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口述要素市場開放|蔣以任:重要的是與國際接軌
【編者按】
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大國際中心,值此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站在再改革、再開放的新歷史起點,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采訪了浦東開發開放的親歷者、參與者,口述上海金融要素市場對外開放那段崢嶸歲月。
上海鉆石交易所是中國對外開放進程中一個成功而典型的案例,它的設立涉及上海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建設的具體操作,如何打破外貿、財稅、外匯、海關等固有規制,與國際慣例接軌,決策者們大膽闖、大膽試,走出了一條部市合作、部委聯合的協同創新之路。
澎湃新聞·智庫報告欄目推出《口述要素市場開放》系列,以上海鉆石交易所創建及成長為樣本,回首上海四個國際中心建設之路,望對中國未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推進自由貿易,探索制度層面集成創新提供參考。
澎湃新聞 王基煒 制圖
口述:蔣以任
采訪:徐建剛、嚴亞南、姚建良
整理:嚴亞南
時間:2019年7月16日
在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市委、市政府就開始醞釀、研究建立鉆石要素市場。我大概是在1999年底至2000年初開始參與這項工作。
“四個中心”建設的必然選擇
上海建立鉆石交易所,經歷了認識上的變化。其實最早市政府是希望能培育上海的鉆石加工業,然后隨著上海城市功能的轉型和發展,特別是確立以服務業為主的發展路線后,逐步聚焦到成立鉆石交易所。細講起來,之所以要設立上海鉆石交易所,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為國內鉆石消費市場已客觀形成。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內經濟發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國內市場對鉆石的需求不斷擴大,客觀上形成了日益發展的鉆石消費市場。從發展前景看,國內鉆石消費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形成了對加工業的需求。
其次是上海要建成“四個中心”中的金融、貿易中心,重中之重就是要建設金融要素市場,尤其是黃金、鉆石這些要素市場。從要素市場的選擇來看,國內市場對于黃金的需求歷來是最大的,而且黃金是現貨市場,所以市政府在籌劃要素市場的過程中,黃金要素市場是優先考慮、先期成立的。同時,考慮到鉆石體積小、價值高,通過鉆石貿易可以帶動國內鉆石加工、增加就業,因此建立鉆石要素市場可以增補行業空白,形成新的要素市場配置。所以,市政府就將這兩者放在一起推動,作為上海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之一。
第三是有助于鉆石產業鏈的形成,促進上海經濟發展。鉆石產業是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與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的結合體。鉆石加工業價值高、加工量大,發展得好就能拉動就業、產生GDP增量;而鉆石貿易、設計、銷售等及其產業鏈屬于現代服務業,同樣能貢獻價值量和GDP。
第四是有利于打擊鉆石走私,規范市場秩序。由于當時絕大多數的鉆石是通過走私進入國內市場,而且魚目混珠、良莠不齊,消費者權益很難得到保證。通過建立鉆石要素市場。一方面有助于解決當時國內鉆石走私猖獗、國家稅收流失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國際化、規范化的操作規則,進一步規范鉆石交易市場的秩序。
在這種背景下,建立鉆石要素市場就成為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一個必然選擇。
