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圍觀GAFA 4巨頭:擁有上帝視角的平臺能不作惡?
曲創(原創)競爭者的壟斷夢
(互聯網平臺 數據 跨市場 反壟斷 Facebook)
-1-
“數據”是當我們談論互聯網平臺時繞不開的話題,沒有數據就不會有互聯網公司,也可以說就沒有互聯網。
不管是那邊的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優步,還是這邊的騰訊、阿里、字節、美團、滴滴,都一直在強調自己是“科技”公司。不是賣貨的、不是送外賣的、不是造手機的、不是做搜索的,就是搞“科技”的。
那“科技”是怎么個搞法?
搞數據,和搞數據的能力。
互聯網巨頭們密布全球的服務器、神秘的“算法”、無數還沒來得及年輕的程序員們在一起發生反應,最終目標是數據。
關鍵詞是數據,商品是數據,位置是數據,時間是數據。我們自己,也是數據。
用數據生產數據。
數據全都來自我們個人,但我們是會遺忘的凡人。
互聯網平臺將我們的數據保存起來,別說忘,徹底刪除都很困難。
互聯網平臺還有我們個人不具備的數據分析能力。
于是,當平臺把我們的購物數據、交通數據、搜索數據、社交數據、手機使用數據放在一起的時候,奇妙的聚變反應發生了:
我們買過啥,要買啥,從哪來,到哪去,喜歡啥,討論啥,平臺都知道。
最后,這些來自我們自己的數據,把我們自己清晰地展示在平臺面前,比我們看到的鏡中的自己還要清晰、立體。
平臺因此擁有了上帝視角,無所不知。
當你有了超能力后,你會向善,還是作惡?
你能抵擋住“隨心所欲”的高能誘惑么?
-2-
每天都近20億人在Facebook上分享、查看好友的動態,還有互動,謂之“社交”。
線上社交平臺玩的是“寂寞”,線下很忙的人,根本沒時間刷手機,所以“線上社交”很忙的人,可能線下很寂寞。
Facebook的火爆充分說明了人是社會性生物,要么在刷自己的存在感,要么在好奇別人的存在。
20億人的“寂寞”,成就了Facebook這一目前全世界用戶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平臺。
深入人性啊,所以有20億人在用。
“平臺”首先得是個“網絡”,用戶之間具有網絡效應。
社交平臺中的網絡效應很“直接”,我們希望自己的親朋好友都在一個平臺上,這樣大家都方便。這種直接網絡效應產生的粘性很強,會把用戶牢牢地粘在平臺上。
相比之下,在電商這類平臺中網絡效應就不那么直接了。
我們只關心自己是否能買到商品,也就是只關心賣家的情況,對于其他消費者能否買到東西并不關心,消費者彼此之間沒有關系。
因此社交平臺一旦形成,往往是牢不可破,用戶很不愿意再嘗試新的平臺。
Facebook的市場支配地位就在于此。根據美國參議院調查報告中的數據,Facebook從2012年就能夠持續維持高市場份額不動搖,事實上已經占據了95%以上的社交網絡市場。在美國25-34歲這個年齡段的群體中,Facebook的滲透率為100%。
Facebook的收益來自廣告,來自基于20億用戶數據的精準廣告投放,基于個人數據的精準定向廣告,數據的價值在此充分體現。
用戶的每一次點擊、瀏覽、贊、發帖,都是反映自身喜歡的真實行為,都產生了一個真實數據,被Facebook記錄、存儲、匯總、分析。
用戶產生的數據越多,Facebook對用戶偏好的掌握就越準確,投放的廣告效果也就越好。
用戶的數據很值錢,2019年Facebook的廣告收入為700億美元,比2018增長了27%。
Facebook全球平均每用戶收入(ARPU)2020年8月為7.05美元,可是在美國和加拿大高達36.49美元,它的競爭對手Snapchat的全球ARPU只有1.91美元,差距巨大。
用戶的數據很值錢,數據是用戶的,錢是平臺的。
有錢就可以任性啊,硬件投入什么的就都不是問題了。
論用戶規模,別人比不過。
論砸錢能力,別人比不過。
所以在社交網絡市場中,Facebook是獨一的巨無霸,沒有競爭對手。
-3-
其他人也想喝口社交網絡的湯怎么辦?
只能依附于Facebook,為它的用戶提供輔助性的產品。
Facebook深知這一點,它于2010年發布了Open Graph,一個能夠讓其他第三方App接入自己平臺的API,這個接口連接的可是億級的用戶數量,效果驚人。
Spotify接入后當月就增長了700萬人,Pinterest則一下子增長了1000萬人。請充分考慮國外的人口基數,這個增長規模對于國內的App可能不算啥,但對于國外的App已經是很厲害了。
當然,Facebook可以允許你接入,也可以斷開你的接口,就是一個指令的事。
所有這些接入Facebook的App得為Facebook服務,不能對Facebook的老大地位產生哪怕一絲絲的威脅。
2010年Instagram成立,主打分享照片。它接入了Facebook的API,Facebook能夠獲取它的全部數據,而Instagram能夠得到什么樣的數據則取決于Facebook的心情。
這是平臺和平臺之下的App之間的“數據不對等”,平臺能夠了解App的一切,App只能知道平臺允許它知道的東西。
不光是Instagram,所有接入Facebook平臺的App都是這樣的待遇,都處于Facebook的嚴密監控下。Facebook從這些第三方App的數據中尋找具有高潛在成長性的獵殺對象。
2012年4月,Facebook的用戶增長總監Javier Olivan向扎克伯格匯報,說他們應該進一步通過對數據的研究提高競爭力,Facebook應該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
他明確提到了Instagram和Pinterest兩個App,認為這倆增長勢頭迅猛,已經吸引了大量的用戶注意力,Facebook應該做點什么了。
翻臉比翻書還快(“臉書”?)的小扎回復:“Yeah,let's do it.”
