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把這種爛片捧上票房冠軍,國產片怎么了
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
年關將至,國產片竟殺出一匹「票房黑馬」。
上映9天,累積票房高達2.4億。
排片遠超《赤狐書生》《除暴》《瘋狂原始人2》。
然而,豆瓣評分卻在4分邊緣徘徊。
超過六成的觀眾打出了一星兩星,差評遍地:
「曠世巨作」
「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沒得倍速就是最大的折磨」
真有這么爛?
魚叔今天就來以身試毒——
《如果聲音不記得》
本片班底,你一定熟悉:
導演落落,監制郭敬明。
2018年,二人制作了國內首部認真討論校園霸凌的《悲傷逆流成河》。
2020年,二人又拍了國內首部認真討論抑郁癥的《如果聲音不記得》。
兩部電影,有個共同點:緊貼社會話題。
不過,口碑都十分堪憂。
《悲傷逆流成河》被批掛羊頭賣狗肉,沒過及格線。
沒想到,兩年后的《如果聲音不記得》豆瓣評分還不如前作。
一句話概括:這就是一部打著抑郁癥幌子,行狗血愛情之實的爛片。
本以為,這樣的題材會走寫實路線。
但實際上,它是一部奇情科幻片!
還把失憶、家暴、外星人、性騷擾、直播網紅等等不搭界的元素,來了一場大亂燉。
這究竟是怎樣一個故事?
男主角辛唐(孫晨竣 飾),是個顏值高、身材好、有八塊腹肌的外星人。
他可以用聲音描述幻覺,讓人類感到快樂。
通過吸取這些快樂情緒,延長自己的生命。
說白了,他是個靠「逗地球人開心,才能活下去」的物種。
某天,他碰見了一位做直播的網紅吉擇(章若楠 飾),被她深深吸引。
他用超能力那么一算,今天的伙食有著落了。
因為吉擇不快樂。
為了讓吉擇開心,辛唐絞盡腦汁。
先是幫她策劃網紅CP人設,又在直播里出鏡,營銷顏值和跳舞創意。
奇怪的是,這幾招都不好使。
那豁出去了,用超能力給她變點魔幻夢境吧,女孩不都喜歡么?
結果,還是沒用。
辛唐急了。
因為他的超能力,只能對同一個人使用3次。
如果超過3次,那么他們生命就會綁在一起。
綁定之后,如果一方遭遇不測,另一方也會死去。
所以,辛唐終于忍不住發問:你咋就是不開心呢?
女孩說:其實挺簡單的,我有抑郁癥。
接下來,你所能見過的各種俗梗,齊聚一堂。
吉擇有個家暴爸爸。
平生只干兩件事,一件是打老婆,另一件是偷看女兒洗澡。
而母親也不報警,只會抱頭痛哭。
某天,她終于被逼急了,一刀向家暴丈夫捅出去,成了殺人犯。
從此之后,吉擇變得郁郁寡歡。
聽完這些歷史,辛唐心疼啊,原來人類女孩這么可憐。
作為外星人,一定要拯救吉擇于水火之中。
管它什么生命綁定,只要能跟吉擇談戀愛,綁定又如何?!
這還不算完。
別忘了,辛唐是個外星人,他原本是打算回老家的。
這個真實身份被吉擇發現后,倆人上演了一場大型吵架戲。
這可是本片重要的反轉。
而在這之后,更狗血的一幕來了——吉擇失憶了。
辛唐怎么辦?
當然是放棄回外星的機會,利用超能力喚醒地球女孩的記憶。
因為他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她一起慢慢變老。
OK,故事脈絡,梳理完畢。
看完什么感覺?
恕魚叔直言,就是一部濫俗愛情片。
上映前,片方通稿表示要「讓更多人意識到抑郁癥的嚴重性」。
可實際上是怎么執行的?
真正討論抑郁癥的內容,加起來連正片一半都不到(這還多說了)。
特別是,當劇情進展到70%的時候,導演才突然想起來,還有抑郁癥這回事。
于是,趕緊安排女主對著鏡頭,大段大段念小說式的旁白。
匆忙把抑郁癥的原因、癥狀、治療方法交代一下。
各種信息,像報菜名一樣,在銀幕上過一遍。
唯一著重交代的信息,是治療抑郁癥的MECT療法(改良電休克治療)。
它是「在使用靜脈麻醉藥和肌松劑使患者意識消失后,以一定量電流通過患者頭部導致大腦皮質癲癇樣放電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學術期刊《轉化醫學雜志》)
MECT療法,的確可能導致一定程度上的記憶功能受損,包括記性變差,以及「失憶」。
但是,這種「失憶」只是暫時的、可逆的,往往在接受治療后的半個月到3個月之間,記憶能力便會恢復。
來源知乎:精神心理醫學專家何日輝
然而,影片卻把這個副作用拎出來,讓它為「絕美愛情」服務。
女主角被塑造成,因MECT療法而失憶的可憐人。
接下來的劇情走向,就變成了《我腦海中的橡皮擦》......
