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問策上海2025|實現高端人才集聚需要積極制度創新
澎湃新聞 王基煒 制圖
貿易摩擦疊加新冠疫情,增加了國際間教育、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其中對高層次科技人才的競爭和爭奪日益演化為國家間新的戰略競爭點。
人才自立是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面對復雜變化的國際環境,在科技人才培育、吸引和集聚上,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我們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儲備、持續優化的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提升的科技創新水平以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要推進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實現高端人才的“中國集聚”,我們仍需要新思路、新謀略、新作為。
一、堅持自主培育高端人才
高端科技人才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解決科技創新“卡脖子”問題的戰略性資源。
作為人力資源大國,中國在工程科技領域的人才培養規模居世界領先地位。2018年,全球科技領域的學士學位授予總數超過7500萬,其中領先的學位授予國為印度(25%)和中國(22%),緊隨其后的為歐盟(10%)和美國(10%)。過去十五年間,中國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美國各州和許多歐洲國家。
除了本科教育外,中國博士教育的規模在近年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其中,中國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博士學位授予量上升較快。
除了規模優勢外,中國在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結構方面,也具有系統化和靈活性特征。近年來,伴隨著前沿技術和科技領域的不斷涌現,教育部也在及時調整、更新學科設置和布局,以優化人才培養結構。例如,2019年新增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等專業,體現了人才培養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人才培養理念。
總之,人才的規模和結構優勢,是中國應對當前和未來世界科技競爭和變革的底氣和信心。
當前,中國正經歷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人口規模紅利曾為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撐,但伴隨著產業轉型及勞動力總體規模的逐漸下降,如何將人才培育的儲備的優勢轉換為質量優勢和人才紅利,仍需進一步的機制體制創新,吸收、總結、分享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培育的經驗、做法和模式。
以芯片領域為例,伴隨著5G時代的到來,半導體行業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尤其是,中國已成為全球半導體的第二大產業分布地區,未來對技術人員的需求快速增加,但在人才供給與需求方面,存在著規模不足以及人才從高校到生產的距離問題。
在推進中國特色雙一流高校建設以及實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過程中,中國應將培養卓越的工程科技人才作為教育改革攻堅期的核心使命,將立德樹人作為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根本要求,不僅在人才培養的綜合改革上下功夫,還要在吸引卓越人才、提升科技職業吸引力上下功夫,為他們提供安于并樂于創新的制度、氛圍和待遇,從而將最優秀人才集聚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來。
二、積極參與全球高端人才環流
積極建立一個開放、卓越、共享、包容的人才制度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教育、人才等優質創新資源流動的便利化水平,形成與國際一流人才資源對話和合作的能力,是中國建設國際高端人才流動“樞紐”的前提和保證。
在所有創新資源的流動中,“人”的吸引和集聚是最復雜、最困難的,因為“人才”的成長和發揮作用,既需要一個人盡其才的制度環境,也需要一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文化氛圍。通過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寬容的創新創業文化、豐富而具有前景的職業發展際遇,才能實現國際高端智力資本的“中國集聚”。
建設高端人才流動和集聚的目的國,還需要在提高人才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功夫,通過體系建設,從制度上吸引人才、挽留人才、用好人才。基于此,未來的人才工作重點應放在:建立國際標準的人才服務體系,從保險、家庭安置等方面為人才的流入、工作和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用好留學生教育政策和學者訪問計劃,吸引特定領域的高水平學者和學生。
伴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國際聲望的不斷提升,中國已經具有了吸引高質量學生的基礎和現實需求,近年來越來越多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選擇中國作為留學目的國。在這一背景下,可以借鑒國際經驗,根據中國科學研究的需求和實際,將留學生教育與基礎科學研究布局聯系起來,發揮高質量留學生群體在基礎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三、打造更優質的人才和創新生態
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營商環境的競爭。
據美國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A.T. Kearney)2019年2月發布的《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報告及全球營商環境友好城市百強榜,在全球45個國家的100座領先城市中,北京排名41,上海排名48。作為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國家中心城市的上海,其營商環境已具備國際競爭力。
世界銀行2019年10月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中國位列31,與2015年的排名90相比有大幅提升。此報告中,有關中國的數據來源于北京和上海的加權平均,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但是,與新西蘭、新加坡等國家相比,上海和北京的營商環境在獲得信貸、繳納稅款和辦理破產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信貸方面,由于登記機構收集的信息不夠全面,覆蓋率相對較低,信貸信息共享存在局限,而這恰恰是信貸市場基礎設施的關鍵要素,是健全的風險管理和金融穩定的先決條件。因此,上海作為中國的樣板城市,還需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統,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吸引更多國際人才。
