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不為下架叫好,但它確實爛透了
原創 毒Sir Sir電影
2020果然魔幻大年。
年初,我們還在為絕望中的影視行業發愁。
年末,觀眾就陷入了“誰是今年國產第一爛劇”的激烈討論。
結局真不好說。
雖說把金庸名著改成國粹的《鹿鼎記》已尬出新高度。
可這后來居上的選手也自稱實力戰將。
你看,實時評分打個平手:
△ 上:《鹿鼎記》;下:今天主角關鍵時刻,它還連扔兩手“王炸”穩住勝果。
點名批評、全網下架。
Sir本以為這事就這么過去了。誰知,片方臨門一腳還來個戰術后撤。
直接發文硬剛:
Sir也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強制下架。
但深扒下去,這爛劇的戲,是真過了。
如你所愿。
今天就推敲推敲。
雷霆戰將
仔細看,《雷霆戰將》的戲精之路從海報就開始了。一行小字:
“根據《亮劍之雷霆戰將》劇本改編”。
哦豁?
Sir去查了查,都梁出版過的《亮劍》原著小說,的確有這個格式:
亮劍之blablabla。
可偏偏沒有什么“雷霆戰將”啊。
明明之前的通稿里都寫著:“改編自《亮劍》原劇本”啊。連劇名都是《亮劍3》啊。
Sir心想,不會吧。好歹是個正規電視劇,不會蹭得這么明目張膽吧。
幸好,Sir在職員表里找到了原著作者都梁的名字。
等等。
“藝術指導”?
△ 截圖來源:百度百科那么,真相是……
這版《雷霆戰將》,除了自己寫上去的“亮劍”倆字,跟《亮劍》沒有任何聯系?
所以……
海報上那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
“我改編了我自己”???
劇本之謎還只是前菜。《雷霆戰將》暴露的國產劇通病,可不止一個“蹭”字。
01
開播前可是重頭戲。
經典劇本加持(它自己說的)。
還打著“青春抗戰”旗號。
先別笑。
抗戰劇需不需要年輕化敘事?
需要。
真實抗戰中有沒有青春?
有。
但即使撇開“抗戰”,劇組也對“青春”二字的理解出現了巨大偏差。
青春,就是把老演員換成小鮮肉?
青春,就是一邊放炮一邊談戀愛?Sir估計連郭敬明自己都沒敢想,竟然有人在抗戰戰場上致敬自己的《小時代》。不信?
Sir要曝光幾張珍貴的歷史影像了:
八路軍軍官在西式小洋樓里發號施令;
國軍將領在聽取戰報的間隙端起一杯卡布奇諾,一口入魂后,淡定評價,“糖放多了”;
我們的主角大勝歸來,不忘對祖國未來花朵留下霸總式的深情電眼。
生動詮釋什么叫:寄予厚wink~
網友、官媒、各大公眾號,群起而吐之。結果?
劇組瞬間興奮起來,展示職業戲精嗅覺,畢竟有沖突的地方,就有表演空間。
連夜起草文章,回應質疑。
這速度值得Sir等新媒體人學習,回應看起來有理有據,邏輯清晰。
服化道太假?
有圖有真相,當時真有女兵穿裙子哦:
選角有問題?拿出軍史資料。
國共將領年齡對比,指出當時抗日軍隊的主力,以20-40歲的青年人為主。
戰場喝咖啡、抽雪茄浮夸?
人家整個博物館給你搬過來——
看,咖啡雪茄都是當時時髦產品。
還拉上別的影視劇作為側面舉證。
△ 姜文:我讓你翻譯翻譯你還記仇了最后才是大招。
舉高民族大旗,奏起英烈之歌,為自己的辯解來一次主題升華。
呃……Sir逐字逐句看完,只想說——
去,你,的,吧。
通篇文字游戲,還是一眼能看穿那種。
偷換概念、轉移視線嘛,老招數了。
Sir舉個例子:
上海十里洋場,曾是遠東金融中心,繁華一時無兩,這是民國。
內陸饑荒災亂,餓殍千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只能賣兒鬻女。這,也是民國。
要是討論當時經濟成就的巔峰,用上海舉例無妨。但要臨摹戰爭真實、民族苦難,你還拿上海舉例?
服裝有沒有歷史原型?有。
國軍軍官有沒有抽雪茄,喝咖啡的情況?有。
老一輩革命者,有沒有既年輕,又帥,還高大威猛,有時出門還特別愛抹發膠,全身霸道總裁范的?
或許有。
甚至愛情,有沒有一見鐘情,有沒有矢志不渝?
也有。
但Sir相信,再多的特例,也回避不了以下常態:
《雷霆戰將》真正激怒觀眾的不是表面浮夸,而是骨子里的油滑。試圖用少數去代表多數,用特例去掩飾真相。
尤其,用當下輕浮的態度,去詮釋嚴肅的抗日題材。
Sir再舉個例子:
劇中,獨立團部隊占領了大豪宅,國軍軍官帶命令來征收。
沖突發生。
怎么發生的?
