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
- +1318
最后的脫貧戶丨廣西三江易地扶貧:“天邊”的村民搬進樓房

歸美村被隔絕在大山深處,這里海拔高且道路蜿蜒狹窄,當地人稱為“天邊的村子”。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這個村子最真實的寫照。搬遷前,苗族姑娘姚合妹一家守著分散在山腰各處的一畝地,過著貧困的生活。當時,她一家和夫家親屬一共16口人居住在一棟20多年房齡的苗族木屋里。一層養雞牛,二層吃飯待客,三層住人,姚合妹一家四口擠在一個僅夠擺放床和拖鞋的房間。

姚合妹婆婆和她們家在歸納屯的三層木屋
2019年9月,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隨著廣西三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開展,她一家四口搬到了縣城里的一套三居室樓房居住,孩子們也可以在社區小學就近入學。
住房改善的同時,就業機會的增多也讓這個家庭走出了貧困。如今姚合妹不用再想著如何吃飽穿暖的問題,而是籌劃著來年給新房進行一次裝修。

姚合妹易地搬遷后分得的三居室住房
三江縣位于廣西柳州市北部,地處云貴高原邊緣,桂、湘、黔三省交界處,受限于山區地形的影響,該縣脫貧攻堅工作最大的難點是住房問題。過去5年里,經過全力攻堅,全縣完成6119戶27124人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了山區住房難題。在今年11月20日,三江縣實現了98個貧困村全部摘帽出列。
離開大山
從三江縣縣城駕車到同樂鄉需要2個小時,大半路程都是蜿蜒的山路。而歸美村在更高更遠的山上,熟悉山路的人也需要再駕車行駛40分鐘。
姚合妹此前生活在歸美村下屬的歸納屯。村子四周被大山環繞,山陡且多石,中間有一汪清澈的池塘,景色優美。但被這“九山”“半水”擠壓著,可供居民蓋房、耕種的土地十分有限,往往是一大家幾戶人居住在一棟木樓里。

歸納屯屯內山路狹窄
耕地也都散落在大山的各個角落中,沿山路爬40多分鐘,才能到達另一座山頭的耕地。“山上有一小塊平地,可能就1平方米多一點,我們就種一點水稻和青菜,然后再往上爬,再找到一點點平地”。姚合妹說,之前,他們一大家人耕種著僅約1畝耕地。
耕地極度缺乏,想要賺錢,當地人只能選擇外出務工。“我們也沒有什么技能,就干體力活。”姚合妹說,常見的工作就是去附近的貴州省砍樹,1噸木材包砍包裝車,能掙60塊錢,而一個壯年男子,一天也只能砍1噸左右。這在當地已經算是“高收入”。
長期的貧困困擾著姚合妹,兩個孩子的上學問題也越發嚴峻。歸納屯人口較多,建有一個小學教學點,但初中就要到同樂鄉的中學讀書,“我們下去同樂鄉坐車要40多分鐘,來回一次一人要20塊錢,這個錢付不起”。
轉機出現在2017年。這一年三江縣開始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姚合妹一家人獲得了易地搬遷的申請資格,這讓她看到了離開大山的希望。
經過申請,2019年9月,姚合妹一家四口搬入三江縣古宜鎮南站社區。這里是三江縣17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最大的一個社區,和姚合妹一起搬遷過來的還有4606戶,共計20162人,其中歸美村就有70多戶居民搬遷到了該安置點。
在南站社區,姚合妹一家人住進了明亮寬敞的三室一廳,“現在我和老公一個房間,兩個孩子還有一個房間”。姚合妹說,怎么都想不到,安置點的房子會那么漂亮舒適。姚合妹的兩個孩子也轉到了專為易地搬遷子女新建的江川小學,每天步行就可以往返學校和家,未來即將入讀的中學就在社區對面。
離開了大山,經濟條件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有了收入和存款后,現在她和丈夫已經在籌劃在年后給新房裝修,讓一家人的生活條件“好上加好”。
“解決就業才能搬得出、穩得住”
三江縣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劉光達向澎湃新聞介紹,三江作為最后一批摘帽的貧困縣,脫貧攻堅最大的重點和難點就是住房問題。對于沒有條件改善住房的貧困家庭,三江縣采取了“自建+統建”兩種模式。
統建就是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而縣城周邊安置點是三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主要部分。在劉光達看來,這些安置點不僅解決了貧困家庭的住房問題,還解決了就業、醫療、教育等問題,真正意義上阻斷了“貧困在家庭中的代際傳播”,“相當于在他們這一輩就走出了大山,無論是地理上還是生活上”。
對姚合妹們來說,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很多貧困家庭不愿意易地搬遷,就是擔心在縣城里生活不下去,他們在山里至少有一畝三分地解決吃飯問題,但到了縣城,吃飯、水電,都必須要能掙錢了。”三江縣古宜鎮南站社區第一書記吳海源告訴澎湃新聞,只有解決就業問題,才能實現搬得出、穩得住。
為了實現居民在家門口就業,南站社區提供了8個扶貧“微車間”,包括電子廠、玩具廠、國畫廠、皮鞋廠等。這些車間采用計件付費的方式,工人不用每天定點定時上下班,可以兼顧家庭。
南站社區居民賀生妹沒有一技之長,又要照顧孩子,“在縣城里怎么掙錢生活”曾是她搬遷前最大的擔憂。現在,她每天把三個孩子送到社區內的江川小學后,就會立刻前往樓下的國畫廠工作。在這里她負責根據印痕給畫作描上墨色山形,經過簡單培訓即可上手。