除了太過老套狗血之外,這樣的劇情是不是也會誤導觀眾,對抑郁癥治療產生誤解?
女主角吉擇,作為全片唯一一個抑郁癥患者。
在詮釋抑郁癥狀的時候,處理得也很淺薄。
基本就是:虛弱、無力、哭泣。
而真實的抑郁癥患者,是怎樣的呢?
曾患過抑郁癥的作家,安德魯·所羅門說:
「抑郁癥最大的痛苦是暴虐卻干涸的痛苦,因為你的眼淚早已流干了。」
紀錄片《走出抑郁陰影》
他進一步解釋,得抑郁癥的時候,整個生活都變得難以承受。
做任何事都異常艱難,絕望四處蔓延,感到深深的無助、驚恐。
抑郁的反義詞,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這么一對比,《如果聲音不記得》對抑郁癥的曲解真不是一星半點。
雖然強行插入了一段科普,但在劇情、表演上,都沒有擺脫對抑郁癥患者的刻板印象和偏見。
把抑郁癥患者描寫得動不動就大哭,仿佛隨時都要爆發「壞情緒」。
打著關注抑郁癥的旗號,實際上只是在消費抑郁癥話題。
掛羊頭賣狗肉,是這部片最大的雷點。
片子里的細節,也經不住推敲。
有場戲,講辛唐在十幾層樓高的家里唱歌。
而樓下花園里的吉擇,竟然聽到了,還跟他一起合唱。
怎么回事?女主角被傳染上了超能力?
只見銀幕上飄來一行微信消息:「因為你的聲音,我記得。」
好吧,沒想到編劇還能這么扣題。
還有一些橋段,讓人頻頻出戲。
作為一部講抑郁癥的電影,本片依然保留了郭監制最熱衷的元素——
男色。
一次,辛唐與吉擇不小心淋了雨。
這位外星帥哥薄如蟬翼的白襯衫,秒變透視裝。
牢牢貼在身上,透出每一塊肌肉線條。
這還不夠。
本片還安排辛唐把吉擇送回女生宿舍,引得吃瓜女同學尖叫連連。
最后,還不忘讓辛唐站在夕陽余暉下,穿著透視白襯衫,回眸一笑百媚生。
請問,這是在拍偶像劇嗎?
《如果聲音不記得》的雷點和硬傷,不勝枚舉。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
答案,或許藏在這里。
影片改編自2005年,落落中短篇小說集《那些生命中溫暖而美好的事情 》其中一章。
原小說是個唯美浪漫的校園愛情故事,并沒有女主角抑郁癥的設定。
電影版改動很大,只保留了世界觀和超能力方面的設定。
為什么要把它拍成電影?
導演落落在一次采訪中說:
「很多想法來自《悲傷逆流成河》上映后,大家對于悲傷的反饋。」
說白了,想復制《悲傷逆流成河》的模式。
什么模式?咱們簡單回顧下。
《悲傷逆流成河》原小說就是青春疼痛的調性,但內容并沒有刻意強調校園暴力。
拍成電影后,主創把校園暴力作為重點話題,提煉放大,貫穿全片。
最后以「中國第一部認真討論校園霸凌的電影」為噱頭,賺到了3.57億的票房,成為小成本逆襲的案例。
它的確讓校園暴力,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但內容質量差得太遠。
那些自怨自艾的獨白、滿到溢出的配樂、矯情做作的人設,都撐不起一個沉重嚴肅的社會議題。
《悲傷》的問題,是創作者的價值觀、審美和業務能力共同造成的。
有問題不可怕,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可怕的是出現問題而不自知,甚至盲目復制。
正因如此,《悲傷》的毛病,在《如果聲音記不得》里全部重現,甚至更加嚴重。
短時間內看來,這樣的商業模式似乎成功了,本片的票房、排片一騎絕塵。
主創們再次展現了「卓越的能力」。
什么能力?
把社會話題,改編成快消殘次品的能力。
投機取巧,賺取廉價共鳴的能力。
但觀眾真正需要的,是關切社會、踏實創作的能力。
全文完。
原標題:《把這種爛片捧上票房冠軍,國產片怎么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