2012年4月9日,Facebook宣布以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當時對此項收購進行了反壟斷調查,4個月后調查結束,什么也沒說。
收購完成。
現在FTC又后悔了,要把Instagram再拆出來。
哎,何必當初?
-4-
2009年,WhatsApp成立。
這是一個通過互聯網發送信息的App,它不需要移動通訊運營商的網絡,只要有互聯網就行。WhatsApp的優點是基于用戶的手機號碼,不需要另外注冊登陸,用起來就和手機原生的短信功能一樣,感覺無縫且隱身。
WhatsApp的創始人強烈反對廣告模式,其商業模式是免費使用一年,然后再收費;WhatsApp也很重視用戶隱私保護,不收集用戶信息,只通訊不社交,定位明確。
這個好東西不幸被Facebook盯上了。
2014年1月19日,Facebook宣布以16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WhatsApp,并承諾收購后繼續保持WhatsApp團隊的獨立性。
FTC對此項收購調查了一個多月,最后只是提醒WhatsApp繼續保持對用戶隱私的尊重,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歐盟委員會也對該項收購進行了審查,結論是Facebook自己的Messenger和WhatsApp之間不存在緊密的競爭關系,放行。
對了,Facebook自己本來就有個發信息通訊用的Messenger,歐盟說它和WhatsApp之間沒有緊密的競爭關系,都是用來通訊的,得多緊密才算緊密?
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之間有多大的可替代性,這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我們暫且認為當時FTC和歐盟都考慮了這一點,結論是對市場競爭沒有實質性影響。
這結論對不對先放一邊。
Facebook對WhatApp的興趣不僅僅是通訊功能,還有用戶的數據,WhatsApp的用戶對于Facebook而言是新鮮的,這太重要了。
事實很快打了歐盟的臉,僅僅兩年后,歐盟紅著臉對Facebook進行了處罰,原因是在Facebook在收購WhatsApp的調查中向歐盟提供了錯誤的、誤導性的信息。
歐盟沒好意思說的是,導致歐盟作出了錯誤的結論,通過了這項收購。
Facebook當時說它不會匹配Facebook和WhatsApp的用戶,保持兩邊用戶的獨立性,因為一個WhatsApp的用戶可能不希望別人知道他在Facebook上是誰。
2016年8月開始,Facebook把兩邊的用戶匹配打通了,Facebook的用戶可以很輕松地獲得WhatsApp用戶的手機號碼,反之亦然。
FTC的臉也被打了,現在又后悔了,打算把WhatsApp也拆出來。
哎,何必當初?
-5-
2018年8月,蘋果把一款叫Onavo的App從App Store里下架,這是蘋果對App最嚴厲的處罰措施。
Onavo干了啥?
它在iOS里追蹤記錄用戶和其他App的數據,這嚴重違反了蘋果的App政策。用戶隱私保護向來是蘋果引以為豪的地方,絕不能因為一個App而壞了名聲。
Onavo是Facebook的,Facebook2013年用1.15億美元把它買下,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其他產品的用戶數據。
Onavo被蘋果下架后Facebook依然不死心,馬上重新上了一個Facebook Research,功能一樣還是在收集用戶數據。
這次Facebook更加過分,用付費的方式誘導用戶下載安裝,同時誘導用戶開放獲得網絡流量信息的底層權限,使得Facebook能夠破解分析用戶手機上發生的一切。
當然,這些瞞不過蘋果,畢竟iOS是個全封閉的系統,蘋果暫時還可以掌控一切。
2019年1月,Facebook Research也被蘋果下架。
Facebook如此急切地希望獲得非Facebook用戶的數據,是因為當把不同產品、不同領域、不同平臺的數據放在一起時,產生的聚變效應是驚人的。
基于數據的判斷,任何對Facebook有潛在威脅的產品都逃不過,一旦發現,只有兩個命運:
要么拿下,要么干掉。
自2004年以來,Facebook至少收購了63家公司,這還只是公開可查的。
用數據識別潛在競爭對手,再通過收購加強自己的數據優勢。
很可惜,Facebook大了之后沒有把持住,依靠數據在扼殺競爭。
成年人的價值觀大概是固定了,所以臉書翻臉如翻書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愛北京天安門!”
?
“中國公司偷我們的技術!”
FTC已經開始亡羊補牢,我們拭目以待。
曲創(原創)競爭者的壟斷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