易地搬遷點南站社區的“微車間”國畫廠
工作5個月后,賀生妹描摹的手法越來越嫻熟,約2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一幅,一幅可賺20元的手工費,平均一天下來能完成五六副,如果偶爾加班,則可以完成六七副,一個月收入超3000元。“在來之前沒想到我自己還能賺那么多錢,也不影響帶孩子。”賀生妹說。
吳海源介紹,“微車間”自2018年建成后即開始運行,最多時能提供2500個就業崗位,目前長期工作的居民約有四五百人。
培養一技之長也是社區促就業的方式。吳海源告訴澎湃新聞,外出務工是當地年輕人的主要工作模式,但由于缺乏技能,不少年輕人只能從事單純的體力勞動,工作辛苦收入也低。
如今,南站社區已經開展了20多個技能培訓班,包含電工、家政服務、叉車、美容美發、面點等多個方面。今年看到全國刮起了“螺螄粉潮”,南站社區又開創了螺螄粉培訓班,專門找人進行螺螄粉的制作培訓。
“我們培訓班里有人學完后就開了螺螄粉店,實現了自主創業,也有的人已經開了螺螄粉店,但想要味道更好一些,也來參加我們的培訓班。”吳海源說,目前螺螄粉培訓班已經開展了6期,每期都有60多人參加,培訓結束后還需要進行實戰考核才算正式畢業。
吳海源說,南站社區已經流轉了1萬畝土地用于建設茶葉扶貧產業園,讓社區居民可以從事熟悉的種茶事業,獲得家庭收入。目前還正在建設高速扶貧生態產業園,計劃引進20多家企業,帶動三江縣產業發展,促進就業。
據三江縣扶貧辦主任劉光達介紹,在扶貧干部的努力下,目前全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已有6044戶共計14037人實現了穩定就業創業,平均每戶至少有2人能實現穩定的就業收入。
智力扶貧,讓孩子們看到更大的世界
沒搬遷前,吳文慧的家距離最近的學校有30多公里。每天天剛亮,爸爸就要騎著電動車帶著她出發,將近兩個時才能到學校。
“從村子搬遷到鎮上,現在可以多睡一會兒,放學后也可以早點到家多學習。”聊到這,吳文慧顯得很開心。
如今11歲的吳文慧是三江縣古宜鎮中心小學的一名5年級學生,2017年以前,她一家人住在八江鎮福田村林福屯。當時吳文慧一家還是貧困戶,家里五口人,爺爺已85歲高齡,身體不好,常年吃藥,姐姐靠著助學貸款上了大學,父母因為文化程度較低沒有穩定工作,經濟壓力大。
2017年,在當地政府的安排下,吳文慧一家跟隨村里不少貧困戶一起,統一搬遷到南站社區,住上了78平米的安置房。
搬家后,吳文慧父母陸續在鎮里找到了工作,姐姐也順利大學畢業,進入柳州市疾控中心工作。吳文慧上學的通勤時間大大減少,讓她有了更多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上個月,吳文慧跟著老師和同學,帶著團隊的小發明《彎道對向來車提示系統》前往市里參加比賽。
“不只需要物質扶貧,更需要智力扶貧,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扭轉貧困局面。”古宜鎮中心小學校長楊清向澎湃新聞介紹,學校一直鼓勵孩子在課堂和課外時間多學習科學技術、多參與科學實踐,開拓視野,為他們創造條件到縣里、市里甚至省里參加科技比賽,積極參加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的“我和媽媽學科學”等一系列活動。
吳文慧媽媽韋燕曉說,自己讀書少,文化程度比較低,孩子學了不少科學知識,到家也會告訴她,比如“什么是光合作用”“新冠病毒是否會在蔬菜上存留傳播”等,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學習了很多。
在古宜鎮中心小學的宣傳欄上,展示著該校在科技實踐方面的成果,不少是來自省市級活動競賽的榮譽。其中,具有當地特色的“適用于村寨火災逃生路線指引系統”曾獲第34屆廣西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創新成果競賽一等獎。
“這些成績對于一個鄉鎮小學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楊清說,好多貧困孩子都是因為參加這些科學競賽,第一次走出鄉鎮、走出縣城,去看到更大更好的世界,立志通過更努力的學習來改變人生。
三江縣江川小學是三江縣易地扶貧搬遷首個專屬學校,建于2018年7月,該校生源主要來自轄區建檔立卡的易地搬遷戶家庭子女。江川小學校長李曉雪向澎湃新聞介紹,貧困大山出來的孩子基礎差、底子薄,但是對于沒見過的東西,他們充滿著好奇心。

