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大學貧困生網上炫富,假貧困何嘗不是一種詐騙
文| 徐媛
近日,有網帖爆料,南京大學商學院女生明某“一邊凡爾賽一邊領貧困補助”。這名女生在微博曬出了較高的消費水平,“光買衣服花了4萬”,“參加港大、港中文的寒假自費項目”,卻能夠參加學校只有貧困生才能申請的能力培訓課程,申請到優先偏向于貧困生的德旺獎學金。對此,南京大學回應,學校正在介入調查,會向各方給一個說法。
另外,一位自稱是明某的高中好友稱,明某父親是某縣政府公務員,高考后父親曾給她買了一萬元的蘋果手機。如果這一切屬實,明某的行為著實令人氣憤。以父親公務員的背景和她在微博曬出的消費記錄看,其家境即便算不上大富大貴,也遠遠好過一般家庭。明明吃喝不愁,為何還要跟貧困生去爭奪為數不多的補助?對她而言,一萬元的獎學金可能只是不起眼的小數目,但對于貧困生來說,卻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一個可以讓困窘家庭稍稍喘口氣的安慰。這樣的錢也要騙領,她的良心過意得去嗎?
網貼稱明某在微博上曬出的是較高的消費水平
明明生活奢華,卻盯著貧困補助不放,這樣的人不是物質貧困,而是精神貧困,貧困到做人的骨氣都不要,完全被金錢蒙蔽了雙眼。而這種騙領的情況在大學里并不少見。很多大學生反映,身邊獲得助學金的學生揮金如土,而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卻申請失敗,艱難度日。這樣的不公平刺痛了部分學生樸素的良心,也模糊了基本的是非觀念,暗暗滋長了攀比的心理。很多人抱著不要白不要的心理,不管有錢沒錢,都要插上一腳。貧困生認定成為了一場欲望追逐的游戲,偏離了政府扶危濟困、雪中送炭的初衷,褻瀆了捐助人士的愛心。
若要追根溯源,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制度存在先天的漏洞,才讓心懷不軌的學生有機會鉆空子。而高校之所以難以“精準扶貧”,是因為他們很難掌握學生真實的家庭經濟情況。學生來自天南地北,學院不可能到學生所在地一一追查和回訪,所以現實中,只要有地方上開具的貧困證明,學生便可以申請。至于申請成不成功,關鍵要看班級的認定和院系的審核。早些年高校要求學生比窮、賣慘,便是出于這樣的背景。這類荒誕滑稽的評比早已被叫停,但高校貧困生認定過程依然一團模糊,越來越成為一個不透明的公關游戲,誰與輔導員關系好,與學院走得近,誰就有機會通過認定、獲得資助。
若網帖爆料的情況屬實,明某在貧困生認定方面,可謂占據了先天優勢。若她的父親是公務員,在地方上開具一張貧困證明,自然輕而易舉。憑借這張證明,她既可以上只為貧困生提供的培訓課程,又可以在成績好的學生中PK勝出,享受數額不菲的獎學金。寒門學子需要鼓起勇氣、放下自卑心理申請的貧困生資格,他們賴以完成學業的重要經濟來源,在她看來不過是一條獲取資源、創富增收的途徑罷了。如果不是有人中途爆料,大學四年里,她不知還要擠占多少貧困生的機會和資源。
南大官網顯示,除社會學院,“德旺獎學金”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這樣的故事讓人悲涼。國家和愛心人士好意的捐贈,不能成為人人覬覦的唐僧肉;寒門學子有限的救助機會,不應該能成為他人滿足物欲的手段。而要求學校從源頭上核實學生家庭的經濟情況,顯然是不現實的。但這并代表學校無計可施,只能聽之任之,由著偽貧困生大行其道,肆無忌憚地傷害貧寒學子的利益和基本的公平觀念。
其實,一些學生之所以動貧困補助的歪念頭,無非是覺得這筆錢既好申請又好用,可以滿足高消費的欲望,又不需要付出太大的違規成本。對此,學校一方面可以進行動態管理,考察學生日常的消費情況,核實申請資料的真實性。比如清華大學每年會對部分被資助對象進行資金使用抽查,如果學生花錢大手大腳,即取消資助資格。
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擺脫單一的現金發放形式,限制貧困補助的使用范圍,比如直接抵消學費、把錢打到飯卡里,發放生活用品或文化用品,或者規定只能用于在校園里消費。這些可以讓部分偽貧困生失去申請的動力。貪心歸貪心,他們也會衡量性價比,不會愿意以敗壞名聲、被人指摘為代價,來獲得無法完全自由使用的資金,何況還要冒著被監管的風險。
網帖爆料明某微博分享的多是旅游和美食,比較昂貴的溫泉、西餐和日本料理也經常消費
而對于惡意騙取補助的學生,學校也不宜心慈手軟。他們不僅傷害了真正貧困生的權益,也違背了做人最基本的誠信,而且這種不勞而獲、弄虛作假的心理,也為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涯埋下隱患,予以嚴格處理并不過分。在嚴厲處分之余,還可以將其“舞弊”情況記入該檔案當中,相信沒有幾個人會愿意拿自己的前途冒險。
網帖爆料的內容是否屬實,還有待學校查證。這件事之所以引發極大關注,不僅是因為國家貧困補助、愛心人士的救助被騙取、被濫用,還在于富人對窮人生存發展資源擠占和剝奪。寒門學子申請救助路上困難重重,而家境殷實的人卻毫無負擔地將規則玩得團團轉,所有好處都要占盡。所以,明某在微博上的炫富屬不屬實,她的父親是不是公務員,她又是如何獲得的貧困證明和貧困資格,這些都需要學校和地方上給出一個詳細的答案,看看故事是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無論如何,學校都不能再讓偽貧困生任性瀟灑,真貧困生無奈嘆氣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