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展|龍美術館三展同開:從《暗物質》看到“中國色”
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近期先后開幕了中國藝術家劉韡、日本藝術家松山智一的個展,以及邱世華、梁紹基等五位藝術家的群展“中國色”,這三場展覽看似并無聯系,但一路看展,能感受到不同門類的藝術家在同一個時間下的思考。
“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展覽現場
在11月中的上海藝術季期間,西岸幾乎成為最火熱的藝術目的地,在西岸博覽會舉辦期間,美術館的新展也輪番開幕,藝術界那幾天如同趕場子一般,趕展覽開幕、趕藝術論壇、趕博覽會,一派藝術合奏。
當11月過去,一切運作如常,在一個周末的上午再到西岸,再走進龍美術館,反倒更能體會藝術作品本身帶給觀眾的體驗,無論是天光展廳的明亮,還是負一層的深邃,帶給公眾不同的觀展體驗和更多的思考空間。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暗物質》,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從劉韡的裝置到松山智一的架上,全球視野下的沖突與融合
走入美術館,第一件撲面而來的作品來自劉韡,這件名為《暗物質》的空間裝置占據了整個展廳,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抬頭看這個黑色的龐然大物,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壓迫感,《暗物質》誕生于2008年,此后這件作品的呈現多為根據場域特制。這件作品也開啟了“劉韡:散場/OVER”。
此后,一件件大型裝置作品在展覽空間中與觀眾不期而遇,《微觀世界No.3》、《1098.1噸沙漠》、展覽同名裝置《散場/OVER》,一個轉角一個震撼,不禁發出一個疑問,藝術家想表達什么?這也是觀看當代藝術作品常見的提問。
轉而想到,展覽前言中某些詞藻的羅列曾被點出“晦澀難懂”。其實,離開文本,直接面對作品,以感受為先,似乎一切變得簡單了。
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廳現場,作品《1098.1噸沙漠》局部。
《1098.1噸沙漠》(2020年)由沙子組成,指向的是當今世界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沖突的核心地帶——中東、非洲或中亞——并由此引出對于土地、殖民、貿易、氣候等問題的關注。《散場/OVER》(2020年)則指向遙遠的星空,那些如人體狀、天體狀的雕塑,堆積多種符號,帶著“三體”一般的混雜含義,而具體到帶給每個人的感受也因人而異。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散場/OVER》,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展覽中還有一件名為《水果當早餐》的影像作品,在呈現方式上有點戲謔,卻顯示了時間與空間如何令物發生改變,在暗黑的影像室中,抬頭看到兩只生梨的變化被不按常規地投射到一個尷尬的角落中,也讓人感到時間的流失。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影像作品《水果當早餐》,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到了二樓,進入美術館的另一個展覽——“松山智一:自然可解”,架上繪畫重新成為了主角。提起日本藝術家松山智一,中國公眾并不熟悉。但看到展覽炫目的彩色,日本當代藝術的一些痕跡和屬性就出現了。
“松山智一:自然可解”展廳現場圖,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洪曉樂
扁平化、漫畫元素、色彩明麗、浮世繪構圖……這些元素很快讓人想到以村上隆為代表的一批日本當代藝術家,但細看,卻很是不同,松山智一把傳統的日式色調跟耀眼的熒光色融合,用自己的審美經驗將編輯過的圖片剪切拼湊,在歡快彩色畫面上呈現出多樣而矛盾的現代文化。細看作品,其中有手繪、噴繪、有平靜的涂抹、也有肆意的筆觸,在畫面中跨越時空的信息被分解再重建,原本不可能共存的事物共存在畫面之中。尤其是一些疫情期間的居家創作,從藝術家的軼事,也畫出了當時大眾的生活狀態。
“松山智一:自然可解”展廳現場圖,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洪曉樂
再讀松山的背景,他1976年出生于日本,20世紀80年代與家人移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從而開始了國際生活,本科畢業于日本上智大學商業管理專業,碩士畢業于美國普拉特學院繪畫與設計專業,現工作、生活于紐約?;蛘驗樗嘣幕慕洑v,使他的作品同時具有古典與現代氣息,兼具裝飾性與概念性。
松山智一,《我們通過網戀相遇》
在同時展出的抽象系列中,松山以千紙鶴為主題并將其抽象化,并且把這象征性的圖標運用到他的繪畫里。松山將民間信仰納入藝術中,這種操作在東方藝術中很常見卻被西方現代藝術排除在外,從而把本該屬于抽象體系的繪畫從西方的習俗中解放出來,試圖去解構和重組藝術史概念本身。
松山智一,《桌面上的烏托邦》
中國色:國際語言與本土精神氣質的結合
如果說松山智一作品傳達出的是愉悅的色彩,那么走進美術館負一層展廳,“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則是另一種更為純粹的美學,展廳的光線稍暗,作品微妙的色彩反倒搖曳而出。
參展的5位藝術家,邱世華、梁紹基、劉建華、秦一峰、陳彧君雖然表現手法不同,有白色繪畫、蠶絲作品、白色瓷器、灰度攝影、水墨拼貼,但他們都指向一種中國哲學精神。
秦一峰,《2013_12_07 14:56 霧》,鋁框109.9×136.8cm,8x10英寸明膠銀鹽負片,自然光,曝光53',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具體到走進展覽首先看到的是秦一峰的攝影作品,他以明式素工家具木材的一個局部、太湖石等傳統文人元素為藍本,用大畫幅相機的客觀角度在不同的時間拍攝,并標注時間、溫度和曝光,而在主觀中,他通過持久耐心等待最合適的自然光線條件進行拍攝、每件作品以拍攝時的確切時間命名,此后手工銀鹽沖印,電腦放大其中最佳選擇,最后以高級灰的負片輸岀。此時,攝影記錄的不只是單純的物像,而是對明式家具殘章衰變的發現,也是多重空間組合的藝術。在展覽幽暗的燈光下灰度攝影成列展示,看似在同一個色調之中,細看卻可見物的微妙而細致的變化,展廳盡頭以明式家具的形制制成的展臺,展示其攝影的負片,與作品配合,構成另一種觀看。
或因為“中國色”的主題,邱世華與劉建華展出的均為白色作品,邱世華的作品看似空白,但平面內部卻有著不確定的風景涌現;劉建華的白瓷繪畫,如同一張邊緣的輕微卷曲的白紙,實則卻是細膩極致的白瓷燒造。梁紹基依舊是以白色蠶絲為材質,其背后帶有生命和禪意。
“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展覽現場,觀眾觀看邱世華作品,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林清煌
展覽學術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夏可君把這種趨于純粹的美學體驗稱為“中國白”——一種中國哲學的“虛白”。此虛白之色,不同于概念化的單色畫(勞森伯格)、抽象的白色畫(瑞曼)、日本及韓國的余白(李禹煥)等,而是一種“虛白”,在虛無-空白與實存-整體之間的悖論結合。
“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展廳現場劉建華作品,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章婧捷
“最初有10多位藝術家進入我們的視野。”之所以最終選擇這五位,展覽策展人蕭斌說,“從學術角度看誰符合主題,從‘星星畫會’開始,中國當代藝術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學習,至今有小一波藝術家完成了學習,開始自主表達,作品也依托中國文化的積淀并進行轉化。此次展覽的5位藝術家,兼具國際語言與本土的精神氣質,他們的作品也已經相對成熟。”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微觀世界 No.3》,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