南站社區為易地搬遷子女專門建設的江川小學
李曉雪說,第一次在學校里辦科技節,起初還擔心孩子們不感興趣,沒想到熱情度非常高。飛機模型、3D打印、AR產品,這些城里孩子司空見慣的東西,都成孩子們熱捧的對象。
“越是貧困,越要擁有夢想,越是開闊眼界,我們能做的就是創造條件和機會。”李曉雪說。
發展“兩茶”產業,守住脫貧成果
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今年11月20日,三江縣順利通過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評估驗收,實現98個貧困村摘帽出列,整縣脫貧摘帽。
但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并不代表永遠戰勝了貧窮,如何守住脫貧攻堅成果?成為了全縣下一步的重點目標。
“我們說,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就相當于一個病人大病初愈,病是治好了,但不可能立刻恢復健康,還會有一些不穩定,所以我們的隊伍仍然不能松懈,現在上了奔小康的大道,接下來就要跟緊大隊伍。”劉光達說,“對三江來說,我們脫貧攻堅工作最大的亮點,就是建設成了我們的‘兩茶’產業。”
“兩茶”產業是指茶葉和茶油產業,雖然二者都帶有“茶”字,卻有著天囊之別。
“三江茶”是三江縣有名的標志性產品之一。該地因地處廣西北部山區,氣候濕潤,日照充足,且海拔在600-900米之間,有著“高山出好茶”的有利環境,也有著歷史悠久的種茶和飲茶文化。
劉光達介紹稱,三江縣將“三江茶”作為脫貧攻堅的產業扶貧項目來做,加速了三江茶產業的發展。
“有一個明顯的數據,我們縣的茶葉種植面積在2015年是15萬畝,這是從1988年到2015年27年間發展出來的,相當于每年新增5000畝。但我們在脫貧攻堅期間,從2015年到2020年,5年就把茶園新增到了20萬畝,平均每年1萬畝。”劉光達說,目前三江縣的茶園種植面積居廣西第二,干茶年產量可達到1.46萬噸,年產值達16億元。
產業帶動下,2019年三江縣已有6.5萬農戶種茶,從業人員達到25萬人,農民茶葉人均收入可達4326元。其中全縣茶葉種植覆蓋貧困戶1628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茶葉1畝以上的覆蓋率達到了63.07%。種茶,成為了當地名副其實的脫貧產業。

三江縣八江鎮布央村仙人山茶園
“油茶”種子可榨茶油供食用,在三江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當地每個鄉鎮、村寨幾乎都種植油茶林,但以往主要是供村民自用。
三江也將油茶納入了脫貧重點產業發展。劉光達說:“我們的油茶產業以前只能說是‘有’,但不夠‘優’,在脫貧攻堅期間,我們就瞄準了油茶品種改良這一塊,低產改造和新增種植面積兩手抓,將油茶真正發展成了特色扶貧產業。”
據他介紹,脫貧攻堅以來,全縣實施高效油茶品改面積從7.19萬畝增至18.8萬畝,總面積達62.6萬畝, 居全國第三、廣西第一,年產茶油可達到3824噸,年產值4.52億元。目前三江縣的油茶產業已經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33萬農村人口,農業人口人均油茶林面積1.8畝,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在98個剛剛脫貧摘帽的村中,有86個村種植油茶34萬畝,貧困戶覆蓋率達61.36%以上。

侗族群眾在三江縣油茶基地采摘油茶果
劉光達介紹稱,三江茶每年可以從春季采摘到秋季,但到了冬季老百姓就沒有了收入。但這時就迎來了油茶茶果的采摘期,兩者互補,讓老百姓能實現一年四季都有穩定的收入,“生活就踏實了”。
油茶作為一種生長期較長的經濟作物,往往需要種植5年結果,8年后才能迎來盛產。對于油茶,三江縣還有著新的期待。“我們現在全縣種植的油茶,等五六年后就能迎來盛產期,到時剛好是我們進行鄉村振興的階段,產業又能跟上了鄉村振興的步伐,給我們帶來新的活力。”劉光達說。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