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我主要承擔著上海產業結構大調整、國有企業大改革、新項目大發展的工作。當我參加鉆石交易所這個項目時,已經是由市政府層面來開展工作了,實際上正處于全力推進、全力沖刺的階段。徐匡迪市長十分重視此項目,親自予以推進。記得當時徐匡迪市長交辦我負責這項工作時,我感到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通過一段時間的熟悉、討論,我對這個項目的來龍去脈、進展情況、關鍵環節以及下一步工作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鉆交所這個項目一開始是改革開放初期,由陸家嘴開發公司提出的,并做了很多工作,后來提交到浦東新區和市政府層面。黃奇帆同志在擔任市政府副秘書長兼市經委主任之前,還在國務院秘書局工作過一段時間。從那時起,他就已經在積極推動這件事了。
搞鉆交所項目,市里原來的想法是“兩條腿走路”:先建立鉆石交易所,同時把鉆石加工業搞起來,形成鉆石產業鏈。所以,鉆石交易所作為整個鉆石產業的連接點,可掌握和驅動整個鉆石產業鏈的發展。當時我分管全市制造業,就考慮在陸家嘴開發區和龍華地區各設立一個加工區。那時候國內的人力成本每月才1500元人民幣,同時期在國外的人力成本是每月1500美元,我們當時的判斷是,在國內搞鉆石加工業還是有優勢的。我還與浦東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胡煒同志共同為陸家嘴鉆石加工區成立揭牌。
陸家嘴鉆石加工區當時已經有了規劃,占地4萬多平方米,其中3萬多平方米屬于完全獨立區域,已建成標準工業廠房二幢:占地近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76萬平方米。在龍華地區設加工區,是因為老鳳祥所屬的鉆石加工廠在那兒一直都有鉆石加工業務。我曾經多次去加工區實地調研、考察過。
上海鉆交所成立后,由于土地、租金、人力成本不斷上漲,加上外省市以及印度等其他國家鉆石加工業的迅速發展,形成了更有競爭力的價格優勢,陸家嘴鉆石加工區沒有搞下去。龍華加工區雖然今天還在延續,但鉆石磨鉆加工由于成本不斷上升而缺乏后勁,上海也基本退出了。幸運的是,設在龍華加工區里的老鳳祥鉆石加工中心(原上海鉆石廠前身)和老鳳祥首飾鑲嵌廠,由于鉆交所的建立和稅收優惠促進了企業自身改造和提升,近十年來實現跨越式發展,年銷售鉆石飾品40多億元,利潤4億元之多,年銷售鉆石(裸鉆)50多萬克拉,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學習借鑒國際慣例和規則
2000年3月10日,國家外經貿部下達了“關于籌建中外合資上海鉆石交易所的通知”,正式批準上海籌建鉆石交易所。拿到批文后,市里決定正式建立鉆交所,并成立了籌備建所的工作組。4月30日,市委下發任命通知,由我擔任組長,黃奇帆、朱曉明、魯培軍和王安德任副組長。
圍繞鉆交所籌建工作,當時市里要求主要抓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由市外經貿委牽頭成立鉆石交易聯合管理辦公室;二是籌建上海鉆石交易所及有限公司,由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上海陸家嘴(集團)有限公司及以色列艾森貝克集團和兩至三個在世界鉆石業有影響的外國公司共同組建。
考慮到我們國家不產鉆石,鉆石基本依靠進口,要建成與國際接軌的鉆石要素市場,就需要學習、借鑒國際慣例和規則。因此,當年在醞釀、研究的時候,朱镕基副總理就提出上海鉆交所的性質應該是中外合資企業,當時考慮的合作方是以色列大財團艾森貝克集團。朱總理曾在北京會見艾森貝克先生,我們與他們的談判也進行了較長時間,但是自從1997年3月艾森貝克在北京過世后,他的兒子接手項目的談判工作,項目就進展得不太順利。
2000年5月,徐匡迪市長還專程去以色列拜訪了艾森貝克集團,雙方對進一步的工作達成很多共識。但是,在之后的談判工作中,該集團還是以政策沒到位、看不到前景為由,不明確表態。我們原定7月份要開業的,已進入倒計時了。最后,我們決定不再等了。
在選擇合資方或者要不要合資這個問題上,我當時與外經貿部部長助理馬秀紅匯報過,如果不合資,那我們中方可以自己搞。深圳的鉆石加工產業搞得蠻好,也出了很多人才,自己搞應該沒問題的。后來,考慮到這個行業國際化的特殊性,感覺最重要的是要與國際接軌,特別是在市場組織、交易方式和制度規范方面,都要與國際慣例接軌,借鑒國際規則辦事。于是,馬秀紅同志親自出面去香港,找到了香港鉆石總會的馬墉宜先生和香港鉆石加工協會的姚文雄先生,請他們作為外資方加入這個項目。
