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鰲拜的家該不該叫鰲府,真實的鰲拜究竟什么樣?
原創 哲敏 國家人文歷史
本 文 約 4490 字閱 讀 需 要 12 min
鰲拜不姓鰲。
如果不是新《鹿鼎記》中將鰲拜的家寫成了“鰲府”,這個知識點還真容易忽略。這同時也引發了網友熱議,鰲拜本姓瓜爾佳,鰲拜的家不叫鰲府,難道叫“瓜府”?
新版《鹿鼎記》中,“鰲府”引發網友熱議其實,鰲拜的家既不叫鰲府,也不叫瓜府,因為以鰲拜的級別,還不能用上“府”這個字。
那應該叫啥?
別急,這事還要從鰲拜的生平說起。
“滿清第一勇士”成長記
許多人對鰲拜的印象來自金庸小說《鹿鼎記》,我們不能否認《鹿鼎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但畢竟文學是文學,歷史是歷史,真實歷史上的鰲拜,并非如小說中描繪的那樣不堪。
陳小春版《鹿鼎記》截圖,“滿洲第一勇士”并非浪得虛名鰲拜可謂是清朝的“開國元老”,軍功顯赫。雖然他生年至今不詳,但總歸是早于清朝入關的。
滿族人上馬為兵、下馬為民,鰲拜也一樣,他從小就受騎射訓練。鰲拜的伯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勛之一,二哥卓布泰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家庭環境的熏陶加之個人的努力,使他成為武藝高強、弓馬嫻熟之人。
鰲拜的伯父費英東畫像崇德元年(1636年)十二月,皇太極率軍第二次出征朝鮮,鰲拜任職護衛,隨侍皇太極左右。第二年,清軍進攻牽制遼東的明軍重要基地皮島(今朝鮮椵島),鰲拜第一個登島。
明軍自天啟元年(1621年)占據皮島,在這里開辟市鎮,派駐重兵,與寧錦前線互為犄角,成為后金的心腹之患。
努爾哈赤在世時曾多次嘗試進攻,卻從未成功。皇太極也為此挖盡心思。阿濟格奉命指揮攻取,在與將士商議后決定分兩路進攻。崇德二年(1637年)四月八日夜,后金軍一路排列巨艦,但其實是佯攻,用以吸引上萬守島明軍,實際上,另一路在進行真正的作戰:輕舟疾進,攻皮島北側。
阿濟格問誰敢率軍登島,鰲拜主動請纓,與準塔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誓死攻克皮島。鰲拜和準塔本打算偷襲登島,但還是被明軍發現,遭到炮矢攻擊,沖擊幾次都沒能登陸。就在這時,鰲拜忽然親自操舟射箭,到岸邊后一躍而上,吸引了主要炮火,準塔則率其他部隊登陸,舉火引導后面的后金軍。鰲拜因此成為登上皮島的后金第一人。
明、后金對峙局勢。皮島在鴨綠江入海口東南位置皇太極聽聞登島成功,撰文告祭努爾哈赤,以慰在天之靈。鰲拜論首功,膺重賞,由牛錄章京超擢為三等梅勒章京,賜予“巴圖魯”稱號(勇號,意為英雄、勇士),又擢鑲黃旗護軍統領。
皮島一役,奠定了鰲拜在清初軍人序列中的地位,但鰲拜的戰功,還遠不止于此。
松錦之戰,是關系到明與后金存亡之戰。崇德六年(1641年)六月,鰲拜隨鄭親王濟爾哈朗圍困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13萬大軍支援,駐營松山西北,攻擊后金營。明軍錦州守將祖大壽也派兵出擊,使得濟爾哈朗指揮部隊右翼失利,此時,指揮左翼的阿濟格派兵援助,鰲拜則負責統領鑲黃旗護軍,此戰明軍失敗。本可收兵的鰲拜沒等軍令部署,繼續追擊明軍,使得明軍最終失敗。
幾次勝仗下來,鰲拜由三等梅勒章京擢為一等梅勒章京。
松錦之戰,明軍基本賠光了家底兩場戰役后,鰲拜不斷受到拔擢,成為清初備受倚重的大臣。
清軍入關后,鰲拜率軍攻闖王、定北京、征湖廣,為清朝征服中原立下戰功。順治三年(1646年),鰲拜出征四川張獻忠大西軍,在南充大破大西軍軍營,斬張獻忠于陣前,因此以首功被順治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皇帝禁衛軍司令)。自此,鰲拜參議清廷大政。