一邊:你不讓,我就踏平你獨立團。
另一邊:你態度不好,我就不讓。
△ 必須點名表揚后面這位群眾演員這什么?
過家家?
來,看你的“前輩”怎么拍。
即使一樣曾經被批評不夠符合史實,即使也是爽劇路子,原版《亮劍》在應該傳遞態度的節骨眼絕不掉鏈子。
國共沖突如何展現?
雙方先是一輪你來我往的電話溝通。
然后互相推諉,打掩護。
好不容易談妥了,大家坐下來好好談。表面好酒好菜,和顏悅色,實際是鴻門宴。
一旦觸碰到雙方利益,扛個炸藥包,不在話下。
導演極力渲染著當時國共雙方曖昧而又緊張的“合作”關系。因為只有這樣,機警而勇猛的“李云龍”形象,才能立起來。
差距顯而易見——
兩部劇同樣是把“抗戰”,當做戲劇的幕布。
在《亮劍》這,它為人物搭起了真實而有效的時代舞臺。
在《雷霆戰將》這,它就是一塊低齡鬧劇的遮羞布。
02
雖然由于下架,你們已經無緣欣賞這部神劇的后續劇情。
但,作為完整看完前9集的Sir來說。
可能,也許,大概。
這回還真的得為他“洗白”一次。
別急著罵,耐心點。
把問題分開看。
這是一部爛劇么?
是。
但它真爛到全網痛批,勒令下架,死了還得踩上幾腳,永世不得超生的程度么?
Sir摸著良心說,不至于。
與其說是觀眾對它這一部劇的惡感,不如說,它承載的,是長久以來,對“抗日神劇”大行其道卻被放縱不管積累的怨恨。
不是辯解。
作為一部在2015年立項,在2016年開機的作品,在互聯網信息日新月異,輿論風潮轉向如此之快的今天,這其實是一部來自五年前的“活化石”。
2015年是個什么時代?——“抗日神劇”最后輝煌的時代。
跟前輩們比,這部《雷霆戰將》只能稱得上弟中弟。
忘了?
曾經出現在各大熒屏,霸占居家老人們遙控器的爛劇,雷到什么地步?
以下畫面,絕對能載入華語爛劇編年史。
看發型。
2012年的《向著炮火前進》里,吳奇隆就是這造型。
且是全程、無死角地保持下來。“頭可斷,血可留,發型不能亂”,就是當時的金句。
還標配皮夾克與機車。
加上狗牌,標準美軍裝扮。
更離譜的是——
你沒看錯。摩托車上還改裝加特林機槍,哥以一敵百不是傳說!
耍耍帥,開開掛,這還是初級“雷”。
挑戰你認知極限,才是“抗日神劇”們的宿命。
為了抗日,各種奇人異士紛紛出現,憋出了各種大招。
奇人一號:燕雙鷹。
金剛狼的爪子,美隊的身手,西部牛仔的裝扮,套上一件抗日的外衣,都能給你整上。
超能力?必須有,知乎網友@星河進行了詳盡的總結:
照搬好萊塢那都算low的。不得不說,當時市場的激烈競爭算是激起了國內影視行業的一個創意高峰。
奇人2345號,你根本想不到:
什么和尚、尼姑、宗教界人士、武林高手……拉開“全民抗日”的序幕。
甚至,還催生出國內各大編劇對牛頓第二定律集體提出質疑的叛逆思潮。這些場景很難見到了:
手撕鬼子,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槍斗術子彈拐彎,受辱后化身射箭高手,發明包子雷既能吃又能炸……
那都不叫八年抗戰(現在官方改成14年了)。那叫日本軍隊花了八年時間才逃出中國啊!
現在懂了吧。
《雷霆戰將》不過那一撥神劇大潮的時代遺產。
由于各種原因,僥幸活到現在播出,由于亮劍的原因獲得輿論關注,卻承受了不全是屬于它的憤怒,被早早宣判死刑。
它“死”是死了。
反過來。
這“宣判”,就完全正確?
它在網友和輿論的助推下,顯得洶涌澎湃,又同仇敵愾。
正義得就像——
那些“神劇”不曾存在過一般。
然而,很多人忽略一個現實。
在互聯網之光照不到的陰影里,抗日題材仍是電視行業內的收視擔當之一。
從收視巨頭,到人人喊打。是大眾認知水平的提高?