最后,我們確定由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陸家嘴(集團)有限公司、香港百利興公司作為三大股東,各占25%的股份。在其他股東的選擇方面,主要考慮貿工結合,或有自己貿易渠道,或從事鉆石加工。最后選擇了另外五家單位各出5%,總共25%。這五家單位是:東浩集團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有限公司、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山東工藝品進出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豫園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寶戴夢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這樣,就把上海鉆石交易所的股權結構定下來了。
根據這個架構,就確定了上海鉆石交易所領導班子人選。因為項目是部市合作,所以由外經貿部下屬的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派總經理,陸家嘴(集團)有限公司派副總經理。我們上海方面的態度很明確:成立上海鉆交所這件事情,是在中央的支持下才能做到的,我們只要做到鉆交所落在上海就可以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就公司的治理結構和內部管理機制來說,上海鉆交所的設置基本上參照以色列鉆交所,實行會員制,有理事會。招募會員也蠻復雜的,經過一番考慮,要選擇有身價、有實力的會員,所有會員都要有對外經營權。因為當時拿到鉆石進出口經營權是不容易的,每年要達到一定的經營量才能具備自營權資格。
積極籌備各項建所事宜
自2000年3月,中央同意上海建鉆交所以后,我們就開始進行緊鑼密鼓的準備。
首先是外出學習考察,了解鉆石行業的國際規則。外經貿部先于地方組織了考察團,上海方面由我帶隊于2000年6月去比利時考察并參加HRD的研討會。因為比利時安特衛普是上海的友好城市,所以我們這次去比利時開會,也是作為友城交流的一項內容,安特衛普的市長出面接待了我們。
2000年6月,上海市副市長蔣以任(前排左二)率團訪問比利時安特衛普鉆交所。王安德 供圖
HRD的全稱是比利時鉆石高層議會,這是官方承認的非營利性鉆石專業組織,成立于1973年,全世界50%的鉆石在這里交易。該議會集合了比利時的四家鉆石交易所、比利時鉆石交易所聯合會以及相關貿易組織及工會。其主要宗旨為:開發與保護比利時鉆石貿易及工業,從事相關的學術研究,推廣安特衛普鉆石中心,充當比利時鉆石貿易及工業的代言人。當時HRD約有人員170名。HRD由全體大會、董事會和理事會組成,下設總管理處、鉆石局、市場研究處、新聞發布處、寶石學院以及證書部、鉆石科技研究中心等各部門。我們國家很多從事珠寶檢測的專業人員,早期都參加了HRD在中國舉辦的培訓班。
在比利時考察期間,我們除了參加研討會等活動,還拜會了HRD鉆石局和證書部,參觀了幾家具有代表性的鉆石交易所、鉆石銀行、快遞公司和鉆石加工廠。給我留下比較深印象的是,他們的管理和安保措施極為嚴格,估計歷史上發生過偷盜和搶劫的事情;鉆交所實行會員制,有理事會;會員的辦公場地很小的,一間間像鴿子籠一樣,不講門面排場講實惠;交易大廳里有一張張長條形的桌子,雙方就在那兒談生意,鉆石就裝在一個布袋里,里面一顆顆鉆石的分量都寫好,很精確的;交易大廳墻上的櫥窗里貼著一個個人的頭像,這些都是有不良記錄上了黑名單的人,按這個行業的規定,這些人以后就不能再進入這個行業。實際上這是種很古老的管理方式,所以在世界上從事鉆石交易的基本都是小眾的,是熟人間的交易。
在考察過程中,我們還詳細了解了鉆石交易所的運作方式和各項制度,包括鉆石交易方式、鉆石運輸方式,交易場所和倉儲地的建設要求、安保措施、報關流程,以及銀行、保險、餐飲等配套服務,等等。