描繪張獻忠和大西軍的繪畫順治帝于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八駕崩,玄燁八歲即位。順治帝有遺詔,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大臣輔政。索尼歷事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多經歷內外大事,老謀深算,但架不住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遇事沒有主見;蘇克薩哈和鰲拜本是姻親,但因曾是攝政王多爾袞舊屬,為其他輔政大臣所惡。因此,鰲拜雖在四輔政大臣中地位最低,卻得以擅權。他結黨營私,網羅羽翼,凡觸犯他的人基本都被置于死地:先后殺死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等政敵,甚至還用言詞誣陷賜死了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
電視劇《康熙王朝》截圖,四大臣覲見年幼的康熙帝康熙帝親政后,鰲拜與家中在朝為官的親戚穆里瑪,塞木特,納莫以及大學士、內大臣班布爾善,吏部尚書阿思哈等人串通一氣把持朝政,甚至不把年輕的皇帝放在眼里,常在皇帝面前高聲質問,呵斥其他大臣。康熙帝深感鰲拜“欺朕專權,肆意妄為”,但他也知道,明降諭旨只會打草驚蛇,甚至多生事端,于是準備欲擒故縱。康熙六年,先是命鰲拜二等功外加賜一等功,第二年又加太師。
一日,鰲拜佯裝生病,要康熙帝看望,皇帝到了他的榻前,御前侍衛見鰲拜臉色有變,急忙掀開床鋪,發現一把利刃,康熙帝則神色不變笑著說:“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隨后立即回宮,準備捉拿鰲拜。
鰲拜也不是軟柿子,捉拿他談何容易。于是,皇帝選擇身強力壯的小內監和一批王公子弟練習布庫(摔跤),訓練了一支親信衛隊。鰲拜奏事時,皇帝還在與小內監互搏,也不回避,鰲拜以為皇帝年幼,只是玩樂而已,沒當回事。皇帝一方面仍繼續練習布庫,另一方面卻與索額圖等近臣密謀善后事宜。一切計劃準備停當后,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鰲拜入宮時,這群小內監擒獲鰲拜。康熙帝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后,宣布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
周星馳版電影《鹿鼎記》截圖,擒拿鰲拜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確實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在禁所死去。
在電影版《鹿鼎記》中,鰲拜被刻畫成一個胡須鬢耳、兇神惡煞、殺人如麻的奸臣形象,加之老戲骨徐錦江的演繹,鰲拜成了威風凜凜、目露兇光、霸氣十足的人。
周星馳版電影《鹿鼎記》截圖,徐錦江飾演的鰲拜,是鰲拜的經典影視形象黃曉明主演的劇版《鹿鼎記》中,鰲拜還是徐錦江飾演。韋小寶被假太后扔進牢里和鰲拜在一起,發起狂來的鰲拜也把觀眾嚇得不輕。
2008年版電視劇《鹿鼎記》中鰲拜(徐錦江飾)發狂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鰲拜同時被康熙帝和班布爾善利用,班布爾善利用鰲拜專權謀反自己坐收漁人之利,康熙則利用鰲拜除去其他的輔政大臣,鰲拜儼然成了朝堂上的一顆棋子,最終也被皇帝“將了軍”。
電視劇《康熙王朝》截圖,擒拿鰲拜拋開藝術作品不談,一個最真實的鰲拜,既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他應該是權臣。
這在《康熙王朝》里得到了一定的反映:班布爾善煽動鰲拜謀反,鰲拜卻堅決拒絕,即便大家伙都勸他廢帝,但他還是在掌心寫了一個字——“隱”。
電視劇《康熙王朝》截圖,面對煽動與蠱惑,鰲拜堅持“不做罪人”大清立國時,他戰功赫赫,立下汗馬功勞;位極人臣時,他囂張跋扈,終歸咎由自取。
鰲府如果不對,應該怎么稱呼?
我們了解了鰲拜的一生,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鰲拜的住所究竟該怎么稱呼?
