脫貧難度更大。這個村距離縣城有30余公里路。已有一年扶貧工作經驗的秦振邦很快了解了爛泥灘村的基本村情。當時全村123戶常住村民,有10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年人均純收入2800元,村里沒有主導產業,基礎設施不完善,沒有村集體經濟。“可以說就是一個爛泥灘,啥也沒有。”
當務之急,一定是為爛泥灘村找準一個產業去發展。和單位領導商量后,秦振邦認為村里或許適合養牛。
為啥適合養牛?秦振邦解釋,村里沒有水澆地,全是山坡地,種糧食不成,沒啥效益,不如種飼料玉米。他了解到西吉當地有些鄉鎮養牛養得很好,效益也好。再者,村民以前家里多多少少都養過耕地的老黃牛,換一種肉牛養,也能養大賺錢。而且他觀察到,牛肉的市場價格一直在穩定上漲,養牛一定是門好生意。
2017年5月,秦振邦和村兩委班子一道,在爛泥灘村組織召開了全體村民大會,主要討論爛泥灘村發展靠什么、做什么。他在會上講道:“窮的根源在哪呢,主要是沒有產業。沒產業,貧困戶增收問題咋解決?咱種糧食種不成,全種玉米嘛,種草養牛嘛。”
秦振邦講完后,村民都不太樂意干,還提出問題:養牛的錢哪來?靠貸款貸不到那么多錢,還有一些農戶本身就有貸款,銀行不可能再放貸。祖祖輩輩種糧食都不行,種草就能行?
村民提出問題,秦振邦想辦法解決,“還是要圍繞我們部門優勢,協調商業銀行,增加金融扶貧貸款的量。”
很快,秦振邦向單位領導匯報后,中國人民銀行西吉縣支行、商業銀行、西吉縣金融辦三家單位的領導一道,在爛泥灘村召開了現場協調辦公會,商議能否在爛泥灘村開展金融扶持試點工作,先行先試。
一周之后,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紛紛拿到了5萬元的無息貸款額度,一些信用評級好的貧困戶,甚至拿到了10萬元的貸款額度。
就這樣,爛泥灘村的百姓拿到了貸款,開始養牛了。
爛泥灘村脫貧、改名
2017年那年,養牛貸款批下來后三五天時間,村里就有符合貸款條件的8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貸款買了牛。
當年村里的養牛數量,從年初的80余頭增加到年末的270頭。年底,爛泥灘村村民人均純收入便從2016年底的2800元增至6500元。村里的道路硬化了,下雪下雨也再沒有了“爛泥灘”。這個百十年來的貧困村當年便脫貧出列。
適時根據安排,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對口幫扶爛泥灘村。考慮到爛泥灘村這樣的名字確實不符合脫貧攻堅當下新農村應有的新風貌,于是2018年元月,爛泥灘村正式掛牌更名為涵江村。
有了新名字的涵江村,村民發展勁頭更足。
秦振邦(中)走村入戶講解政策。 秦振邦提供
村民嘗到了養牛的甜頭,紛紛擴大養殖規模。到2020年,村里的養牛數量達到900余頭。 養牛最多的一戶人家,從2頭增至80余頭。村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一萬元。
在決定村里發展養牛產業時,秦振邦和村兩委班子就決定在村里推開飼料玉米種植。秦振邦告訴澎湃新聞,“養牛要算賬,算賬才能說發展。你搞養殖業,肯定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草不種拿什么養牛呢?”
2017年,涵江村鼓勵村民種植了1200畝飼料玉米,之后逐年增長,至2020年達到2400畝。
“一頭牛要有3畝地的草保障牛飼料,養10頭牛,家里必須有30畝地才能把10頭牛喂住(喂得飽)。如果靠買飼料喂牛那就賠錢了。”秦振邦算起賬,“種洋芋,一畝地年景好收3000斤賺1000元左右,種玉米一畝地收入除去人工成本賺1150元。”今年玉米飼料價格上漲,種玉米飼料遠遠賺了。
不過村里的玉米地越種越多,收割也成了大問題。莆田市涵江區了解情況后,為西吉縣涵江村投入60萬元購買大型收割機械。以前村里每家每戶收玉米要收40天,現在一臺機子收全村幾千畝玉米地,只要23天。
在秦振邦看來,貸款就是輸血,養牛產業就是造血。再加上對口幫扶、村民務工,幾項相加,4年里,涵江村不僅脫了貧,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帶著妻子駐村的第一書記
涵江村脫貧攻堅成績顯著,2017年3月秦振邦到村上工作,“轟轟烈烈干了一年”,當年年底涵江村便脫貧出列。
四年下來,因為駐村工作,秦振邦獲得不少榮譽,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固原市十大道德模范、固原市脫貧攻堅優秀駐村第一書記、西吉縣駐村優秀第一書記……
除此之外,中國人民銀行西吉縣支行扶貧工作隊,還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的定點扶貧先進集體。
回想駐村工作這四年,秦振邦感慨,榮譽得了不少,但家人也虧欠下了。“也有受委屈的時候,就忍耐下去。”
駐村的日子很辛苦。剛到涵江村時,秦振邦一個人住在村部,要自己做飯、提水。后來他的妻子也搬到村里陪他,一住就是兩年。
這兩年妻子身體不好,秦振邦就一個人住在村里,自己做飯吃。他調侃自己的一日三餐,“早晨燒洋芋、中午炒洋芋、晚上煮洋芋 ”。年輕時在部隊學會了做飯,沒想到臨退休,在村里又用上了這項技能。
新來一起駐村的年輕小伙子不會做飯,秦振邦做完飯,小伙子就洗鍋。
2019年底時,秦振邦到了退休年紀,也辦理了退休手續。組織還是希望他能在涵江村多工作一段時間,把涵江村“扶上馬再送一程”。家人得知后堅決反對,“第一書記是個多大的官嗎?”
秦振邦想了想還是留下了,他決定站好最后一班崗,待涵江村脫貧攻堅的驗收、考核工作徹底結束。
微信里,秦振邦的個性簽名也是很早以前QQ的個性簽名:“人生就像舞臺,不到落幕,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精彩。”
無意之間,這句話成為秦振邦臨退休這幾年的寫照,“也是我人生的一種追求吧,一種心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