其次是借鑒國外經驗,協調相關部門進駐鉆交所。籌備鉆石交易所涉及的職能部門特別多,像海關、稅務、外經貿、檢驗檢疫、銀行、外匯、保險、安保、工商、檢測鑒定等部門,當時大家的認識還不太統一,所以整合協調的工作量比較大。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曾批示指出,鉆石交易所以前我們沒有搞過,缺乏經驗,所以不要輕易否定上海的意見,請外經貿部牽頭組織去國際上知名交易所考察。經過中央各部委和上海有關同志到以色列等國進行考察,大家思想逐步統一,覺得要借鑒國外鉆交所的經驗,在交易所里提供“一條龍服務”,各相關部門在此開設服務窗口,以簡化交易手續,提供交易便利。
2000年10月,上海市副市長蔣以任(左一)聽取鉆石辦、鉆交所籌建工作情況匯報。上海鉆交所 供圖
比如,我們協調海關駐鉆交所辦事處工作人員,首次將鉆石交易集中到上海鉆交所這一個平臺。雖然當時的鉆石稅收政策還沒有完全到位,交易量很小,但是我們還是邁出了第一步。再如,交易所內以美元作為交易貨幣,根據外匯管理局“美元不可流出市場”的規定,我們設計了憑海關單子在交易所里設立的銀行換美元,憑加工單結匯,將賺來美元結算到人民幣后再把外匯額度收掉的整個流程。做到無論收匯還是結匯,都在所里完成。至于鉆石如何鑒定、出證,海關的單子怎么過去,銀行怎么結算,都有一套嚴格的流程,我們就要把這個操作路線設計好。
第三是舉辦上海鉆交所成立大會。2000年3月,外經貿部批準設立上海鉆交所,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準備,10月27日,上海鉆交所在金茂大廈六樓交易大廳內正式成立。上海市委書記黃菊為上海鉆交所成立揭牌,徐匡迪市長敲響了開市鑼,外經貿部馬秀紅部長助理專程出席開業典禮宣讀了石廣生部長的賀信,我主持了成立大會。黃菊書記始終非常支持鉆交所的建設,馬秀紅部長助理對鉆交所項目更是積極支持,發揮了協調和決策作用。成立大會那天,世界鉆交所聯合會主席伊扎科夫與在場的領導、嘉賓共同見證了上海鉆交所的第一筆鉆石交易,這也是上海建設金融中心的一件具有象征意義的事情。
2000年10月,上海市副市長蔣以任主持上海鉆石交易所成立大會。姚建良 攝
“干事業要鍥而不舍”
上海鉆交所成立以后,如何進一步爭取鉆石進出口管理和稅收政策調整,就特別重要。開始的時候,我感到稅收政策調整特別困難。因為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在所有政策里,稅收政策最難突破。我一開始覺得,既然開個交易所,就要有政策,否則開了交易所也可能是空的,有所無市,沒有交易不行。反過來說,交易所不開張,紙上談兵,沒有實踐,也落實不了改革。
所以,我們考慮鉆交所應先成立起來,政策總是可以一步一步調整的,如果鉆交所不成立,政策不會自然而然來。而且,政策調整這件事情要逐步推進,要有一個機構或者部門去協調、去爭取,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后來,實踐證明,當初“先建立鉆交所,同時爭取有關政策”的策略是正確的。吳承麟、方雄同志先后擔任鉆石辦主任,他們非常積極認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與中央部門協調政策、解決問題。
通過2002年的稅收政策調整,上海鉆交所當年就實現交易額1.57億美元,是2001年的20倍,是以往全國鉆石一般貿易進口金額的16倍;上繳稅收6700萬元人民幣,是以往全國鉆石進口環節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三項稅收總額的13倍;新增加會員35家,比2001年底凈增長59%。同時,不規范交易有所收斂,開始轉向合法渠道。可見,政策的導向還是很重要的。到2006年稅收政策再次調整后,成品鉆的進口環節增值稅征17%退13%,即征即退,只收4%;消費稅后移到鉆戒、首飾消費環節。這個政策的力度就更大了,此后每年上海鉆石交易所內的鉆石交易量都在迅速增加。
我覺得之所以能辦成上海鉆石交易所,總結起來有三個原因:
首先取決于觀念的開放、思想的解放和中央的支持。有了開放的觀念,才會有開創的精神。上海最大的特點是對外開放,通過開放帶動改革。盡管鉆交所是一個小小的場所,但是它帶動了整個鉆石市場要素的變化,促進了體制機制的變革。以開放引領改革是上海在20世紀90年代的顯著標志,不管工業、農業還是服務業,都是這樣。因此,觀念的開放、思想的解放以及中央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使得上海能夠在1990年代走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能夠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先行者。