我們熟悉的古代官員人家,一般都以姓氏冠名府邸,姓李就叫李府,姓孫就叫孫府,拋開“府”能不能用在普通官員的家中不談,漢人執政的王朝倒是好辦,因為漢人多是單字姓氏,可對于清朝來說,就不同了。
在中國古代,“府”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官吏辦理公務的所在,相當于各級政權機關;
(二)高官和貴族的私人宅邸,如恭親王府,醇親王府;
(三)古代區域行政級別規劃,處于省和縣之間。
作為居住功能的“府”,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大宰》中:“百官所居曰府”。不過,隨著后世社會等級制度的發展完善,真正能夠稱得上“府”的,僅以世襲藩王和王公侯爵為主。到了明中期,國家對建筑規制的界定更為森嚴,是否有資格把住宅稱為“府”,有了更明確的等級劃分。據《明史·輿服志》記載:
“藩王稱府,官員稱宅,庶人稱家。”
《明史》還對不同等級的房屋有著不同的規制要求,超過規制也是不被許可的。
位于湖北鐘祥的明興王府。嘉靖帝朱厚熜在此出生,并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入繼大統前一直生活在這里清朝基本沿襲明制,府成為皇族王公貝勒的私家宅邸,具體來說,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主、鎮國公與輔國公的家可以叫“府”,一般的臣公住處,都不能以府相稱,權盛如和珅,家里也只能叫“第”——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修建豪華宅邸,時稱“和第”,即便和珅姓鈕祜祿,人們也叫他家為“和第”,因為清朝滿人稱名不稱姓,這是受元的影響,在清代大臣吳振棫所著史料筆記《養吉齋叢錄》中有明確記載:“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稱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滿語,或用漢文;用漢文,將用二字,不準用三字,以其與滿語混也。”
所以說,人們口頭上把和珅的宅子叫作“和第”也算合理,但要注意,這僅限于口頭稱呼上,正式的官文不能這樣寫。比如在《清史稿》中,提及滿族大臣的宅第都是使用全名的,如“傅恒第所賜甚多”。
銀安殿,恭王府正殿,恭王府曾是和珅宅第此外,不是所有的宅邸都要冠以姓氏,爵位、封號也可以用來命名。清朝王公的宅邸,大多遵循這個原則,特別是至今依然知名的,如恭王府、醇親王府,再如和敬公主府(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下嫁后的賜第)、雍親王府(康熙帝賜予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和宮)等等。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用姓氏冠名的宅邸。在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上,有一座占地3500平方米的古建筑,門口掛著一塊牌匾,寫著“李府”,這是李鴻章故居。同治年間,李鴻章和兄弟在合肥廣置房產,時稱“李府半條街”。
實際上,李鴻章在世時,并沒有把自己的家稱作“李府”,他深知“府”不是自己能用的,往大了說,這是要殺頭的。因此,李鴻章故居大門上“李府”的出現,八成是后人沒考慮過當時的政策。
李鴻章故居,就位于合肥最繁華的地方——淮河路步行街因此,“鰲府”絕對不會出現在鰲拜的家門上。他在世時,雖然位高權重,居功厥偉,受封“二等公”,但這畢竟是個功臣爵位,不是宗室爵位,不能用“府”。
當然,受歷史資料的限制,目前還沒有查清歷史上鰲拜的家門口到底掛的什么匾額,這也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也許鰲拜飛揚跋扈,私下把自己家叫“鰲府”卻不敢掛匾,或像和珅的“和第”那樣,被老百姓成為“鰲第”,抑或是真的掛了塊牌匾,如“傅恒第”一樣,叫作“鰲拜第”。
其實,影視作品畢竟是影視作品,在現實基礎之上,有一些藝術加工可以理解。如果我們真的嚴肅追究每部歷史劇的細枝末節,恐怕沒有一部歷史劇能經得住考驗,因為任何歷史記載都不會包含所有的史實細節,只要在合理區間內,藝術加工未嘗不可,關鍵是要符合大眾審美。
參考文獻:
楊珍:《鰲拜罪案史料辯證——兼論清史研究中滿漢史料的運用》
馬偉華:《鰲拜被擒與康熙歷獄的徹底翻案》
常樺、岳衛平:《歷史的玄機:權臣謀士的傳奇人生》
原標題:《鰲拜的家該不該叫鰲府?真實的鰲拜究竟什么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