還是說。
它們從未離開過舞臺。
不過藏匿于另一種荒誕之中。
03
抗日神劇亂象,官媒批,網民批,連日本人也注意到了。
兩年前Sir就介紹過一本書。
日本人巖田宇伯寫的《抗日神劇大百科》。
注意,人家不是嘲笑。是研究。
作為中國文化的愛好者,作者耗時六年,認認真真解析了21部,合計678集,總時長30180分的抗日神劇,最后得出了結論。
坦白說,這結論Sir當時看得臉紅。
他總結出這些“抗日神劇”,本質上——
“抗日喜劇”。
如果未來有人想要看看21世紀前二十年里,中國人的腦洞,文化尺度,思想邊界……抗日神劇可能是最好的研究對象。
無視科學,無視重力,無視時代背景,就不談了。
更重要是:
它們可以披著“抗日”的外皮,挑戰各種禁忌。
比如,抄襲與放飛。
美漫的,日漫的,漫威的,DC的,碟中諜,時裝秀……
只要能吸引眼球,管它哪里的,拿來。比如,暴力。
殺人,分尸,流血,完全B級片尺度……
再比如,色情。
情色誘惑?SM性暗示?
荒誕吧。比旗幟鮮明的反對更反動的,是扛著紅旗反紅旗。
比扛著紅旗反紅旗更可怕的,是某些有心人一面拉低門檻,一面又在出事后義憤填膺。
日本媒體還是客氣的:
出發點并不是將這些抗日神劇視為反日宣傳,而是作為一種搞笑的高度幽默。
反問我們自己:
抗日,是一件搞笑幽默的事么?
先別斬釘截鐵。
還真有不同意見。
創造“包子雷”的《敵后便衣隊傳奇》的導演在采訪中說:
過癮就是一種審美的愉悅!打鬼子和殺漢奸就要打得痛快,殺得過癮,要大快人心。所以用各種手段打出來的不一樣戰法,體現中國人的氣慨和智慧!
痛快?過癮?爽?
Sir覺得哪怕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看到這些字眼現在估計都氣得發抖。
的確。
面對歷史,我們需要尊重,需要敬畏,需要反思。
那不代表著創作上的死板。
回到《亮劍》。
2005年播出,至今穩坐抗日劇top1,豆瓣9.4。
今天依然有人批它不“真實”。主角的江湖氣,故事的過度沖突等,的確有夸張成分。
《亮劍》好在哪?
或者說,它區別于“神劇”的地方在哪?
由于預算不足,全劇幾乎在冬天拍攝,寒冷的氛圍與臟兮兮的質感,使得全劇的服化道非常契合抗戰歷史形象。
但這種臟,卻有一個極重要的作用:把“神”還原成“人”。
相當于過去把“三皇五帝的傳說”還原成“市井街頭的話本”。
別小看這個。
往往傳頌千年的佳話,并不是歷史楷模,而是人民群眾口口相傳的“二次創作”,這恰恰是文藝作品的意義。
劇中李云龍就是這么個人。
愛罵人,說臟話,不愛干凈,毛病一大堆。
這并不影響觀眾對八路軍指戰員的尊敬。相反。
李云龍關鍵時刻絕不掉鏈子,敢打敢拼,重情重義,理想樸素,意志堅定,同時是一個能讓所有人向往的傳統英雄形象。
它也沒停留在塑造英雄。《亮劍》豪不避諱地展現了抗日神劇的擁躉們可能不愿接受的真實。
包括但不限于:
抗日時的國軍不全是孬種,像楚云飛;
日本侵略者,并不總被人民群眾的機智打敗,相反,中國軍民在戰爭中經常會遭到巨大傷亡,像山本特工隊,趙家峪慘案;
以及,不論是八路軍還是國軍,都會出現叛徒,像朱子明。
……
總結來說,《亮劍》即使不完全“真實”,但它無限接近我們期待的“真實”。
解構權威,回歸人性。
可15年后呢?
兜兜轉轉,又一部《雷霆戰將》出現我們面前。
盡管它被下架了。
盡管,它在主流輿論中被罵慘了。
可它為何還能出現?
是誰在降低標準荼毒普通觀眾,又是誰依然在用輕松娛樂的口吻,消解整個民族的悲劇與傷口。
再者。
“它”還會出現嗎?
Sir希望,這不只是一次群眾“打假”式審判。
Sir更希望,這是一次對“真實”的追問。
什么是真實。
Sir始終認為,真實的前提,是面對我們自己的人性,并包容更多的人性。
最后Sir想引用一段話。
來自一個日本人,對自己國家侵略的反思。
這人你們都認識:
容易忘卻‘加害’的國民性。戰后德國對待戰爭的方式令人贊賞。他們公開承認自己的加害性,遺憾的是日本沒有采取相應的做法。這是因為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國民層面,受害者的意識非常強。國民的個體層面是這樣,日本歷史自然也采取了這樣的態度。是忘卻了加害的記憶,還是把心一橫,認為大家都這么做,將一切一筆勾銷了呢?反正全體國民都轉向了遺忘的方向。
——是枝裕和《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
還不過癮?試試它們它確實爛透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