換句話說,如果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就不會有今天的上海鉆交所。當時,最為關鍵的稅收政策都還沒有落地,法規也還沒有健全,怎么能先成立、開張呢?現在看來,這也是所有成功項目的經驗,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看準了方向,先搞起來,逐步完善。認識是一步步到位的,認識到位了,政策才能一步步到位,這實際上是一個逐步統一思想、統一政策的過程。
其次取決于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上海鉆交所項目首先是浦東方面發起,并做了大量開拓工作,然后報告給市政府要做這件事。在初期項目的上報過程中,不少部門都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鉆石是奢侈品,比黃金還要奢侈,中國沒什么市場的,而且鉆石來源就是走私,不可能做得成,等等。但是通過我們上海市政府持久而堅持的努力,在中央領導和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鉆石交易所終究還是成立并落戶在上海了。
即便上海鉆交所在2000年成立的時候,政策有了些變化,但也沒有到位。如果我們沒有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一次次和相關部委進行溝通、協調、爭取,就不可能通過近十年時間,實現鉆石稅收政策的三次調整。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很多項目都是在積極爭取的過程中推進的,像上海鉆石交易所這樣的項目,涉及國家發改委、國家計委、國家外經貿委、國家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等部門,在他們的支持下,形成完整、配套的政策非常不容易。
第三取決于鉆交所治理方式和體制、管理機制的創新。上海鉆交所是國家承認的國家級平臺,又具有中外合資的企業性質,由地方來操作,這種結合對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要素市場是很好的。積極構建部市結合的管理體制,允許上海實施切合實際的創新機制,是中央對上海的信任和支持,也是上海鉆交所自身的一個很重要特色。現在,上海鉆交所是國家級的監管平臺、交易平臺、服務企業的平臺,是非營利性機構,今后還需要繼續堅持和不斷完善組織形式和管理機制。目前,整個鉆石進口市場,裸鉆和成品鉆等消費品都要通過鉆交所,鉆交所交易量占全世界鉆石實際加工貿易量的25%左右,上海鉆交所的定價已經可以影響國際市場了。上海鉆交所的林強總裁在這個行業扎根幾十年,目前已經當選為世界鉆石交易所聯合會(WFDB)的副主席了,這很不容易,說明國際上開始認可中國人了。
【口述人簡介】
蔣以任
1942年10月生,上海嘉定人。1983年至1993年,先后任上海市機電一局黨委副書記、上海汽拖公司黨委書記、市工業黨委副書記、市機電一局黨委書記、市經委副主任、市經委主任、市政府副秘書長。1993年2月至2003年2月,任上海市副市長、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常務副市長;1996年至1998年,兼任市工業黨委書記、市外經貿黨委書記;2000年4月,兼任上海鉆石管理領導小組組長。2003年2月至2008年1月,當選為十屆上海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在擔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常務副市長以及上海鉆石管理領導小組組長期間,領導并推動了上海鉆石交易所的各項籌建工作以及相關鉆石稅收和管理政策的改革與調整。
(本文將收錄于由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與上海鉆石交易所聯合主編的《璀璨——上海鉆石交易所發展親歷者說》一書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