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訴說人類共同的情感,猶太難民與上海的故事還在世界流傳
吳思敏 設計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批歐洲猶太難民不遠萬里,從納粹德國的魔爪下逃離,來到東方“諾亞方舟”——上海。
在上海虹口區(qū)長陽路62號,一座紅磚拱門的歐式建筑,曾是猶太難民的宗教活動中心——摩西會堂。2007年之后,迎著“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新名牌上的猶太教燈盞圖案,許多當年避難上海的猶太難民或他們的后代走進這里,重溫那段艱難而又溫馨的歲月。
從2007年開館,到2020年12月8日擴建后重新開館,這座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一直在展現(xiàn)歷史、挖掘歷史,向世界展現(xiàn)人類熱愛和平、命運與共的記憶。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虹口區(qū)供圖
逃亡與拯救
二戰(zhàn)期間,上海是接受猶太難民最多的城市。
1933年至1941年,大批歐洲猶太難民經歷至少一個月的長途跋涉,抵達上海。時任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為約2000名猶太人發(fā)放了前往上海的簽證,因為這些“生命簽證”,許多猶太人得以逃生。
猶太救援組織安排的雪弗蘭卡車,載著難民穿過著名的外白渡橋,進入虹口難民救濟站。當時,僅在虹口就建立了八個猶太難民救濟站——猶太難民口中的“海姆”,即德語的“家”。
戰(zhàn)爭帶來經濟蕭條和就業(yè)壓力,來到上海的猶太難民處境艱辛。很多人找不到正式工作,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擠在狹小的房間內,他們不得不去習慣上海的環(huán)境、氣候以及飲食習慣。
到了1943年,侵華日軍強迫猶太難民集中住到在虹口設立的“無國籍難民限定區(qū)”。不足3平方公里的地方,已居住了約10萬名中國居民,短時間內又擠進1.4萬名猶太難民,生活環(huán)境更加擁擠。
但在隔離區(qū)內從未發(fā)生過當?shù)厝藗Κq太人的事件。一位曾避難上海的猶太人貝蒂說,中國人從沒有對她說過“丑陋的猶太人”這樣的話。“患難見真情”,這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包容和友善,也說明上海這座城市素來具有中國社會的開放胸懷。
歷史將兩個古老的民族聯(lián)接在這片土地之上,他們友好相處,同舟共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來自德、奧的猶太難民中有大批技藝精湛的藝術家,其中有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先生、衛(wèi)登堡先生以及約阿希姆兄弟。衛(wèi)登堡在滬期間依靠教學謀生,所教學生中,譚抒真、馬思宏、傅聰?shù)瘸蔀榱酥袊囊魳反髱煛?/p>
紀念館內部
尋根與守護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戰(zhàn)爭結束后,猶太難民陸續(xù)離開上海,但這段經歷跨越山海與時間,成為他們共同的“上海記憶”。如今,每年依然有絡繹不絕的猶太難民或其后裔追尋至上海。幸存者名單紀念墻前,可見他們搜尋親朋好友名字的身影。
名單墻
美國前財政部部長布魯門塞爾,是最知名的上海猶太難民之一。1947年他離開上海后,數(shù)次攜家屬回訪虹口舊居,足見上海的家在他心中的分量。
回訪,伴隨著猶太人民對上海的感念。
紀念館對面的白馬咖啡館,是當年猶太難民的重要聚會場所。2015年,猶太難民后裔捐贈“風雨同舟”的紀念雕塑立于館前,再現(xiàn)了當年一位上海阿姨打著傘為猶太小女孩遮風擋雨的情景,這寓意著上海的善意和包容以及猶太人的感恩。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一些展品,被捐贈者視為“生命的一部分”。紀念館的第一件實物藏品是一個玩具獨輪車,那是捐贈者約瑟夫于1949年離滬時購買的紀念品。他回憶,在上海時的鄰居靠黃包車賺錢養(yǎng)家,鄰居收工回家時,常把約瑟夫和自家孩子一起抱上車,上街兜風。對他而言,那是童年在上海的回憶,是記憶終生的快樂時光。
展廳內部
2014年,紀念館意外收到了一份來自美國的禮物——5本屬于已故猶太老人露絲·卡爾曼的護照。其實在2009年,露絲在紀念館參觀時,就曾展示過自己在二戰(zhàn)時期的護照,但婉拒了紀念館的捐贈之請。之后她在彌留之際,囑托老友賈尼斯將它們專程送來紀念館。不顧高齡飛來上海的賈尼思說:“她把這些護照捐贈給紀念館是想告訴你們,上海一直在她心里。”
擴建完成的猶太難民紀念館,將擁有一座8000余冊藏書的特殊圖書館。這批私家藏書涉及猶太難民的方方面面,原來的主人是年逾八旬、現(xiàn)居倫敦的老先生科特·威克老人說,上海對他來說是保存和收藏這些書籍最好的選擇。因為在上海猶太難民名單墻上,老先生家族在二戰(zhàn)時所用的姓氏“威克爾霍爾茨”,與數(shù)以萬計的姓名同在。
不僅有猶太難民來上海尋根,也有中國人尋找猶太人。
2013年,一戶林姓人家求助紀念館尋找猶太人卡爾。原來在1943年,猶太難民卡爾離開上海時,將1600多本書籍托付給鄰居林道志保管,這一管就是70余年。戰(zhàn)時為避免轟炸,林道志雇人挑書回浙江鄉(xiāng)下,戰(zhàn)爭結束后又挑回上海。
后經紀念館尋找確認,卡爾夫婦已去世,也沒有留下后代。經商定,最終這批圖書被存放在館內。
盡管猶太人避難上海的歷史已經遠去,但是上海市政府和人民一直致力于對這段歷史的保護。和平飯店、河濱大樓、摩西會堂這些和猶太人有關的歷史建筑,都在上海續(xù)寫著自己的故事。
上海與世界
這是一個民族幫助另一個民族的故事,其中飽含的和平、友善、包容,是全人類共通的情感。
2019年4月,“猶太人在上海”系列巡展在美國紐約舉行,有美國觀眾參觀后感慨,一座城市的人民,即使自己身處于最黑暗的時刻,卻沒有忘記光明和愛,無私地給予猶太難民以友誼與援助,上海是一座有大愛的城市。
“上海記住了猶太難民,我們以及我們的家人在內心深處也一直感念著上海!”巡展至巴西圣保羅時,86歲的前上海猶太難民漢娜洛瑞·埃斯奎納齊如此說道。多年以來,老人的結婚紀念日、生日常常選擇在中餐廳慶祝,只因為上海是她和家人重獲希望的地方。
“猶太難民與中國”的故事,被越來越多國家的人民所了解,它從少數(shù)人的集體回憶,轉化為歷史的意識和民族的記憶。
擴建后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特意開辟了“序廳”,寬敞明亮的序廳側面墻壁上,鐫刻著中英文的“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諾亞方舟”的故事還在續(xù)寫。
七八十年前,處于危難之際的中國和中國人民,依然接納了猶太難民,讓他們遠離大屠殺,寫就了一段充滿愛與包容的歷史。
如今,歷史化為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老物品,一座寫滿名字的上海猶太難民名單墻,一個個回訪與感謝,向世界詮釋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