從國內發展來看,上海的營商環境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在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報告》中,上海在35個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二(第一為深圳);在北京萬博新經濟研究院等機構2019和2020年連續發布的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報告中,上海均排名第一。其基礎設施環境、人才環境、技術創新環境、文化環境和金融環境突出,尤其在市場準入、對外開放和金融服務等方面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擁有較大活力。
此外,上海十分注重營商環境優化,對標新西蘭、新加坡、丹麥等營商環境領先的國家,于2020年發布了《上海市全面深化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實施方案》,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和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營商環境改善,吸引到更多高質量人才,進一步實現了高端人才集聚和經濟高水平高質量發展。
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和創業機會
高層次創新人才集聚是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基礎,是促進城市和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人才保障。
目前,不論國際范圍內還是國內的城市間,對高端人才的爭奪日益激烈,其根本意圖是通過高端人才聚集引領未來產業的布局和發展,從而促進城市的產業轉型,提升城市和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近年來,中國各個城市紛紛加大對人才的支持和吸引力度,以上海、北京為代表,中國在吸引國際高端人才方面,展現出了較強的競爭力和潛力,尤其在薪酬體系、營商環境和創業機遇等方面,接近國際一流水平。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體系既是一國人才吸引力的衡量指標,也代表著特定產業在產業鏈和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處于價值鏈中上游意味著個體或企業從事的是價值增加和技術增值的生產活動,從業人員相應擁有較高薪酬水平。2016年,美國計算機和數學領域的科學家的平均年收入為8.8萬美元,位居所有行業最高,2013至2016年間的年度平均增幅為2.4%。
在中國,高科技行業在近十年邁入了“黃金時代”,就業機會和薪酬水平步入快速發展行列。據統計,中國高科技行業的平均薪酬漲幅高達10%至15%,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領域的漲幅最快,達到30%,年均工資水平接近甚至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體現了高度的人才稀缺性。
在創業方面,中國也展示出了優質的創新機會和創業環境,成為國際范圍內高層次創業人才的主要流動目的地。國際知名的創業調查公司Startup Genome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The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17)利用生態系統業績、融資、市場覆蓋率、人才、創業經驗、資源吸引力等六個主要指標,評價了全球以主要城市為代表的六大創業生態系統的現狀和發展潛力,對28個國家的55個創業生態系統進行評估,并對領先的20個系統進行排序。其中,北京和上海首次入圍,分別位居第4和第8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北京和上海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北京在初創企業數量和創業經驗發展中表現出色,并擁有40家獨角獸公司,僅次于硅谷;上海在融資方面得分較高,政府支持政策方面比較完善,擁有21家獨角獸公司。在人才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得分上,北京排名第8,上海排名第9,并在人才獲取能力、薪酬和人員素質等指標間實現了合理平衡。
這家公司最新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顯示,在全球30個領先的創業生態系統中,北京和上海維持了上述排名。
五、以“人才集聚”賦能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人才競爭的比較優勢已經成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近年來,上海市通過積極的政策創新,在人才吸引方面展示了較強的競爭力。“人才20條”、“人才30條”和“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等的實施成效顯著。
據2019年上海統計年鑒數據,2018年上海市人口遷入(落戶)13.75萬人,遷入率9.43%,在滬外國常住人口172076人,吸引國內優秀人才和緊缺急需人才落戶超過5萬人。2020年9月23日發布的《2020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應屆生落戶條件,上海四所名校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雙一流”高校應屆碩士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即可落戶,這也為上海市吸引人才帶來了新的契機。
2020年6月1日發布的《上海市人力資源服務“伯樂”獎勵計劃實施辦法(試行)》規定,對為上海市集聚人才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給予資金獎勵,更是凸顯了上海對人才引進的重視。
除了政策優勢、環境優勢和產業優勢外,上海應挖掘更多能夠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積極因素。例如,基礎教育也是上海吸引人才的優勢資源。
上海自2009年首次參加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就拿到了三項第一,到2012年再次奪冠,再到2018年與中國其他三個省市作為一個整體拿到了數學、閱讀和科學三項第一的好成績,這顯示上海學生的整體水平居于國際領先地位。同時其教育發展水平、教育公平水平和教育投入水平也處于均衡發展狀態,位于中國和世界前列,這無疑吸引到一大批國際學生來上海學習。2019年上海統計年鑒顯示,2018年在上海就讀的外國留學生人數達到34005人。
總之,上海應結合自身在人才集聚中的“先天優勢”和“政策優勢”,將建設國際高端人才樞紐和集聚中心作為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和未來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